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0

Dear:




“低小下”的嘲風先生草堂 微信群上的聊天记录如下,请查收。


————— 2021-03-24 —————


嘲風先生-北京 06:17


如果并不能择师,那么择校就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了。家长有很大概率的事与愿违[微笑]


阳光照进窗台 07:53


先生说的对,择校择的是师资和相对优秀的学生。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大家都很优秀的圈子里,家长和孩子的抗压能力如何,小学阶段的孩子有必要给到他那么大的压力吗?这都是要考虑的。


阳光照进窗台 07:57


小学阶段,让孩子自己探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且不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就已经赢过90%的孩子了。


Loreen 08:12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父母的责任是观察和鼓励尝试,真正看懂自己的孩子


嘲風先生-北京 08:31


发生了就是发生了,终究会有痕迹,纠结于此没有意义。如果意识到有所失误,尽量不要重蹈覆辙就好了。况且本来也没有毫无瑕疵的教育,而“瑕疵”本来也有正向的价值,家长们既要善于自省,又要保持辩证。否则,就会在无可更改的既成事实中无谓地挣扎与焦虑了[微笑]@锅锅-男-7岁?


嘲風先生-北京 08:38


如果不改变,就不断投诉、不断投诉、不断投诉。面对有些“不合理、不公平”不要总是逆来顺受,最多是嘴上抱怨两句,要学着作一点“刁民”[加油]


嘲風先生-北京 09:51


嗯,许多事别总停留在“我觉得”,去试试就知道了[微笑]


周一 09:54


认同
“帮助孩子寻找适切的发展区”,是我们家长需要深入了解和对孩子做有价值的帮助需要学习的


嘲風先生-北京 09:56


父母是教育的根本,家庭是教育的出发点。




————— 2021-03-25 —————


在水一方 08:28


想和群里有经验的宝妈请教,如何平衡孩子教育与自己的工作?每天只是工作和教育孩子已精疲力尽,更别提自我成长


嘉树 08:30


生活即教育,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是成长的机会[微笑]@宝妈-男宝-3.5岁


嘲風先生-北京 11:56


关于读书,曾经在另外的群推荐过,贴过来给需要的朋友借鉴吧。


嘲風先生-北京 11:56


好的,斟酌再三,作一点推荐吧。如我一贯的主张,家长们先不必忙着去学教育理论,理论是把现实生活的实践抽象出来的“浓缩”结果,对有些朋友来说不是很容易理解,也不怎么好看。实际上大部分的家长除非有搞专业研究的兴趣,是不用读理论著述的,至少不是优先选择。需要(可以)读的时候参考我昨天的建议即可。大部分寻求改善家庭教育的父母建议直接读“现实真实的生活”,在生动的生活中获得启发最有效率与效果。那么从“现实真实生活”的书籍中我们需要学习(借鉴)什么呢?按优先程度的排序是:一、了解与理解孩子。二、了解与理解亲子关系(教育)。三、了解与理解自己。再三斟酌,对于以上一、二给如下精简推荐,至于三,不太好讲。首推需要认真精读(读中思考、思考再读)的是:《窗边的小豆豆》,是的,就是这本五年级学生推荐读物[耶]我推荐的东西往往都不太高大上[偷笑]这实际上是一本被“错误”推荐的书,首选读者应该是“教育者”而非“被教育者”,书中揭示的孩子的“真相”值得教育者们深入思考。让孩子读这本书反倒要慎重,手懒,你看过就明白了。如果有时间也可以把小豆豆系列的其他书读了,都是真实的故事也很有趣,但这本是第一必读的。其次,可以看看龙应台的《人生三书》系列,对应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亲爱的安德烈》,从书名就可以有所感触。手懒不多分析了。第三,可以看看刘墉(不是刘罗锅[偷笑])的书,不一定局限在他专门谈子女教育的那些《终身教养》、《少爷小姐要争气》,个人觉得他有些散文集中并不刻意地与子女关系的描写更真实。早年看他的书时他的两个孩子尚小,现在都已长大且发展不错,也一定程度地从侧面印证了他的教育主张。好啦,以上的推荐估计够看一阵子了。看完了并融会理解去实践了,你的教育不可能没有改善,如果没有,说明没有看懂。我所推荐的都不是纯粹的鸡汤——听上去很美,做起来很蠢(难),这些都是真实的、现实的、平凡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来源于此的思考与领悟才是最有力量与深刻的,不惟选书,凡事皆如。细思量,细思量[微笑]


嘲風先生-北京 17:44


发生过的事情不可能当作完全没有发生,所以家长们对亲子教育、亲子关系才要有所畏惧、有所克制。


嘲風先生-北京 17:46


如果总想着反正他(她)还小,未必会记得,就自欺欺人了。


丑小鸭 18:00


那为什么我小时候被父母打屁股的事我基本都忘记了捏?我只记得打得比较多!但是我还是爱他们


嘲風先生-北京 18:01


对一个孩子真正的伤害未必是肉体上的。


嘲風先生-北京 18:02


应该说肯定不是肉体上的[微笑]


嘲風先生-北京 18:05


父母与子女,往往最先变心的那个是父母,但逃得最远的那个却是子女[微笑]


嘲風先生-北京 18:09


你不懂说明你很幸运,拥有不错的向上亲子关系[微笑]懂的朋友已经在私下里抱怨我了[发呆]


波朵妈 18:39


先生说的这个,我身边就有鲜活的案例,“变心”和“逃离”。而且那种“变心”旁人都看得明镜似的,可当事人还没自觉


波朵妈 18:42


而这正是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看上去根基很深,以至于“坚”不可摧。先生应该是看到了很多,所以才激励他做着现在的善事


浩可儿 18:48


大学生的迷茫,源于内心的荒芜,而内心的荒芜源于从童年便开始的成人的砍伐。—————先生


心雨飞扬 20:57


能否求助大家.这是老师发给我的信息:


你好,最近孩子上课一直都在看课外书,我让他回家跟你讲,跟他好好谈谈!!!


这事,孩子回家并没有告诉我。


嘲風先生-北京 21:04


挺好的呀,除了上课看。上课看,老师得多有挫败感啊,引导孩子体谅一下——厨师做的菜不好吃,多少也吃几口,不要伤人心[微笑]


嘲風先生-北京 21:10


不要怪学生不好好听讲,自己先反省反省讲得有意思吗?


嘲風先生-北京 21:19


不必太在意,敷衍一下老师即可。和孩子讲理解你也鼓励你多读书,但尽量不要上课看,如果实在忍不住就尽量不要让老师发现。但是,但是,你的语文成绩不许掉下来,怎么办你看着办




————— 2021-03-26 —————


嘲風先生-北京 08:05


@末末-男孩-6岁?我这个话有一定谐谑的意味,可不能简单地理解。怪我说话不够严谨了[抱拳]事实上,孩子任何一种状态的成因都是多样的、复杂的,并不能作简单表层的归因。学生没有专注听讲,于老师,首先要找内因,检讨自己的授课是否尽量生动有趣;但于孩子(家长)也同样应该先找自己的内因,检讨自己是什么原因不能专注于课堂。因为相较于外因,内因相对可控,相对容易去改善。另外关于孩子的学习,我曾经讲过五种驱动吧,可以翻回去看看,会有帮助[微笑]


嘲風先生-北京 08:20


个人不建议家长代写作业,会衍生新的问题,之前曾经谈过。用一种“问题”去解决另“一种”问题并非明智,赢了清华,却可能失了人生。我见过出身名校,简历“优秀”至极却做人不够诚恳,做事不够诚实的员工,他失去了很好的机会,自己却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原因。对于稚嫩的孩子来说——价值观的建立——是最重要的教育,没有之一[微笑]


Lisa Gao 08:23


其实,先生说得是严谨的。前提条件是:语文成绩不能掉下来。


嘲風先生-北京 08:32


代写作业类似的事情,其实在成人的世界里真的不算什么,尤其目的还是“正义”的。但对孩子来说这样的“小事”却真的是大事,他们无法辨识、理解成人的“苦衷”,可能会表现出质疑、不确定…内心更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挣扎”。家长们要有所了解[微笑]


红霞 08:45


我们上了一年半小学,前段时间我儿子突然问我一句话"妈妈,为什么我每次的手抄报,诗配画,老师都给我优+,但是群内展示的重来都没有我?”(展示的基本都是家长代完成比较优秀的,我们家从第一张开始就是孩子完全自己动手完成)当时我就震惊了一下,不知道该如何更好的回复,希望得到各位家长老师们好的建议[抱拳]


末末 08:57


你是要追求孩子的自我发展还是要一个虚无的形式上的老师的评价?


张莉 09:07


没有完美!老师也有说话做事不合理的时候。真诚的肯定孩子的做法,而且老师给A+,说明老师也看到孩子的付出和参与。有些事情是我们能掌控的,做好这些,其它可变家长先摆正心态,再引导孩子一起成长


草堂的院落—sophia 09:07


代入一下:1.认真去看自家孩子的,诗配画,让他和你说说他的创意,肯定具体的,顺便讨论这首诗你的理解,画的美的地方;2.和老师适度沟通一下,表扬一下孩子的“作品”,大群不方便的话,私信你表达到提及也很不错的信息可以给娃看一看(毕竟给了A+么);3.慎重讨论别人是父母代做的问题[呲牙]


红霞 09:10


是的,您说到我的心坎里,我就是不想给孩子传递代做这个信息,我跟孩子说回头我跟老师请教一下原因(当然我不会去问老师)但是我还是迟早要回复孩子,最近较劲脑汁[抱拳]


嘲風先生-北京 09:19


大家说的都很好,我就不赘述啦。只从另外的角度说一点:我的大儿子被“培养”得从来不会在意这样的事情,哪怕是选三好生,他也从来不报名——他可以选上,但他根本不care这种事[偷笑]而我非常尊重他的选择[微笑]


-卷…- 09:24


@红霞8岁~5岁男?如果是我,我可能会和孩子讨论比如从他自己开始设计手抄报,到完成,再到老师给的优+这个过程中,他的感受是什么,从中收获了什么得到了哪些进步。
孩子通过自己真实的体验获得的成就感是任何人都给不了的[愉快]


嘲風先生-北京 09:26


选不上,他就更不在乎了。我正是希望他从小能够看透很多其实根本不值得在意的别人的“需要”,过自己的人生[微笑]


peach 09:27


这不是一般境界


peach 09:27


很多成人都难


-卷…- 09:27


先生真不是一般境界


嘲風先生-北京 09:28


但这其实就是生活的本质,人生的真相啊[憨笑][抱拳]


张莉 09:29


不care,不代表自我放弃,做好自己,找好自己的定位,不是为了他人的评价而活。我们自己作为大人,有多少人心态能摆在呢?一个职称,映射出一些人极度失衡没了自我[捂脸]背后到处用自己虚的优势诋毁对手的优势,也有精神慢慢失常的。。。。活着真不容易,活出高质量的自己更难。


随风 09:29


孩子内心希望被认可,爸爸妈妈的肯定是一方面,学校老师同学会是他接触社会第一重要的圈子,孩子想被选上展示出来是很自然的心理。而能做到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在乎小红花,三好生……等等,这里似乎有太多需要做的功课。孩子大气,有很强的自我,足够的自信……这确实是爸爸妈妈要做的,却是比较难的呀[偷笑]


-卷…- 09:30


@红霞8岁~5岁男?我也会在和孩子讨论之前可以先共情孩子的失落,倾听孩子的感受,然后在讨论。
如果他需要我的建议和帮助,我会听听他的想法,如果不需要,那就相信他自己可以处理好的[愉快]


嘲風先生-北京 09:34


是滴,他在意他自己认为该在意的事情——比如说他的花花草草虫虫、那些无厘头的实验、还有各种古怪的想法[偷笑]


-卷…- 09:36


对孩子来说,做到不在意真的很难,但是一次次的引导向内看会让他更接纳和了解自己


嘲風先生-北京 09:36


其实,冷静想想,究竟是谁在在意?孩子还是家长?!


嘲風先生-北京 09:37


孩子的世界,诸位了解的还稍少[憨笑]


Li 宋丽 09:38


对,前两天还和大宝讨论,哪些需要是你真正的需要,哪些是各种人群为了各种目的想让你以为是你想要(其实是他们想要,包括父母)的“需要”。


嘲風先生-北京 09:38


你以为孩子拼命想得朵小红花还是三道杠,真的是他们自己的需要?


嘲風先生-北京 09:39


深思啊深思


张莉 09:39


刚才已经想到这个问题,谁更在意?[偷笑]孩子做事的动力在哪里?


嘲風先生-北京 09:40


他们真正想满足的是你——这才是真相[微笑]


随风 09:40


如果爸爸妈妈从内心里不太在意,或许孩子更能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成长?


嘲風先生-北京 09:41


你不每天问他(她)今天表现好吗?他(她)会在意?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抱拳]


张莉 09:45


今天考试第几?考了多少分?。。。。我们不问这些。昨晚孩子让我签字,英语考了97分,他似乎想考100分,好像他上次考了100分。我说我不关心你考多少分,我只在意,你是否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没掌握,为什么?然后,再用提问方式,问他为什么错,他讲出来了,到此为止。


嘲風先生-北京 09:46


多问一句,我们那么多成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那么“辛苦”?真的是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吗?你“想”过吗?还是你已经失去了“想”的能力?那它又是什么时候失去的呢?[微笑]


随风 09:47


这一点很感慨,孩子真正在意的是爸爸妈妈如何看,因为孩子内心真正在意他爱的人的想法,而相对于此,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而且会越来越淡,越来越专注与自我内心的成长。更何况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看法那么多,那么杂,而真正影响孩子的,却是父母的人生价值观。就像我们成人,你真正在意的是你挚爱的人对你的看法,亲人,爱人……


末末 09:47


是成人的需要,老师,尤其是父母的需要。


史燕 09:48


顺着先生的思路说说我儿子情况。上学期是他一年级第一学期,九月底有英文演讲比赛,虽然老师在群里说三次。我没报,他也没和我说想报。后来老师私信我,她说我儿子英语科代表,也有能力,尽量报吧,我转头问他,他说报就报吧。后来他得了年级第一名,1~3年级低龄组第五。包括他平时喜欢自己画画,但老师学校说要交的学校各种主题手抄报活动他就没怎么兴趣,就不交,对此我问过他,他说不喜欢,后来我也就不管了。总体来说,我也了解我孩子优势空间,我也觉得“自由生长”吧。但大家看到昨天我分享他们数学老师反馈的问题,上课不够专注,书写不规范(其实他在没有练字报班前提这个学期已经进步了),这些问题班主任语文老师也提过,我看得出来她们都有点急。所以我和班主任说过我会和他强调,但希望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后来我似乎感觉到老师不怎么“理”我了,对比其他家长,我不是那么“在乎”老师的家长,她和一个家长提过我,说我根本不急还要给孩子时间,马上就到写作文时间,到时可以写得完吗?我打算和老师再正式沟通,毕竟我孩子不需那么被关注,也不要被“放弃”。


张莉 09:48


先生这个问题,直指我们教育的核心,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


草堂的院落—sophia 09:52


3岁小儿,我特别强调不能再去买彩虹糖,前天我回家,特意来我这里分享爸爸给买了。那得意的神色,越在意,越“反叛”你呢。期待先生有空切入一点小娃娃的范围,因为家长更没能力理解小小朋友行为背后的东西(再加上矛盾冲突也不大么,都容易被镇压)。


橙 09:52


不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只是为了自己。换句话说,不以他人的评价来评估自我。我们成年之后,有多少人挣扎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中。包括那些无效社交,成熟后才发现把时间用在自己真正愿意做的事上,是有多快乐。[愉快]


心泉 09:52


不容易啊!如何不活在外界评价,什么是做自己,如何做自己


史燕 09:54


其实我有引导他,和他说先把学校的完成,再好好做自己的。做引导,也有觉得他有慢慢变好。但还是跟不上老师节奏。


嘲風先生-北京 09:57


老师只有一种节奏,你认为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吗?


杨杨 09:57


@嘲風先生?先生,孩子会参加学校的绘画、朗读等等评比活动,但很少获奖。我觉得他做得也很好,会告诉他参加的真正目的,他需要时也会给他一些奖励,家里人会说我的做法不对,会削弱孩子的竞争力。我很迷茫


嘲風先生-北京 09:57


和同一种节奏
Dear:



“低小下”的嘲風先生草堂 微信群上的聊天记录如下,请查收。


————— 2021-03-27 —————

周密 11:55

@嘲風先生我虽然在草堂不太发言,交流也不多,但每时每刻都在关注学习先生及各位的育儿理念和分享[愉快]

我家小朋友今年初中一年级,英语和语文成绩都不错,数学不好。主要是不喜欢做计算题且比较粗心,曾经对我说人类发明电脑计算机就是用来计算的,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计算,一直比较恐惧数学考试,每次碰到大量的计算题考试一定脑子发懵,来不及完成,成绩一直是平均分以下,偶尔不及格,他自己总说我的数学成绩随缘吧[委屈]
近段时间数学开始学习几何了,成绩突飞猛进一下进前三名,还考满分,因为几何对计算的要求少了,主要是逻辑说理,而且这也是今后数学学习的重点。

儿子是比较有主见而且要强的,之前即使数学成绩不好但还担任数学课代表,因为他工作效率高,和同学关系融洽,能做老师的小助手,工作还很自信[偷笑]
我们也从不强迫做他不愿意做的事,之前老师要求他要刷题做计算的训练,给他买了《一课一练》,现在两本书还是崭新的[捂脸]

初中阶段中考压力还是很大的,之前蛮担心他的数学成绩。有幸来的草堂,让我释放了很多焦虑,很感恩先生给我增添了陪伴孩子的勇气[爱心]

嘲風先生-北京 12:10

非常开心能对您和孩子有所帮助[憨笑]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吧[加油]希望至少草堂里的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愉快]@甜蜜蜜~男~12

lyan 14:38

自己愿意学并且有信心就能学好,你家孩子这个实例真是鼓舞人,你们“从不强迫他做不愿意做的事”的做法开始显现效果。[鼓掌]

锅锅 14:52

没有拼搏精神,是因为什么呢?
是因为孩提时代大人对儿童的过度砍伐吗?

嘲風先生-北京 16:58

问得好[强]他(她)们想要的,轻松便能得到;他(她)们不想要的,我们强迫他(她)们接受。一边是物质上的过度满足,一边是精神上的极度消磨。一如蜜糖,一如砒霜,交错喂哺,蜜糖过飨其物欲,砒霜消解其抗争。既无欲,又无争,何来拼搏?

虎虎 16:59

我们成天说自己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痛,但仔细想,那个时候每个家庭都在忙温饱,教育都粗糙,大家受的伤都差不多一样重。而现在我们不为温饱焦虑,却在用命令,安排,冷言冷语,甚至威胁,难倒不流血就没受伤?

橙 17:03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你要听话”、“你要表现好”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吧?但是回过头想想,当时年幼的自己有没有那么一丝困惑?不情愿?

随风 17:03

你是一位对自己很有要求的妈妈,希望孩子有规则意识,这个本身一点错都没有!只是方式方法的问题,比如孩子规则意识的树立需要一个逐渐的过程,一点点来,哪学该管哪些不管,或者不需管得过细。特别是男孩子。这是我的感受。

橙 17:05

不是说不管教孩子哦,而是,有时候想一想——孩子一定要按照我们的要求做吗?为什么呢?你今天一步步的想法非常好啊,我相信你看到了自己的内在[爱心]@pma-男-7岁

嘲風先生-北京 17:07

提醒一句,他自己要上这课的动机很可能就是想“逃离”[微笑]

嘲風先生-北京 17:10

同样的“教育”,为什么不改为问他:你觉得嚼着口香糖上课对老师尊重吗?然后,让他自己去作判断,去决定自己的行为[微笑]

随风 17:10

我想或多或少,每个人都会对别人的看法有所在意,这也是人性。你希望孩子守规则,一些社会行为规范,这也是孩子成年后必备的素养。但始终不能忘记,他还是个孩子,得慢慢一点点引导,还得科学了解这个年龄段男孩子的心理特点,这样就不会太成人视角,不会管得太死,管得过细。

嘲風先生-北京 17:16

你管的“方向”没错,要改善的只是“方式”[微笑]@pma-男-7岁

虎虎 17:20

孩子越小越要耐心,耐心,耐心。把自己最好的一面都给了外人,自己最丑的一面往往给了最亲的人。还让小孩记住这最丑的一面?没有温暖,何来幸福?

锅锅 17:34

先生这么说,让我回想起似乎平时给予他太多、太容易了。比如,我们去公园、景点,他想要的,最近我一般会满足、答应他。

这是不是就是过度的宠爱=溺爱?但应该不等于放纵。因为我认为只要不影响他人或者公众,他可以获得自由。队友也经常提醒、批评我很轻易地就满足他的要求。

精神上我好像一般不会强加我的想法给他。

我们先谈物质上的满足问题。现实中对于他的要求是否要设限、达到一定条件才可以获得他想要的?

随风 17:55

你小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特别想要一个东西,比如一本书,一件裙子,一个小玩具……但那个时候物质贫乏,渴望很久才能得到,有时还要付出点自己的劳动,帮助大人干点活。但得到之后,那种幸福,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愉快]

随风 17:58

我似乎感觉现在孩子们物质方面得到的太多,太快,太容易,这样是不是就没有咱小时候那种幸福感?物质上的延迟满足或许不是坏事[调皮]

嘲風先生-北京 18:10

回顾了一下,刚刚我们同样犯了一个常见的“教育”方式“错误”。试想,如果把刚刚那位妈妈替换为一个前青春期的孩子,会如何看待我们刚刚热心热情的帮助呢?会不会油然生起一点逆反呢?其实,每位朋友说的都不多,但加一起可能就多了,如同每位家庭成员说的都不多,但集体“辅导”一个孩子可能就多了。另外,当一个人以“错误”面对所有人的“正确”时,感受肯定是不好的。而如果我先把我教育孩子的糗事拿出来分享,再去探讨孰是孰非,可能会令对方舒服很多。就如同孩子被老师告了状,惴惴不安,我和孩子说你老爸当年也干过同样的傻事,再去“教育”他,效果一定会好很多。当然啦,大家的热情非常棒啦[强]那位妈妈也不一定会像我这样敏感[偷笑]以上主要是我自己即时的关于教育的自省,分享给大家而已,不必介意[微笑]

嘲風先生-北京 18:17

个人认为从亲子教育出发的家庭物质供给,总体而言“贫”一点好[偷笑]@锅锅-男-7岁

草堂的院落—sophia 19:28

我家今天和同学一起上课,对方妈妈打车,提前25min和我说在南门等,我提前10min以告诉语气提醒了一下,到5min看他还没整理好书包就忍不了了,直说:人家没有义务等你,一般这种情况我会提前去等人家。他还回复,我不愿意(等人),再加上上几次他们都让我等好久。我和孩子因为这种大人比较看重的品质问题,经常会有,说教,反驳,事后继续所谓交流,到无改善的循环。

草堂的院落—sophia 19:40

我们就是小时候,只用了一个和孩子交流要平等(简单做父母),操作不够仔细,规则,次序全部都~~现在和他说,其实不免就流于说教了,也是昨天谈话我特别想问的,原来已有基底(比如孩子不拘小节),但是父母又特别在意的一些品质上(守时,及时规划),怎么去积极改善?把说变成写,其实我自己感觉也是缓解说教的氛围很有限,不说有时候忍不了

嘲風先生-北京 20:12

有没有可能我们错判了因果表里?

草堂的院落—sophia 20:13

他看见的哦,他对我反驳的时候是说,我不愿意,那是你的原则,你的美好,人家也让我等。我自己是吃亏是福这一条觉得让我人生顺畅很多,所以特别在意

嘲風先生-北京 20:22

言与行未必一致,口与心未必如一——亲子、情侣之间时常发生[微笑]

嘲風先生-北京 20:26

还是要“看见”啊,你还是没有“看见”[偷笑]

草堂的院落—sophia 20:27

在我的能力范围,看见孩子=观察孩子,不等于理解孩子,还要先生诲人不倦[坏笑]

草堂的院落—sophia 21:09

多说一点哈,学校学习行为和家庭,社交行为背后,我们看不清的形成原因和行为实质是什么?

嘲風先生-北京 23:50

立场选择位置,位置决定视角,视角左右所见,所见影响立场。人事种种,概莫能外。

草堂的院落—sophia 23:56

站在1楼看外面,都是细节,自己附近的那点东西,市井吵架,违章停车。 站在10楼看外面,能看到局部,细节慢慢消失,轮廓关联显现。 站在100楼看外面,就是看全局,你会体会到自然资源的分布,城市设计的气魄。 刚好看到认知爬升这段,先生带爬楼


————— 2021-03-28 —————

嘲風先生-北京 00:04

你指着山间的溪流问我:那是不是孩子?我微笑不语。你指着山间的花丛问我:那是不是孩子?我微笑不语。你指着山间的高树问我:那是不是孩子?我还是微笑不语。溪流、花丛、高树,都不是孩子;溪流、花丛、高树,又都是孩子,因为,孩子就是那座山[愉快]

Tracey 11:51

跟先生和小伙伴们跟进一下。我家大娃终于尝到了从挫折中走出来获得成功的喜悦了[破涕为笑]昨天小奥最后一场、也是最重要的比赛,终于拿了一等奖。他跟我说,妈妈,这种高兴的感觉好像持续很久……[破涕为笑]

嘲風先生-北京 13:33

这又是一件非常有启迪意义的案例。周五我们对话还谈到了孩子的相关问题,难道是我们的对话帮助你、帮助孩子取得了周六的“成长”吗?显而易见不是的。也许之前一段时间的交流对你们有所帮助,但周五的“担心”在周六就得到了化解,却给了我们特别的启示:许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担心、焦虑都只是自我折磨。孩子该发生的成长自然会发生,你看见或没看见,它都在发生。并不必然因为我们特别地计划、格外地焦虑或增或减——处理不当,反而会有碍于孩子。于你,要特别注意的是,小心陷入唯结果论的思维模式,试想如果这次运气不好得了第二甚至第三名,孩子就不是同一个孩子了吗?你对他的成长评价是不是就会变了呢?于大家而言,要注意的是,孩子并非只有这样“含金量”高的“成功”才算作成长,才值得赞赏。他(她)们的成长并不功利,广泛存在于平凡的生活中,等待我们发现与成全[微笑]@Tracey-两男-12+3

Tracey 14:04

对,不是周五的对话导致周六的结果。不过我还是比较淡定,因为我知道前面孩子挫折也不少了,但我还是坚持最后一次不放弃,让他再去试一试。他爸爸带他去的时候挺焦虑,我也拿您的话宽慰他了。对孩子个人的评价不以结果论英雄,这是肯定的;但我最想让孩子学会的,是要坚持到底不放弃的精神。谢谢先生的提醒,记住了[玫瑰][玫瑰][玫瑰]


————— 2021-03-29 —————

羽恬 16:10

谢谢先生分享,的确不同的更宽的角度,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其实所有好的关系都是以爱为前提,有爱,一切都可爱,不爱,一切都不顺眼[玫瑰][玫瑰]

蹦可妈咪 16:11

听完今天的对话,有几点自己的总结和感悟:
1、爱自己(享受私人空间)>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2、选择>经历
3、父母的爱,是每个孩子的原动力
感谢先生和末末的对话带给我的启发[爱心]谢谢

羽恬 16:12

站在更加理解对方的角度去看丈夫

张莉 16:37

如果夫妻之间不能坐下来沟通,或者压根没有沟通,想想背后的原因:1, 夫妻一方成长过程中与他(她)的父母家人没有过沟通,选择树权威、强势、武力等方式解决问题。2. 当他(她)发现了第1点中的问题,在和配偶沟通时,不会或者很容易缩回原来的思维状态。 3. 压根没有想过夫妻之间需要沟通。 4. 夫妻中想沟通的一方,站在正义者的角度审判、说理,这样的言行让对方无所适从,除了让对方感觉自己很糟糕,无形中把对方推的更远。 有时候不是对方不想改变,是因为他(她)自己没有自我救赎的能力,需要伴侣强大的智慧,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帮助,才能帮他(她)从原生家庭处理问题的方式中慢慢走出来。

嘲風先生-北京 16:41

当你给对方贴上“猪队友”的标签,心里默认他就是“猪队友”时,他做的任何事情就都会很“”了[微笑]

草堂的院落—sophia 16:41

我的观感:先生这次分享,可能需要我们再多想一点点,1.立场;2.经历,3.可以怎么做(包括不能做什么)

张莉 17:01

末末的无力感我能理解和体会,先声明我家孩子爸爸对孩子教育参与度还是很高的。但有时候,我和孩子爸爸也都会产生对对方在某些事情方面的做法有些无力感,发现我们看事的维度、个人经历不同、处理问题习惯等方面造成的,真的很难代入到对方那个背景下去思考,就会出现冲突。

嘲風先生-北京 17:03

“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也如此?其实,谁不是如此呢?[微笑]

张莉 17:03

这就是问题根源所在,对方无法理解和代入

浩可儿 17:05

人的一生有两次出生:一次是生命的开始,一次是灵魂的觉醒,也许那个不圆满的爱人,不理想的孩子都是来渡我们,借由他们,让我们不断追寻,探索,以及丰富自己……

张莉 17:22

大部分男性做事粗犷,女性细微;也有一些家庭反过来,这个时候需要女性更大的智慧,需要做家里的顶梁柱,抓大放小。母亲对孩子的影响绝对大于父亲,所以我们的关注点落在处理问题上,比改变对方更容易。而且不要过于担心纠结爸爸做法对孩子的负影响,会有但如果妈妈很智慧,这种影响非常非常小。我家现实版的例子,孩子的爷爷奶奶就是反过来的,爷爷特爱唠叨、生小气,奶奶大气、看到长远,非常宽容爷爷。

虎虎 19:21

其实每个婚姻都是来自两个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家庭,我们大部份对孩子的教育都在延续着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过往无法改变。那现在就求同存异继续调试。

虎虎 21:17

那个男人结婚是为找不舒服?他们只会再你必须需要才出手,那你就家中弱小点,又没人看见,又省事,一定要踢铁板吗?


————— 2021-03-30 —————

史燕 08:59

歪个楼,再回去谈谈昨天的“猪队友”话题。年初我有和先生私下请教这个问题,那会咱们群还没有发问和对谈所以我可以再说说我当时的一些情况。我提到这个问题时的背景是在咱们群里看到有妈妈们说自己带孩子的辛苦经历,我家也出现爸爸陪伴缺失情况,还有我身边自己带孩子的妈妈也越来越多。但在希望“猪队友”同步而受限的时候,难道我们只有抱怨吗?我还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当妈妈后也遇到困扰时,做过还算对的一些事,事实证明,妈妈“自己”努力,也可努力让孩子拥有高质量的陪伴。

史燕 09:00

首先先确认一个概念,我所理解的陪伴是陪且伴。其次,我认为陪伴是自然而然但又下决心努力去做的事,出于爱所以事自然而然,但在往前走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而因这份爱足够坚定,所以就能下决心做到。

史燕 09:00

回看这7年多,尽管育儿过程时不时有困顿也有不解,但总体还是合格,在有限的条件下,我觉得愉快,孩子阳光充满爱,亲子陪伴算有量有质。而很神奇的是,看起来有好结果的亲子陪伴,收获的“有”和“满”竟然都是因为原本明明的“无”和“缺”。在我儿子成长过程,我和孩子爸爸都出现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缺位。

史燕 09:01

1,爸爸陪伴缺失:生孩子之前我挺宅的,不喜欢逛街,旅游基本都是休闲类,无非就是会会朋友,或把年假攒起来回海南探亲爸妈,所以我到处旅游的体验并不多。但孩子出生后,我莫名变得活跃起来了。除了通过书籍电影媒体倡导带孩子去看世界的理念,我自己年幼时是我们那个小地方第一个五岁就去北京天安门的孩子,是我们小学整个学校第一个学电子琴的孩子,就因为这种优越感体验感和丰富,在年少时期给了我自信并持续到成年。我很清楚这个意义,所以在这点上确定要“传承”。另一方面导致可“得”的原因就是因为爸爸缺位。孩子爸爸和我们在不同城市,意识到“父亲陪伴缺失”症,所以主动去补偿。我们休假的时间基本都给了他,孩子爸爸也因为无法常常陪伴心里有愧,所以对于我们去哪里怎么玩都还算支持。我是吐槽过他陪伴不够的种种,但我心里必须承认他的不干涉的确少给我添乱了。而爸爸因为日常陪伴较少,所以团聚的日子还是积极按照妈妈的建议去做,比如带着他去烧蚂蚁窝,人工取火,爬树,挖河道,做高级手工,骑车。无形中,孩子也拥有很多高质量和有意思的陪伴。

史燕 09:01

哈哈,在我吐槽爸爸陪伴缺失时,我自己因为工作也出现过一段无法每天陪伴的日子,大概持续两年多。

史燕 09:01

妈妈陪伴缺失:妈妈在另一个城市工作的三年(爸爸在海口,妈妈在深圳,孩子在广州,妈妈每周1~2次回家,爸爸一月一回):曾有朋友直接说,我们家成员分在三地,是“不正常”的一家三口,甚至提过“留守儿”三个字。对此我并全然同意,毕竟我有在努力去做一些事把这样的不好降至最低,他也很有爱。

史燕 09:01

分享无法陪伴他的日子,我们的一些日常:

史燕 09:02

1),每天早上上班打车路上,我都会和他通电话,告诉妈妈上班了,要去做有趣的事(其实我的工作更多是电脑处理CASE和开会,不算有趣的工作类型,但我知道他喜欢什么,我会告诉他公司里的货机和大卡车怎么了),同时启发他也可以创造不同的一天,在我们当晚上等通话时,他就可以画出来和妈妈分享。

史燕 09:02

2),保证每天晚上视频。聊各自一天的收获,其中包括开心的,不开心的,有什么想法,周末计划,想吃的食物,喜欢的书和玩具,为什么喜欢,分享的画,甚至隔空讲故事,互道晚安......我们会说“明天早上见哦”。甚至在我出国和他分开比较久的日子里,我和他视频的频次反而更多,他会更直观感受到,“哦,书上那种对比的季节,真的和妈妈视频里一样的。”,“北半球和南半球也是不同的”,“这个冬季瑞士的少女峰我不能去,但夏天我就可以了呀”,我会告诉他,我不会讲德语,但我通过英语和手势沟通,在瑞士苏黎世动车获得帮助的趣事。

史燕 09:02

3),只要不出差,每个周五我都会到幼儿园接他放学,并和园长及他的老师交流,没有错过他的任何一次家长会和活动。他们园长说我是唯一的满勤家长,包括他的生日会,我和爸爸都会参加。

史燕 09:03

4),积极参加把好的资源分享给园长。虽然我师范毕业未直接当老师,但有了孩子后,我还是很关注教育,加上自己同学多为老师,所以有些参加教育活动的机会和便利,而我会及时把这些分享给园长,让其把这些对家长有用的信息传播出去。比如好的育儿书,比如家里好的绘本,甚至把广州最会讲故事的朋友带到幼儿园,给孩子排绘本剧。我并不是每次都会到幕前,但我会在做这些准备时和我儿子沟通,常问问题“妈妈准备做XX,你有什么建议呢?”“你觉得你有可以帮助妈妈的部分吗?”其实他的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他感受到他的妈妈一直都在,而他也总在他妈妈的参与里。

史燕 09:03

5),从他半岁我就开始带他出去玩,带上我妈和他,甚至出差可以的情况我也会带上他们,有人和我说,你是经济好才能实现,我说不是,我和你们的不同是,我的钱不买奢侈品也不买学区房,更多是投入到书,远近走走和当下的生活里。

史燕 09:03

6),在我们无法陪伴孩子的日子里做一件区别其他家长的事就是,给了他很多的书和画笔。这些也会滋养他,似乎很小他就可自己找乐子,没有觉得无聊,也有自己的思考空间。

史燕 09:04

我不否认,对于如我及他爸爸这样曾无法每天陪伴的孩子一定有各种程度的缺失,但他应该又是在这种“条件”下爱挺满的孩子。陪伴和生活一样,都与优先级相关,最难就是如何安排每个阶段里的优先级。一旦排好,就自然而然及努力的投入其中。让我们爱的人感受到被看见和被爱。

史燕 09:06

分享完毕,希望那些感觉自己在“孤独”育儿的妈妈跳出来,其实只要我们愿意和努力,我们依然有很多方法对抗这些“没有”和“缺”。

随风 09:16

感恩这么好的分享,启发太多!……对孩子真正的爱,即使远隔千山万水,总能超越一切来到孩子的内心……

史燕 09:52

仅仅从小我角度和妈妈们说说那些困境里的一些转念。但我们还是要想办法让大局变好,先生对“猪队友”的启发是从男性视角,更高位,更客观。

橙 10:51

可见陪伴并不局限于物理空间,而且纯粹只是共处一室并不等于“陪伴”,这点适用于家庭各种不同关系之间,非常好的分享[玫瑰][玫瑰][玫瑰]@昊昊妈妈-男孩-七岁

虎虎 11:18

有效的陪伴,不限空间,时间!

Lisa Gao 13:42

@昊昊妈妈-男孩-七岁
您让我们看到了:
1)在有限的条件下,拓宽陪伴的空间,使之不受地理位置的影响。
2)高质量的陪伴不仅仅是“在身边”,而是“放心上”。

陈振君 16:11

经常家庭关系中,妈妈跟孩子砌了一堵墙,把爸爸隔离在外,爸爸想融入不容易。达不到标准也进不去圈子里。家庭中,夫妻关系大过亲子关系,所以就像前面朋友说的,先找到恋爱的感觉,跟老公融洽起来。毕竟孩子是有了夫妻之后才加入的,讲顺序也是后来者[呲牙]
在婚姻调解中心,夫妻关系每况愈下重要一点是没有太多亲昵行为了。父母相爱,才会有后面的一切。

嘲風先生-北京 17:47

你看一个人别扭的时候,他往往也看你别扭。你看到的是一个只爱玩手机的男人,我看到的是一个只能玩手机的男人。那么多的吐槽,让我对你们的婚姻为什么会开始感到费解。人与人相处,可能有主动被动,可能有主因次因,但没有任何一种成立的矛盾是单向的。建议还是要认真反思一下自己之于对方、之于家庭的种种,看起来,问题并不都在对方那里[微笑]@末末-男孩-6岁

嘲風先生-北京 18:07

亲子如此,情侣更如此[微笑]

嘲風先生-北京 19:18

看哪位朋友有关于体罚孩子的疑问,可以主动提出[微笑]

嘲風先生-北京 20:06

有关对孩子的“惩罚”是有许多内容可以探讨的。教育也不可能只有风花雪月的一面,疾风骤雨的一面也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回避不得[微笑]

子凌 20:08

几个相关问题可以思考下:1、爸爸这样让孩子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培养孩子的认真?责任?还是所谓的“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做完”这个规矩?如果是,方法错了,可以和爸爸再交流下方法。这样做是极端且对孩子身心特别大伤害的,他肯定还没完全意识到,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没出来。2、爸爸的这个行为的前提肯定还是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积累,比如妈妈管孩子就好使,爸爸管孩子就被指责,所以爸爸就想对着干,其实是想对抗妈妈的权威。可以再仔细想想。3、还有一种情况(抱歉这位妈妈的孩子情况我还不太了解),但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就是孩子太调皮了,非常不好管,甚至非常叛逆,以至于爸爸在管教中已经丧失了耐心,后面只想以暴制淘。


————— 2021-03-31 —————

因心 08:01

能够借助机构获得短期成功的孩子在后续的高中学习中还是会显示两极分化,一部分的确获得核心素养(这只能在学校和家庭养成),会在高中稳住心态,保持好奇心求学。一部分被机构的量化培训搞得思维僵化、学习教条化,在高一年级不能适应高阶思维,就甩在后面陪跑,少数在心理上不能适应,于是出现各种状况。

嘲風先生-北京 08:17

你所看见的,多是你想看见的;你所听见的,多是你想听见的;你所相信的,多是你想相信的——能够骗你的,真的只有你自己[微笑]

嘲風先生-北京 08:18

你也许并不刻意,但回顾一下自己曾经的留言,也许有助于了解真实的自己[微笑]

蹦可妈咪 11:21

玩中学,学中玩。一个人玩(独处)、两个人玩(融洽)、一群人玩(团队协作)、陌生的人玩(适应能力)、熟悉的人玩(探索新玩法),每一种玩法都渗透了很多,孩子从中能汲取各种能量

张莉 11:28

家长如果固化了陌生人和熟悉人在自己心里的距离,对孩子也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择友的反应映射的是家长的人际交往常态。


————— 2021-04-01 —————

Lisa Gao 03:03

很多时候我们更倾向于“选择性自我暴露”;也有可能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产生“问题”的原因。所以很难给出相对合适的建议。
总体而言,我们在受到外界的攻击时,大概有两种渠道应对: 对外- - 把不好的情绪发泄出来,攻击更弱小的对象;对内- - 攻击/否定自我。
无论是那种方式,都需要引起重视。
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反思的地方:
1)家庭关系。家庭关系是孩子一切关系的基础,特别是对低龄儿童而言。我们有没有对孩子提出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要求?我们孩子是否有对孩子语言/冷暴力?说过类似“你在这样我就不爱你了!”“你怎么连**都打不过,下次再被人'欺负'就不要回家了”“这个玩具很贵的,怎么就被同学弄坏了,下次……”的话?如果我们过分介入孩子的生活和社交,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是指责和不被认可的时候,孩子没有安全感,比较容易自我否定。
2)在学校的关系。学习强度和压力;与同学的关系(是否受到同学的霸凌,是否有受到同伴的影响);与老师的关系(是否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与老师的关系如何)这些需要和孩子深入的沟通。在家庭关系良好的情况下,孩子应该比较愿意分享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3)孩子自身。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有些内向,有些外向,性格没有好坏。我们不需要追求孩子“外向、开朗”。有时候我们不觉得给了孩子“压力”,但是对孩子而言已经是“不能承受之重了”。
【2021-04-20】4)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了“死”的概念?他所说的“死”和我们成人世界的定义是一样的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