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总是半途而废(是养成习惯的体系错了)

刷着朋友圈的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他们健身能够坚持一个月,半年,甚至几年?

我却连坚持一个月都做不到?换做是以前的我,肯定会认为“哦,所以她们很优秀,而我平庸。毕竟克服懒惰心态,坚持健身几年的人,一定是意志力非凡的人。这类人,更容易成功。”

抱着这种观点的人,不止我一个,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

身边有不少的朋友吸烟,有人成功戒烟,有人始终戒不掉烟。

以前的我,总是认为那个成功戒烟的人自律性更强,更加优秀。相反,那个始终戒不掉烟的人,连戒烟的意志力都没有,又谈何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功呢?

但,现在的我觉得这种观点大错特错。

事实上,所有的人都能够成功养成好习惯。至于那些没能坚持好习惯的人,并不是他们没有超强的意志力,而是他们养成习惯的体系错了。

习惯体系是什么?通俗点讲,在现状和预期习惯之间搭建一个梯子,让我们更容易养成习惯。

那也许,就有人疑惑了,养成习惯需要手段,但我也用了手段啊,为什么没有成功?那是因为你的手段,并不符合人性。凡是违背人性的强制性行为,都很难坚持。

要养成习惯,首先要了解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它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一、习惯并不是无意识的,而是人为操控的

口渴了,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一口;下班回来,房间内黑漆漆的,打开灯等等。这些行为,都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甚至大部分行为不需要我们的大脑思考,已经变成了自动的、无意识的行为。

确实也是,生活中很多大大小小的习惯,已经完全自动化了,我们察觉不到它是如何发生的,很正常。
【习惯总是半途而废(是养成习惯的体系错了)】
但其实,每一个习惯、每一个行为,都是可以分解成若干程序的。

提示

当提示出现时,我们的大脑会激活相关的系统,进行一系列的行动。举个例子,下班回到家,房间内黑漆漆的,就是环境给我们的提示。

渴望

有了提示,就能引发我们的渴望,也是每一个习惯背后的动机。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动机引发行为。我们并不喜欢习惯本身,而是为了满足某种渴望。喜欢抽烟的人,并不是喜欢抽烟这一行为,而是喜欢抽烟的解脱感。

每一种行为背后,有着不同的渴望。我们要做的是了解,习惯背后的渴望是什么。才能在满足渴望的同时,又能够戒掉坏习惯。

反应

渴望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才能满足?这种行为也可以叫做习惯。想喝水,拿起水杯是反应;房间黑,打开灯是反应;无聊,拿起手机刷视频是反应。

当然,反应不仅仅是实际行动,还包括思想反应。反应是否发生,取决于它的难易程度。当我们可以不费吹飞之力就完成某项行为,并且能满足我们的渴望,那我们会做。

奖励

行为能带来回报。获得回报,是每个习惯的最终目标。注意的是,每个人都想获得及时奖励,而不是延时奖励。

无聊刷视频,手机的各种娱乐资讯,嘻哈视频,能让我们哈哈大笑,这种愉悦感就是及时奖励。

早上起床跑步,站上体重秤上,数字并没有丝毫的改变。需要我们持续地跑步,一个月?半年?一年?才能有一副好身材,这种是延时奖励,大部分人都不喜欢的。

每一种习惯,都能划分成这4个阶段:提示让我们注意到奖励的存在,渴望是我们想要获得奖励,完成反应行为,我们能够获得奖励。

心情烦闷(提示)——想要解脱感(渴望)——点燃烟(反应)——吞云吐雾,感到愉悦(奖励)。不断地获得奖励,不断地抽烟,不断获得奖励,形成循环,抽烟就成为了难以戒掉的习惯。

二、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潜藏着的动机

我交了很多的朋友?背后的动机是想要获得更多的认同感。

我常常在朋友圈,上传一些自己做的美食?背后的动机是想要朋友的认同:我厨艺很好。

习惯中的“渴望“只是深层动机的浅层表现。我们并不是想抽烟,而是想获得朋友的认可,想缓解不确定性(焦虑)。

每一种行为,背后都藏着深层的动机,一些潜在动机包括: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到人类有五种需求。同样每一种习惯背后的动机,都能源于这五种需求。

第一种:生理需要
常常有种想法,如果不是不吃东西会饿死,那我连东西都懒得吃。每个人都必须养成吃早餐的习惯,这种习惯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因为我需要靠进食,来保证生命运转基本的能量需求。

吃一日三餐=获得食物和水(满足生理需求)

第二种:安全需求

人身安全是这一需要最基本的需求。具体表现为:身体健康、需要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等等。

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健身,大部分人背后的动机:想要一副好身材,或许可以找到一个男/女朋友。

但我健身的动机却不是如此,而是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不再轻易地感冒。

健身=健康地活着(安全需求)

第三种: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归属感是人类一直追求的,为了这一份归属感,我们强迫自己合群,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

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并组建一个家庭,是大部分人想要的,如果没有经济压力的话。

在应用软件中,社交软件往往是层出不穷,陌陌的下载量以亿为单位。

下载社交软件,找人聊天=与他人建立连接(情感需求)

第四种:尊重的需要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晒自己的照片。每当有朋友点赞,就高兴的不行?

每得到一个赞,相应地就是获得一个人的认同。

发照片=赢得他人的认可(尊重的需求)

第五种:自我实现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权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始于目标的习惯,是短期的。夏天来了,我想要穿漂亮的裙子,那我养成健身的习惯,减10斤。夏天过去了,不需要穿裙子了,习惯也就不了了之。

始于身份的习惯,才是长期的,永久性的。我想成为一个摄影师,那我必须有过人的摄像技术,这需要不断地练习。那我养成每一天拍几张照片的习惯,直到我不想当摄像师了,习惯才会不了了之。

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所有习惯和行为都将为了这一身份服务。

每天拍照片=我想成为摄像师(自我实现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的深层需求几乎都没有变过,改变的只是满足需求的习惯方式。

没有外卖的时候,我们靠自己做饭,或者去饭店吃,来满足生理需求。有了外卖,养成了点外卖的习惯,来满足生理需求。

没有社交软件的时候,我们靠面对面结交新朋友,满足情感需求。有了社交软件,养成了每天和人聊天的习惯,来满足情感需求。

所以,我们想养成好习惯,或者戒掉习惯,只需要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将旧习惯转换成一种更好的行为。

如何让转变行为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

让提示显而易见

你有没有注意过,你的每一天有多少习惯?听到闹钟关掉、叠被子、刷牙、洗手、无聊玩手机、吃饭、喝水……

养成好习惯的前提是,你要注意自己有哪些习惯,并且为这些习惯都打上分,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

可以用“习惯记分卡”:刷牙、叠被子、喝开水等等是好习惯;赖床、玩手机、几乎没运动等等是坏习惯。

观察下是不是几乎固定的习惯,它的提示,都是显而易见的。相反,有些我始终无法养成的习惯,它的提示常常被我忽略。

养成好习惯,就得让提示显而易见;破坏坏习惯,就得让提示脱离实现,降低出现的频率。

以前的我,没有喝水的习惯;现在的我,把水杯装满水,放在电脑鼠标旁边,再也不会忘记喝水了。

以前的我,听到手机消息提示音,总是忍不住拿起手机玩玩,玩一会很快就变成了玩很久。现在,我会把手机放进抽屉里面锁上,看不到手机,听不到响声,玩手机的频率降低了很多。

好习惯=提示明显;坏习惯=无提示。

让渴望具有强吸引力

习惯共有的生物特征指标:多巴胺浓度。当习惯的提示得到确定,我们有了渴望,体
内的多巴胺浓度会上升,预感到能够获得奖励,多巴胺浓度会进一步上升。

吸引力越大,养成喜欢的可能性就越大。欲望是驱动行为的引擎,如何让习惯更有吸引力呢?

2.1用喜好绑定新习惯

高频行为将会强化低频行为,当我们将新习惯绑定在喜好上就变成了【我需要的习惯】-【我想要的习惯】。

假设我喜欢和人聊天,但是在聊天之前,必须要看半个小时的书:我先看半小时的书,
才能够和人聊天。

2.2加入社团(兴趣小组)

人类是群居动物,想要和他人建立联系,获得同伴的认可。当我们的行为区别于群体的行为,我们会改变行为。当某种行为,更有利于我们融入群体,这种行为就具备了强有力的吸引力。

有个朋友本身不喜欢喝奶茶,觉得喝多了对身体不好。但是每一次和朋友们出去玩,她们都习惯性地喝奶茶,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融入朋友,她开始喝奶茶,很快就变胖了。

养成好习惯,需要我们融入视这种习惯为正常行为的团体;比如我想养成跑步的习惯,就加入了跑步小组。

想要破坏坏习惯,就要远离视坏习惯为正常行为的团地。如果你想戒烟,你的同事们都抽烟,你很难戒烟。因为你忘不了抽烟的愉悦感,身边却总有人诱惑你抽。人要戒掉愉悦感的,很难,这是违背天性的。

2.3做出承诺。

预测你将来的行为,提前做出承诺。比如说,我要养成健身的习惯,可以提前报一个健身班。

不过仅仅靠作出承诺,很难让习惯坚持下去。因为尽管这一习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执行的难度够大,很容易让人放弃,还需要搭配其他的措施。

2.3让坏习惯失去吸引力
身边有朋友抽烟,仅仅是因为身边的人都抽烟,自己不抽烟好像不合群。似乎抽烟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手段。但我们完全可以不抽烟,也能很好的和人交朋友。

抽烟可以缓解焦虑感?其实不然,抽烟只会破坏我们的神经系统。

好习惯=有吸引力(有益处);坏习惯=无吸引力(有害处)。

让反应能简单执行
养成一个习惯需要多久?关键不在于时长,而在于次数。频率越高,习惯自动化的可能
性就越大。

人类的天性就是找到最省力的方法,每一种行为都要消耗能量,消耗的能力越小,行动
的可能性就越高。

3.1减少习惯的阻力

每天都摄入蔬菜,对身体很好,但是大部分人都会懒得做。想一想每一天,都需要准备好长时间,难度太高,算了。但我们可以周末抽时间,将接下来一个星期的蔬菜都准备好,放入容器内,想吃的时候直接拿。

将手机远离视线?还是想玩手机,那么试着将手机交给其他人保管吧,增强玩手机的阻力。

3.2两分钟规则

人们总是想着如何才能更省力,更乐意挑战难度适中的任务。养成一个新习惯,刚开始难度不易过高,最好刚开始将习惯时长控制在两分钟。

同时,养成新习惯,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慢慢来,从轻松到困难。

以写东西为例,从最轻松到困难,可以经过:写一句话、写一段文字、写1000字、写5000字,写一本书。刚开始可以用两分钟写一句话的。

3.3破坏坏习惯

与养成好习惯相比,破坏坏习惯需要把习惯的执行难度变高。如果你不想把时间浪费在玩手机,找个人把所有的社交账号的密码改了,并且一定要等到完成工作任务后,才告诉密码。

提高完成坏习惯的难度,能够降低坏习惯发生的频率。一旦打破了一次,就能打破无数次。

好习惯=两分钟可执行;坏习惯=非常难执行

让奖励充满愉悦感

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作者讲到,与游戏相比,现实令人沮丧。游戏可以让我们保持不懈的乐观态度,把精力放在自己擅长且享受的事情上。

一旦我们享受到了习惯的乐趣,就会很愿意重复这项行为。但有一个不好的地方,相比延时满足,我们更接受及时满足。

相比戒烟能让我们多活几年,人们更愿意享受抽烟带来的及时满足——缓解焦虑感。

人类的天性如此,习惯享受。养成新习惯,一定要符合人的天性,保持习惯的关键是要利用增强法,提高成就感。
相比于大部分好习惯的延时满足,如何才能构建好习惯的及时满足体系?

4.1建立进度条

人类是逃避困难、逃避失败的专家。当未来是不可知的,我们会踌躇不前,担心失败。但既然人类害怕失败,就重建一个体系,让我们免于失败。

如何确信我们不会失败呢?大型网络游戏的进度条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几乎每一个玩过游戏的人都清楚,我们总能完成目标。任务难度不高,还能看到进度条,心里有底,就有无穷的信心,一定能完成当下的目标。

以看书为例,我需要创建一个进度条(进度条的单位,具体的习惯都不一样)

第一个阶段的进度条:一个星期看一个小时。

第二个阶段的进度条……

4.2建立+1的及时反馈系统

这一策略,在游戏里面很常见,但其实也能在真实生活中“升级”。对于我们每一个送出去的“+1”,都可以附上理由。

在习惯体系中,我们需要利用习惯追踪法,让+1落到实处。

完成一次看书的习惯,看书习惯就会+1,配合进度条,能够清楚的看到进度,成就感支撑着我们前行。

说不定,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烹饪+、音乐+、社交+、甚至……

4.3建立“身份升级体系

行为转变有三层,结果的变化、流程的变化或者身份的变化。影响最深的,也是身份的变化。

身份关系到我们的信仰,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在目标的改变,但正确的做法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重点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在于我们想成为谁。

几乎所有的游戏都会给游戏玩家一个头衔:青铜,白银、黄金、铂金、星钻、皇冠、王牌。

养成好习惯?或许我们可以试着给习惯建立一个身份体系:健身菜鸟、初级健身者、中级健身者、高级健身者、健身达人等等。

人的天性是享受,当我们的习惯体系能顺应天性,将事半功倍。违反天性,将事倍功半。

好习惯=愉悦;坏习惯=厌恶。

养成好习惯不是万能的

当我们将一种习惯标准化、自动化,我们对习惯反馈的敏感度会降低,会不假思索地完成习惯。

人类的惰性又会浮出水面,我们满足于足够好,懒得去想如何才能更好。

如何才能避免好习惯的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反思和审视的体系。

常见的做法,是做月度总结、季度总结、年度总结。

问自己三个问题:

1:养成习惯途中达成了哪些成就?

2:习惯体系还有能改进的空间吗?如何改进?

3: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目前的进度条到哪了?

问题的内容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回顾、反思、展望,回顾习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反思没有做到位的方面、预测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我不仅仅是在看书,我是在成为一个读者,希望我们大家的习惯,都是源于我们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不是完成短期的目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