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评述-1

以前常常思考古代贤明帝王之高下,总以唐太宗李世民之为人和功绩为最。那时并不是不知汉文帝之事迹,只是不学无术,常以名利之心度人,以为文帝之事甚伪。如今,初涉仁义,方知文帝之事,虽不至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但却近乎仁;更是告诫自己莫怀小人之心。在此作文一来叙说文帝之事迹以追忆过往,二来是慕鲁迅弃医从文,以文济世之豪情,自己也初履艰途。文中所述之事除“亲尝汤药”取于民间之记,其余都采于《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由于自知学识所限,行文着笔能力尚差,只是选其中二三事以叙说。其事多选史书所记文帝之言,这源于不想限于史书已有之惯性中的想法,二则是想有缘读此文之人自己从中体察文帝之境界。
孝行天下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根据古代二十四位孝子的故事编辑而成,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的故事。故事讲述汉文帝母亲薄太后一次生病,三年卧床不起。而汉文帝为母亲亲熬汤药,日夜守护母亲床前。母亲不合眼,自己从不休息。每次煎完药,自己总要先尝冷热甘苦,然后敬奉。汉文帝为母亲亲尝汤药三年的故事广为流传并被记入“二十四孝”。

【汉文帝评述-1】相传汉文帝很小的时候就曾为母亲熬汤煎药、亲尝冷热。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其名不可考,是汉高祖刘邦一位很不得宠的妾。在汉文帝被封为代王之前,一直居住在刘邦为其修建的一座行宫里,位于汉时北蟒山徐章村,是今天的陕西省礼泉县烽火镇刘家村,这座行宫想来只是普通庄院。汉高祖刘邦妻妾成群,在皇宫里的都很难被宠幸,而处在很远的郊外行宫里的薄姬自然是孤寂一人,陪伴她的只有儿子刘恒。这位贤德的母亲并没有怨望深闺,处在行宫的好处相对比较自由,可以和当地的老百姓接触。薄姬本是吴国人,她和当地百姓一起劳作,教授给他们自己南方故乡种植棉麻及纺织技术。薄太后的这些举动不但为自己在民间赢得了声誉,并且让汉文帝从小就尝知民间疾苦,这使其一生都对老百姓怀有极大地同情心。当文帝六七岁的时候,一次母亲得了病,当地老百姓得知后,为其母亲送来药品和食品,文帝大受感动,亲自为母亲熬药,并且亲尝冷热,此时文帝的孝子之名就已在民间传开了。
公元196年,文帝被封为代王,此时八岁。第二年,汉高祖刘邦去世,文帝前往自己的封国代国生活,即所谓就国。母亲薄太后由于没有被汉高祖宠幸的缘故,被吕后允许和儿子一同前往代国,从而躲过了妒忌心极强的吕后对刘邦妻妾的残害。直到文帝登基后,薄太后才再次来到长安。
在这里对这位伟大的母亲的故事再述片言。薄太后来到长安后,不愿意住在勾心斗角的皇宫,而选择住在她曾经住过的那座行宫里,因此文帝便不能每天看见母亲,思母甚切的文帝便在母亲所住的地方修了座塔,他可以从长安城上看见这座塔,见塔如见母亲。陕西省礼泉县烽火镇至今还有一座被称之为“望母塔”的古塔,想来是后世不断修葺和重建的结果,这座塔也被称为薄太后塔。薄太后喜好民间淳朴诚恳的生活,将自己所住的地方认做了第二个”娘家”。并且在当地乐善好施,救急扶困,当地百姓也亲切的称其为“姑婆”,“姑婆”是当地娘家人对出嫁女性的称呼,而当地祭奠“姑婆”的活动一直保留至今。
汉文帝一生的成就和其母亲躬身相教息息相关。薄太后一生多半住民间的行宫,一直生活俭朴,少有名利妒忌之心。薄太后去世时没有像历代王朝的其他当权侧室皇太后那样,将自己曾经的对手挖出,挤进丈夫的陵墓,而是独葬南陵。薄太后心性淡薄,践行仁义,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儿子刘恒,我想汉室多孝子贤后的美名和有这样一位先垂也是分不开的。
汉文帝“亲尝汤药”和母亲薄太后的故事虽有后人加工的成分,但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来说,考证历史的真实性意义并不大。事在义理,古人有之,我以为鉴,古人无之,我亦为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