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生中的第一次裁员,我终于认识到了职场中的「潜规则」
文章图片
日更第153天图片来自网络 都说经济寒冬来了,新闻上总能看到企业裁员以求节省开支的消息,没想到今天我自己也经历了一次。下午老板突然把每个人单独叫出去谈话,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劝退,理由当然也是冠冕堂皇的「结构调整需要」,但大家心里都清楚是因为绩效考核不过关被裁员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是交代要接替被裁人员的工作。
我属于后者 -- 没有被裁,不过增加了以后的工作量,而且还要帮忙写裁员通知书。
这是我进入职场以来第一次亲身经历裁员风波,虽然不是被裁的那一个,不过还是难免觉得有些「唇亡齿寒」。
回家之后我也在想,其实论工作能力、资历、专业背景、部门的核心程度,被裁的员工都比我强(包括颜值 -- 扯远了)。和他们相比,我唯一占优势的一点,就是相对「便宜」。加上平常愿意加班、愿意学习额外的东西,对于老板来说,大概属于性价比不错的员工。
这让我想起一段很残酷、但又很现实的话:
你25岁能和35岁的人拥有同样的水平,你就是公司性价比最高的资源。35岁还只能做30岁的事儿,那你就是公司性价比最低的人力成本。作为成本的多数中年人,最后都被公司当做用过的纸巾扔掉了。对于公司来说,永远追求的是高性价比的人力资本,这与普通员工希望工资逐年增长的诉求是相悖的:当员工能产生的价值增幅赶不上工资增幅的时候,势必会被公司当成是需要「优化」的资产。
这也是为什么35岁对于职场人来说是个坎儿(而且这个遇到坎儿的年龄,还有越来越低的趋势) -- 因为很多人只是把27、8岁的工作经验重复用到了35岁,没有为公司产生更多的价值,但公司需要支付的工资却比27岁的时候多很多。
按照辉哥的说法,工资就好像是股票价格,你的实际工作能力就是股票价值。从短期来说,价格不一定能够反映出实际价值,有时候会偏高、有时候会偏低 -- 就好像刚开始工作几年,我们拿的工资都很低、但实际做的工作都很多一样。但是从长期来看,价格最终会与你的实际价值趋于一致。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时候「便宜」也是一种保护:就像我今天所经历的一样,因为性价比高,裁掉也减少不了太多的成本,所以不如留着。
深刻体会到了这条职场「潜规则」之后,我也意识到,所谓的「提高职场竞争力」,无论是去提升什么样的职场能力,本质上都是在提高自己的「职场性价比」,永远让公司觉得亏欠了你。
相关文章:
多点支撑的人生,才能反脆弱
如何面对职场危机:一个橄榄园农场的案例
【面对人生中的第一次裁员,我终于认识到了职场中的「潜规则」】前一篇:
如果没有任何形式的认可,你还会坚持日更吗?
推荐阅读
- 热闹中的孤独
- 布丽吉特,人生绝对的赢家
- JS中的各种宽高度定义及其应用
- 赢在人生六项精进二阶Day3复盘
- 学无止境,人生还很长
- 人生两件宝(好身体,好心情!)
- 人生感悟记#环境仪器宋庆国成长记#072
- 我眼中的佛系经纪人
-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第26卷(Invasion篇)发售
- Android中的AES加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