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本书,你也可以成为育儿专家

经常听到一些父母在说:“我家孩子已经三岁了,还不怎么会讲话,是不是有自闭症啊!”、“我家孩子老爱打人,是不是有暴力倾向啊!”、“我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热度,是不是有多动症啊!”、“我家孩子已经六岁了,要不要送他去上奥数,钢琴,英语培训班啊!”
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路上,都遭遇过这样的困惑。
那孩子说话晚是不是就是自闭症的表现呢?孩子爱打人是不是就是有暴力倾向呢?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难道就是多动症的表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一定要去上奥数、钢琴、英语培训班吗?
这些种种疑惑或育儿路上的难题,都可以在《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中得到一一解答。这本书的作者是魏坤琳,人称Dr.魏。魏坤琳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控制学,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爱贝睿家长教练、未来脑计划专家,主要研究人脑的工作方式,同时也是非常火的电视节目《最强大脑》的科学判官。
2011年,魏坤琳的大女儿出生了,和普天下的父母一样,为了孩子的教育,他开始接触市面上的各种育儿方法,结果发现市面上流行着各种育儿伪科学。
本着为人父母的迫切心态和科学家的那股较真劲儿,魏坤琳聚集了一批科学家共同发起了一家儿童教育机构---爱贝睿,目的就是把真正科学的、聪明的家庭教育方法带给千家万户,让更多的家庭受益。
现在他把自己及团队经过科学研究之后所得出的方法和结论,汇集在了《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这本书中。
这本书主要从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创意脑五大方面,讲述了怎样用科学养育的方法,开发孩子的大脑,帮助孩子养成最底层的思维逻辑能力,让孩子长大之后更好的适应未来世界。


看了这本书,你也可以成为育儿专家
文章图片
抓住孩子智力发育的黄金期,让孩子比你更聪明
作为父母,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尤其是看到有关孩子脑智力的方法或培训班,忍不住多看几眼,毕竟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聪明。而很多机构或一些商家就抓住家长的这个特点,推出一些跟孩子脑发育有关的字眼来吸引家长的眼球。
这些打着开发孩子大脑的科学养育方法或培训班,真的管用吗?这些方法或言论经过科学验证了吗?
魏坤琳在《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中提到,市面上很多流行的科学养育方法都是伪科学,比如: ?
给孕妇补铁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
给宝宝听音乐能提高其智力! ?
开发宝宝的右脑,可以提高他的智力!
这些方法都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智力。 既然市面上的这些方法都不科学,那么,我们该怎么提升孩子的智力呢?
很简单,靠“刺激”。
孩子刚出生时,脑重量只有成年人的25%,出生之后迅速发展,3岁时达到成年人的85%,5岁时是95%,大脑的发育不止是脑重量和脑细胞的增加,而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
在儿童的早期发育过程中,突触的数目甚至超过了成年人,只是在发育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刺激的突触,就会变弱,甚至被剪裁掉,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一共要削减大约40%;而经常被刺激的突触,就会被加强,一旦成功参与大脑某个功能的运作,就会受到强化,强化的过程就是神经可塑造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有神经可塑性的可能性,而0~6岁孩子的神经可塑性最强,因此抓住孩子0~6岁神经可塑性的黄金期,给予大脑适当的刺激,可以增强孩子大脑的驱动力。
当然,所谓的刺激并不是说给孩子的大脑来一下电击,而是孩子看到的东西,比如动画片;或者是音乐,也可以是运动。
刺激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环境,刺激他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家里
充许孩子用多种感官感受这个立体的世界。
给孩子买颜色明亮、能发出声音的玩具来给孩子玩,刺激孩子的视觉和听觉。
当孩子把拿到手里的东西放进嘴巴里时,我们大人不要强行制止,因为这是孩子在用口腔感受物体的形状,刺激孩子的触觉。
当孩子把盛食物的碗打翻,用手把食物挰碎,还抹在餐盘上,衣服上,脸上时,其实孩子是在用小手和肢体动作来“学习”食物的特征。
鼓励孩子把感知到的信息关联起来。
比如吃苹果时,可以告诉孩子苹果是红红的、圆圆的;摸起来硬硬的、滑滑的;咬一口,是脆的、甜的,还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
在户外
旅途上看到不一样的文化风俗时,给孩子说一说;看到不同文化的人时,给孩子讲一讲;带孩子出去时,不要牢牢拴着他,在安全范围内,鼓励孩子多观察、多探索、多思考。 比如: ?
在动物园可以问孩子为什么大象有四条腿,而火鸡却只有两条腿? ?
为什么鱼一定要生活中水里,如果鱼离开水,会怎么样?
当然这个户外,并不是说要去多远的地方,多有名的景点,只要有父母陪伴,去小公园、博物馆或乡间田野,都是非常好的学习经历。让孩子多接触不同类型的事物,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刺激不是越多越好
孩子的成长需要丰富适宜的刺激,但这个刺激并不是越多越好,人的大脑跟肌肉一样,它会响应身体的训练,变得很强大,但强度过大的训练会造成股肉拉伤,所以说超过孩子承受范围的刺激,也会让孩子的大脑“受伤”。
比如玩具太多,可能会干扰孩子注意力的发展,正确的做法是一个时间段只拿出几个玩具来给孩子玩,过一段时间后,如果某个玩具孩子好久没玩,就换一个。
而大人的过度“关注”,可能也会干扰孩子,比如孩子在专心玩积木时,大人一会儿问孩子问题,一会儿让孩子喝水,这些行为对孩子都是无益的。
这三招,帮你搞定爱发脾气的孩子
孩子爱发脾气,是家长最大的烦恼之一。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我家孩子一点也不懂事,动不动就爱发脾气,本来上班已经够累了,下班后还要应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有时真的很崩溃;或者是带孩子去逛街,看到喜欢的玩具而不给他买,就会大哭大闹。”
那孩子爱发脾气,真的是在无理取闹,不懂事吗?
魏坤琳在《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中指出,孩子爱发脾气,是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均衡,他的情绪脑要比理智脑发育快得多造成的。
成年人遇到不开心或不顺心的事情时,会用自己的理智脑来调节,比如比赛输了,会用自己技不如人来安慰自己;被领导骂了,会用可能是自己做事的方法不当来为自己开脱等等。
但孩子不一样,孩子的情绪脑发育得较快,从小就有喜怒哀乐的情绪,而理智脑要到20岁以后才发育成熟。所以当孩子情绪上来时,他的理智脑管不住情绪脑,没办跟自己的情绪脑讲道理,就表现为发脾气,哭闹,不讲理的外在行为。
即然知道了孩子爱发脾气的原因,那作为家长,在孩子发脾气时,要怎样帮助孩子理顺情绪脑与理智脑之间的联结呢?
第一步:引导孩子描述情绪。
当孩子发脾气时,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发脾气自己就跟着着急,而是静下心来慢慢地问孩子: ?
“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 ?
“你是生气了吗?”
让孩子用语言描述情绪,是他对自己情绪进行定义的过程,帮助他理解自己的情绪,有利于安抚他安静下来。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动画片的人物名称来跟他交流,比如《头脑特工队》中,把头脑中的快乐、难过、害怕、厌恶和生气这5种情绪比喻成5个小人,哪个小人最厉害,人就是什么情绪。 我们可以和孩子说: ?
“你现脑子里是哪个小人呢?” ?
“那其他4个小人去哪去哪儿了?躲起来了吗?”
孩子或许会说:“其他4个小人躲起来了,不过那个叫’怕怕’的小人没有躲起来,还在外面!”
当孩子用语言把脑中的情绪描述一遍之后,他就能渐渐平静下来,并且意识到了自己的愤怒。
第二步:引导孩子分析情绪
孩子平静下来后,引导孩子想一想他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消除这种负面的情绪。 ?
“那为什么生气小人会跳出来呢?是不是因为我错怪你了?”
我们可抓住机会,认同他的情绪: ?
“对啊,要是有人误会我了,我的生气小人也会跳出来!你看我的生气小人多凶!”
这时候,孩子往往会被逗乐,慢慢平静下来。
第三步:帮助孩子反思发脾气的整个过程
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我们就要跟孩子一起反思发脾气这件事,让他知道发脾气不能解决问题,沟通才可以,并要体会他人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下次再有同类的事情发生时,应该怎样跟爸妈沟通,而不是胡乱发脾气。 ?
“那我问问你,如果确实是我错怪你了,那我们之间的问题解决了吗?你会开心吗?”
孩子一般会连连说是。我们可以接着说: ?
“但是如果你没有发脾气,而是好好和我说,我也不会责怪你啊,我一直都讲道理,对不对?” ?
“而且对爸爸发火,爸爸也很难受。你能感受到爸爸的不高兴吗?”
如果遇到一些脾气很急的孩子,在他生气时,可能听不进去大人的话,那我们可以让他先发泄完,等到他安静下来,再跟他沟通。
有些孩子在家里表现很好,一到公共场合,就喜欢发脾气,而大人一来为了顾及面子,不好教训,二来孩子可能想通过发脾气来得到大人更多的关注,那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应付吗?
打好“预防针”,设定期望值。
在去公共场合之前,先给孩子打好预防针,设定期望值,明确告诉孩子这次出去的目的是什么,他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让孩子提前规范自己的行为。
比如出去和朋友吃饭,就提前跟他说:“今晚我们要和某某好朋友一起吃饭,吃饭时妈妈要跟好朋友谈论一些事情,你可以吃好吃的食物,好好享受美食,但不能大声说话,乱跑乱跳,也不能打扰妈妈。”
【看了这本书,你也可以成为育儿专家】当他表现很好时,要有针对性的表场他的行为,比如说:“今晚你在餐厅吃晚饭时,乖乖地坐在座位上,没有吵闹,需要帮助时也很有礼貌的问服务员,你做得真好。”
一旦发脾气,直接离开。
一旦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脾气时,不要对他大呼小叫,或者当众打骂、教训,而是选择直接离开。
这既是对孩子一个教训,让他知道:“你如果胡闹,就不能再继续吃饭或者逛街了;也给了孩子平静下来的时间。
你夸奖孩子的方式对吗?
大部分父母都会用“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言来夸奖孩子,殊不知这种夸奖孩子的方式会让孩子养成抵触失败,害怕挑战,轻易放弃,甚至说谎的性格。
研究表明,经常用“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言赞扬孩子,会缓慢扼杀掉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所取的成绩或表现,是因为自己的聪明、天赋,而不是自身的努力,而孩子为了保持自己一直是聪明的,会一直捡简单的事情来做,因为他害怕失败。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个人的能力虽然有先天的因素,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大大地改变;而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决定的,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后天的努力起不了很大作用。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够屡败屡战,不断努力去克服困难,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容易放弃,甚至会选择逃避。
那我们应该怎样夸奖孩子,才能让孩子养成长型思维模式呢?
第一:表扬努力,而不是表扬聪明。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或做成一件事时,我们应该表扬孩子为取得好成绩或做成这件事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表扬孩子的“聪明”、“天赋”。
魏坤琳在书中提到,当亲戚夸奖他女儿背唐诗真棒时,他会立刻当着女儿的面换另一种方式重新表扬女儿:“她特别喜欢唐诗,她花了不少时间背唐诗。”
当售货员夸奖他女儿在数字上有天赋时,他会说:“她确实喜欢算术,经常练习。”
当朋友夸他女儿有音乐天赋时,他会说:“她在弹琴方面还是很努力的,因为她觉得音乐非常优美。”
第二:表扬过程,而不是表扬结果。
孩子成功时,要表扬孩子所用的方法,技巧和策略,而不是结果。
魏坤琳让他女儿做数学题时,即使女儿全都做对了,魏坤琳也不会简单地说对,或者是打个分数,而是问她是怎么计算的,用了什么方法和技巧;
通过这样的表扬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到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如果只是简单地表扬结果,或者说打个分数,等到孩子下一次结果不理想,或者分数很低时,孩子就会沮丧,或者心表低落,次数多了,孩子的自信心慢慢就会受到打击,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害怕做有挑战性的事。
第三:表扬成长,而不表扬表现。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肯定孩子的进步和成长,而不是某一次的分数或表现。
魏坤琳在书中举了他女儿弹琴的例子,在他女儿弹错音时,他会及时安慰她,告诉她弹错没关系,并肯定了她这次在第五个小节上就弹得比上次好,上次弹得有点乱,这一次就弹得很好很顺畅。
作为家长,在孩子失败或者表现不太好时,我们需要及时安慰他,给他鼓励和信心,并肯定他这一次的进步和成长,帮他分析错误,找到问题所在。
你夸在哪里,孩子就在乎在哪里,如果你夸的是他的努力,他的付出,他就会觉得他应该尽力去把事情做好;最厉害的夸奖,并不是在孩子表现优异的时候,肯定他的优点,而是在他表现不太好的时候,让他看到自己隐藏的闪光点,让他重拾信心。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而很多父母都是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了,对于市面上存在的一些育儿“伪科学”没有辨别能力,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又遇到很多难题,这时选择一本靠谱的育儿书就显得很重要了,《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这本书可以帮我们解决育儿路上的很多难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