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作用

最近,听了一期“罗辑思维”,讨论的是“长城的作用”,觉得挺有意思的。
说到长城,很多人把它当成了中国的文化象征,几乎每个到北京游玩的人,都要去爬一下长城,当一回“好汉”,外国友人也不例外。但是,大多数人可能忘了,其实长城不是以一个文化建筑诞生的,而是古代的一个军事设施,其目的是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侵扰。
有相当一部分人,其中不乏知识分子甚至是专家,认为在军事这一方面,历史上长城好像没起到多大作用,无论是匈奴、突厥,还是后来的满清,都攻破过长城。甚至有人说,修长城就是一个农耕民族没有进取精神的表现,是喜欢修篱笆围墙的本能。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印象中的长城,它不过就是一堵墙,功能就是让北方的游牧骑兵进不来,而我们呢,也不想出去。这个作用确实有,但是绝不是这么简单。
“长城”不是“长墙”,它是一套防御体系。
去过长城的人都知道,长城上有很多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立马点燃烽火,放出滚滚狼烟。这可能是电报出现之前,速度最快的军事预警方法了。有人说,敌人来了,光预警没多大用,还得要有援军及时赶到才行啊。而长城还真有这个作用。
一般修建长城的地方,肯定要尽量依托天险,哪里不好走人就修在哪里,第一目的就是增加游牧骑兵抵达和翻越的困难。有人又提出疑问:既然敌人不好走,那咱们自己肯定也不好走啊?
其实不然,长城不仅高,而且宽,平均有5到8米,而且都是砖石路面,在长城上面行走,跟敌人要翻越崇山峻岭比起来,简直就是高速公路啊,不管是步兵还是骑兵,在长城上运兵的速度肯定快过游牧民族。一旦边防驻军收到烽火台的预警信息,最快的进兵路线就是抵达离他们最近的长城,然后一路在长城上急行军,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事发地点。
所以,阻拦、妨碍只是长城最基础的功能,再加上高效的预警和运兵方式,就让长城成为当时最实用的防御体系。为什么说它实用呢?我们总说,万里长城万里长,既然长,就不可能也用不着处处布防,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长城是很节约成本的,虽然建造长城花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相较于庞大的军费开支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长城在当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原王朝的边防压力。
历史上的君主,大都很重视长城的修建,除了清朝和唐朝。清朝因为统一了关内关外,所以用不着长城。而唐朝不重视长城的结果就是,要在边关要塞大量驻军,光汉人军队还不够用,还得用胡人,最后就演化成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后果。
长城不但有防御功能,在进攻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
长城修到哪里,军事前线就在哪里。比如我们要打匈奴,就不用从洛阳、长安或其他远的地方出发,而是可以直接把长城作为军事依托。进攻的时候,我们先把军队集结到长城,然后直接从长城出发进攻,长城就是我们的后方,并且每一个关口都可以作为军事基地。这样一来,游牧民族根本不敢把长城附近作为主要活动场所,都得离长城远远的,至少上百公里。
还有人认为,长城一旦被攻破,它就没啥用了。
【长城的作用】其实这还是按照“长墙”来理解长城的。
实际上,游牧民族是经常会突破长城,但是他们没有办法摧毁长城这个体系。也就是说,只要长城还在,你只要越过长城,你的后方就是不安全的。后方不安全,就意味着你既没办法占领,也不可能长期驻军,除了抢劫一圈之外,啥事也干不了。你肯能会想,抢一圈金银财宝回去,不也赚了吗?
其实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儿?这就好比一只苍蝇从窗户眼里面飞了进来,这很容易,但是它再想找到那个窗户眼出去,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还有,中原人民也不是吃素的,只要把口子一堵,敌人就出不去了,正好来个瓮中捉鳖。
总的来看,历史上长城的修建,还是利大于弊的。
我们有时候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会轻率地评价一件事,要么觉得它很好,要么觉得它很坏,非黑即白。有时候看一件事情毫无价值,很能只是因为你不是当事人,没有在实际情境中体会过它的价值。我们的古人也不可能那么傻,历朝历代倾全国之力修的长城,怎么可能是一个没啥用的“长墙”?
不管我们多么聪明,这世界总有我们忽略的角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