读书破万卷,有意义吗()

书 读书是现代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方面,现代人认为读书多是一件好事,甚至是值得炫耀的成就,另一方面,现实中读书的人却不见多。从看书的条件而言,基本上人人都看得起,买得起,找得到想要的任何书。一般一本精装书也才60块上下,即使是一整套的剑桥中国史,也不会超过一千块。如果对纸质没有执念的话,网上合法不合法的pdf格式书籍可能只要几毛钱甚至不要钱。那么为什么现代人并没有展现出和极速扩充的图书市场相匹配的读书量呢?
书名超过六个字的不要买 和越来越廉价的书相比,里面的内容也越来越廉价。似乎一个人只要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他就可以拿起笔成为一名作家,这一点在没有出校门的大学生身上几乎成了标签。
那些年轻的写手,似乎一个个才华侧漏,脸面根本兜不住如同尿涌的文字,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写感情的,几乎就想贴着脸对着读者干嚎,“我多痛苦,我多忧伤,我多空虚!”公正的说,空虚应该是没错的,有点正事干的人都不会写这类破书。写旅游的,我就不说西藏强加的各种文字滤镜是不是高原反应产生的幻觉这一话题,我只想说,难道你的灵魂如此肮脏以至于看到什么东西都可以洗涤一次?还有一些更加卑劣的,拿着一堆罐头一样的文字,封装着“女权主义”“平等自由”等等现代标签,没有尝过类似迷魂药的或许还会拍手叫好,但时间一长那种无病呻吟的滑腻感会让人想呕吐。只要略微看过一些《第二性》之类著作,或者认真了解过这些标签背后的挣扎和血泪,就绝对不会苟同这些劣质文字。
为了掩盖这些无趣的内容,标题往往都长的不像话。
你不需要了解很多也能过的很开心 知识是好东西,但不一定人人都应该知道。有多少书打着科普的旗号,却说着不着边际的鬼话。心理学,谈判,成功秘诀,健康贴士……多少废话变成书籍,而且销量不差。就好比,食品分类中雪糕和冰淇淋靠蛋白质含量作为准绳,但大家买只会挑自己爱吃的买。虽然可能觉得这些知识“说不定哪一天会用到”,但一般而言是绝无可能用到,就算要用还可以临时百度,也不见得会浪费更多时间。
更加有害的是这些知识来源分散而无用,是没有办法统一起来的。你就算知道了船上旗语的全部用法,明白了摩斯密码的所有发信姿势,在生活中也毫无用处。有一些看起来和生活相关的比如手工制作xxx,也绝对敌不过专门厂商生产的产品。
假假真真,真真假假 现在不少的老书重新打印装订,被各种人推荐。比如《乌合之众》《梦的解析》,说明白话,这种过去颇有名气的人写的书往往成为有的人的准则,讨论的时候言之凿凿的引经据典,看起来也像那么一回事。但大多数学科是前进的,那些公众号推荐的几个世纪之前的文字,往往错漏百出。你不能指望现在的《无机化学》跟你谈以太,也不能苛求大家还拿天圆地方当真理,毕竟现在来讲仍然是经典,不过只是没用了而已。
还有的书是胡说八道,《FBI教你心理学》《二战未解之谜》这一类一看标题基本就知道内容的成色。或者是《货币战争》之类玄学书籍(也许是本不错的架空小说),如果买些科班的教材,或者看看业内有名的推荐,那么一眼识破这些并不困难。如果没有能力找到靠谱的书,那么这一类书看了说不定会出个丑。
破万卷,不如良师益友 生活中有太多比看以上种种书有意思多的事了,玩玩游戏,追追电视剧,看看短视频,只要能让人身心愉悦都是不错的事。如果想要去了解一行,也不妨看书之前善用百度维基之类,再找到可信的信息源再去买书看书。一个可靠的经验是,一般一本书是什么东西都讲不清的,往往得承前启后的读上七八本。
【读书破万卷,有意义吗()】所以,生活美好,何必读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