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东京的豪赌:节庆资本主义与奥运经济陷阱之辩( 三 )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与否,不仅牵涉着赞助商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主办地的经济发展机遇与本地生活福祉 。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机会成本”的概念:即把一种资源用在某种用途上之后,由于资源的独占性,那么本可以把这种资源用在其他用途上可能产生的最大收益,就是该项资源的机会成本 。
日本政府近年来在东京奥运会的筹办上,已经投入了太多的“机会成本” 。
据《日本时报》报道,由于东京奥运场馆和奥运村建设需求量大,日本东北地震灾区不少重建工程陷入建材和人力短缺,本就缓慢的重建工程一度停滞 。地震灾区的一位居民评价道:“我们负担不起这届奥运会,它只会给东京和它的周边城市带来好处 。”其他地区能分享到的红利实际十分有限 。
因地震而发生核泄漏事故的福岛,也远没有摆脱10年前的阴翳,核辐射的影响依然存在,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有关福岛现状的耸人听闻的报道 。人们谈核色变,福岛成为一个标签,代表着日本的耻辱、苦难与阴影 。
10年来,人们围绕如何彻底报废核反应堆、如何处理核污水等问题,在社交媒体上争论不休 。尽管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核事故的处理远没有结束 。
对于很多背井离乡的福岛人来说,回到家乡生活近乎变成一种虚无缥缈的乡愿 。一位搬离福岛的居民表示,花费在奥运会上的经费本该投入真正的重建与核污染处理 。
实现包括福岛在内的东北地区的复兴,是日本的一个宏大政治经济命题 。但眼下,东京奥运会对于灾区复兴的积极意义恐怕仅止于口号 。
奥运经济陷阱奥运会对东道国经济和消费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 。
但奥运经济效应的光环,早已在投机主义与超负荷运作中剥落 。
据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自1972年至今,奥运会预算平均超支率高达156% 。
奥运会举办城市乃至所属国家均承受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单届奥运赛事带来的经济效应越来越难以覆盖全部成本 。所谓的“奥运遗产”也多沦为烂尾工程 。
一般认为,整个奥运会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奥运会筹备建设期、奥运会举办期和后奥运会时期 。
奥运会主办城市乃至主办国的经济发展态势,从奥运会筹备开始持续加速增长,到举办前一年和当年达到高峰 。奥运会结束后,增长势头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衰减,即所谓的“奥运低谷效应” 。
产生这一效应的机理是,筹备举办奥运期间的投资建设热与游客激增,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一旦奥运会结束,投资将迅速萎缩,同时旅游业、服务业迅速衰退,奥运场馆等设施闲置产生庞大维护成本、失业人数攀升……奥运的美妙光环褪去,留下一地鸡毛 。
投稿|东京的豪赌:节庆资本主义与奥运经济陷阱之辩
文章图片

奥运年前后的主办城市经济发展曲线
无论是开商业运作先河的洛杉矶奥运会,还是被誉为最成功的悉尼奥运会,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赛后体育场馆闲置、奥运村楼宇销售困难、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日本为本届奥运会新建的大量场馆、扩容的基础设施,在赛后的营运与维护,将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
尽管奥运的品牌效应仍能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但经济增长会在奥运会后明显放缓 。一定程度上,前期在奥运刺激下的投资建设潮有多火热,泡沫破裂后,受到的经济冲击就有多大 。
巴塞罗那原奥委会秘书长曾忠告道:“在筹办奥运会时,不要老想着震惊世界,结束之后必然收获痛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