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钱的态度,暴露了你的人生高度
【你花钱的态度,暴露了你的人生高度】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很火的话题“疫情过后,你最想做的事是?”
再看讨论,除去“当然是想见男朋友啦”此类的言论,很大一部分都在大声喊着“买买买!”当然,在家憋了这么久,又有谁不会想着早点和奶茶火锅见见面呢~
刚好昨天,我爸又打电话火急火燎地问我花呗还欠多少,他才知道不还花呗会影响征信,想让我快点还清,我就终于把欠的一百多还了,和花呗say goodbye。
所以,晚更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花钱这件“大”事。
----------1----------
这个线上支付前所未有普及的年代,不知你有没有一种感觉,我们花钱越来越顺手了。
还记得我小学的时候,每天的零花钱是一块,从早上拿到那一块钱甚至前一天开始,就在心里悄悄盘算着他的用途,好像那就是一件特别值得思虑的事情。
等放了学,依依不舍地从兜里掏出来那张不知看了多少遍的一块钱递出去,换过来那包5毛的辣条,再小心翼翼地接过一张早已被揉的皱巴巴的5毛揣进口袋。
这几个简单的动作之间,既是我们那时对这一块钱的重视,也是那时消费满满的仪式感。
再看现在,网上购物早已是稀松平常,线下消费也逐步普及手机支付,我们那时消费的仪式感正在悄然消失。
曾经交换钱币的视觉冲击被手机屏幕上消减的数字所替代,可是屏幕上-1000的数字和自己亲手递出去一沓亲切的毛爷爷,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文章图片
递出去两张毛爷爷,我们能感觉到兜里钞票厚度的消减,可是屏幕上-200的数字,给我们的感觉它的减少却并不那么实在。即使都是花钱,可我们常常还是会下意识地觉得屏幕上虚拟的数字比不上实实在在的钞票。
人的本性往往都是喜欢“享受”花钱这件事的。
过去是,现在也是。只不过那时的我们有父母的严格约束,有钞票视觉的冲击,进而有了约束消费的理性。
但现在,好像这些都被削弱了。拥有更广阔天地的我们,也有了支配更多金钱的权利,同时还失去了钞票带给我们的冲击,自然地,我们很难再在花钱时沉稳的决策,理性的消费。
文章图片
往往,只有等到每个月八号(花呗青年还款日)或者偶然间点开账单之时,才惊觉自己又超支了一大截。
----------2----------
花钱顺手也就算了,更奇怪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还不知道自己的钱花哪儿去了,也一直没能吸取教训缩减开支,反而越买越多。
每个月底只会在账单中努力追寻自己消费的踪迹,然后再信誓旦旦地向父母讲述这个月导致超支的“离奇事件”,进而期望得到父母的二次援助。
有记得多少个夜晚,就想随便打开淘宝逛逛,但是淘宝记得你不久前才买了鞋,于是,各种各样“便宜又好看”的衣服,最新款的热门球鞋,恰合你心意的服配,就源源不断地跳进你的推荐。
就算你不喜欢买衣服喜欢学习吧,接踵而来的便是各式各样的付费课程;你在百度搜了搜怎样煎蛋,马上京东就给你推荐了PUSH不沾锅的优惠。买吧,就算用不着,就算顶多偶尔用一次,但是买了我会安心,会快乐
每天畅游在互联网海洋的我们,说保证绝对的隐私,肯定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消费习惯早就被商家们熟知,甚至正在不经意间受到改造。
在那些密集的精准推荐轰炸背后,我们总是在被动地做着消费决策,买的东西越来越多,还总感觉自己没花多少钱,以为占了商家的便宜,甚至偶尔还会沾沾自喜,自我满足。
积跬步足以致千里,你感觉一次次“占便宜”的同时,其实早已花出去了更多的钱。
文章图片
就像双十一抢衣服,买过那一刻是真的很爽,感觉自己占到了不小的便宜,但本来只想买两件却在一个又一个凑单满减中不经意花出去一大笔。而且,很多衣服并没有当时想象的那么必要和好穿,而钱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已经花了出去。
所以,在双十一之类的活动节点真的不要为了买东西而买东西,不要感觉某些“大优惠”没抢到就是亏了,其实买到你真正需要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占到便宜。
商家变着法儿的引导消费,却没有人能为我们消费后的人生负责,除了我们自己。
----------3----------
资产是聪明的,不仅会引导我们消费,还会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消费观,促使我们在不经意间消费升级。
不知从何时开始,全社会开始高呼消费至上,越来越多的人说着『当下花钱就该当下消费享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月光族,东西越买越贵。
猜想一下,现在国内的疫情快要过去了,肯定又会有一群商家打着报复性消费的噱头,使劲儿冲冲这第一季度的销量,陆陆续续准备好镰刀,磨刀霍霍向“韭菜”。
也许明天,就会看到这样的文章或广告语:
《肯花钱宠爱自己才是真聪明》
《别在正该好好花钱的年纪选择恋爱》
“精致的猪猪女孩怎么能不拥有这个色号”
“穿上这双鞋,你就是球场上最靓的仔”
“疫情过了,这里一定得去...“
商家们就这样在不经意间为他们的商品包上了华丽的外衣,并且得到一大波人的认可。
于是
“喷上香奈儿,灵魂仿佛都有了几分香气”,
“用上最新的iPhone,果然高级了不少”,
“穿上这件supreme,感觉...”
(编不下去了)
这些说法逐渐被大家认同、接受。
文章图片
毫无疑问,这个方法在现在看来是吃香的,大家都乐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自己贴上标签,体现自己的价值。却忘记自己的价值更应该体现在丰富本我的流露,不需要靠物质去刻意体现。
也许你会说赚钱不就是为了消费升级,不就是为了提高生活档次吗?
当然没错,可是你的收入水平真的跟上你的消费水平了吗?在你为标签消费后的那一段时间里。你的生活质量真的得到了质的提升和飞跃吗?
买昂贵的东西是为了让生活更快乐,而不是更艰难。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成为了韭菜,真正爽的时刻也许只有刚花完钱的当下。
----------4----------
不知大家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或职业时,有没有考虑过将来的薪资,这真的就是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如果能够早点拥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消费观,我想一定会是一件特明智的事儿。
所以为了以后不再感受看超支账单的懵逼,晚更想了几个对自己的小要求,也挺简单的,与大家共勉。
1、东西不刚需不买,实在想要的话等三天再买
生活中许多东西都是可买可不买的,分清你当下想买的这个东西是否刚需。
如果是,就多看几家,挑一个性价比最高,且符合你的消费水平的买;如果不是,那就最好放弃不买,但是万一你非常想要呢?谁还没个精神需求,那就等三天,三天之后自然能知道你是打心底里想要还是一时兴起想要冲动消费。
所以,最好别在直播或者某些购物群里买东西,很有可能让你在当时的氛围之下,未经过充分的消费决策,就条件反射买下也许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2、关掉花呗、借呗、备用金......
现在的商家们真的特别机智,不仅能给你精准的推荐、消费的理念和纷繁的商品,还能把钱借给你消费。
还记得我的花呗是在刚上大学时开通的,也不为啥,就是首单购买能减3.88,它还默认把花呗设置成了首选支付方式。于是,我的“花呗生涯”从此开始。
从刚开始的50到100、500、1000、1500...
刚开始尝到甜头的我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凭空多了这笔钱来消费,但却好像忘记了花掉的每一分钱,都需要自己去还......
当在透支未来的金钱去满足当下的快感,甚至养成习惯,环环相套时,你早就掉进了商家们挖好的洞。花呗额度就像滚雪球,你的消费欲望在他们的纵容下只会越来越大,对自己的真实经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知。
额度越来越高,却渐渐满足不了你的消费欲望,那时,才是最痛苦的时候。
所以,为了不再继续体验还款日的懵逼和肉疼,和我一起早早关掉他们吧~
3、每月尽量存一笔钱
现在我们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习惯了月月光乃至超前消费,可等到大学毕业,或是想开始一份新的职业时,也许我们就没有底气,没有退路,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我们很可能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因为工资太低;讨厌的工作也不敢辞,因为没有辞掉工作后还能养活自己的底气和退路。
所以,试着把每个月收入的一部分存起来吧,可以拿去定投或者买基金,再不济存余额宝也行,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情况。
长期坚持,那会是一笔小小的积蓄,我们可以用来学习一门新技能,支撑换工作期间的开销,或是在其他某个方面对自己投资。
也许这无法彻底改变我们的人生,但一定会是第一把钥匙,给我们更多的底气,和能够更加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利。
刚刚又在微博看到一个投票:
文章图片
无意中一算,想要报复消费一下的大概占投票人数的20.54%。
我就想起了著名的“二八定律”,有钱的果然就是那20%。
当然,有钱肯定可以消费啦,无论有没有疫情,无论是报复性,理性,感性,没性找性性,他们都可以买买买。
但是,当你也想跟风去买买买时,还是先在心里寻思寻思,“我是那20%有钱人吗?”
别在报复性消费之前,先被消费给报复了。
*后记:
今天突然想起有句话叫“许多人听遍了大道理,也过不好自己的一生”。
我想错的不是听道理,而是听了之后没有去做,这也是晚更想开公众号的原因之一:
我写,你听,一起做,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一起成长为更厉害的人。
推荐阅读
- 热闹中的孤独
- JAVA(抽象类与接口的区别&重载与重写&内存泄漏)
- 放屁有这三个特征的,请注意啦!这说明你的身体毒素太多
- 一个人的旅行,三亚
- 布丽吉特,人生绝对的赢家
- 慢慢的美丽
- 尽力
- 一个小故事,我的思考。
- 家乡的那条小河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