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简单拉闸限电不是低碳,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科学转型

碳中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简单拉闸限电不是低碳,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科学转型
文章图片

图源自视觉中国
9月下旬以来,拉闸限电在全国多个省份此起彼伏,甚至波及居民用电 。“双碳”目标提出一年后,寻找经济稳定增长和降低能耗之间的平衡点成为市场关注的话题 。
日前,2021中关村论坛的平行论坛之一“智能+能源论坛”在中关村自主创新中心示范区举办,碳中和是此次论坛的核心议题之一 。
论坛上,对于近期热议的拉闸限电,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政策性很强,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且稳妥地发展,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比如以为简单地拉闸限电就是低碳,同时也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的落后和无效投资 。”
本次拉闸限电,东北地区首先出圈,这背后有很大的原因是煤炭供应不足,此外,发电机组停机检修,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出力不够等,也在影响电力供应 。
对于中国东部能源高负荷,杜祥琬表示,中国东部很多地方需要能源,但是没有煤、油、气资源,与此同时,不能发现更多丰富的非石化资源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到自己身边取资源,这样就可以实现自产自销,如果与储能技术相结合,就可以培养一大批产消者,比如‘BIPV’就是将建筑和光伏结合起来,自己用电的同时还可以发电,进而缓解对大电网的冲击 。”
“中东部地区从自己身边取一度电,比‘西电东送’更便宜 。电力负荷重的地区,应该把‘身边来’和‘远方来’相结合 。”
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在杜祥琬看来,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转型过程 。
首先,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 。杜祥琬认为,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 。把纵向的发、输、变、配、用和“源网荷储”协调规划,横向多能互补,发展多种类型的商业化储能技术,同时调动各种灵活性资源,完成一个新的电力系统 。
杜祥琬此前表示,新能源发电在电力体系中的比重不足30%,其中风能和光能大概是5亿千瓦的装机量,其发电总量占比大约只有10% 。中国距离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还有一段距离,但新能源比重的持续提升是非常明确的方向 。
“概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现在中国的排放状态是这样的,横轴是时间,纵轴是排放量,大家能够看出来本世纪初是非常陡的爬坡期,现在进入趋缓期,我们要降低碳排放强度,让它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 。”杜祥琬说道 。
其次,实现“双碳”也要重新认识能源资源禀赋 。今年6月份,杜祥琬院士在接受采访时就指出,不能只看到化石能源,还应该关注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后者不仅储量巨大,而且成本正在快速下降,现在必须重新认识中国的能源禀赋情况 。
“以前说起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人们一提就说六个字:富煤、缺油、少气,这个认识是误差很大的,会影响我们国家的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 。”杜祥琬说道 。
目前,中国已经开发的风能、太阳能均不到技术可开发量的1/10,可开发潜力巨大 。技术可开发资源量已经除去了各种地理的、社会的不便开发的那部分资源 。如果再加上可观的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固废能源化等,中可再生能源的资源量非常丰富 。
对于可再生能源在“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杜祥琬此前给出了答案——在本世纪初,它们的角色是“微不足道”,如今是“举足轻重”,而在不久后将变为“担当大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