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设限

我是一个“英语学不好”的人,我就是“学不好”英语,我是一个有“拖延症”的人……这些话你是否似曾相识,是否有对自己说过呢?
我们总爱这样或者那样的定义自己,殊不知这样每次对自我的定义,每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都是对自己的一种设限。我有一段时间非常爱用一个ID叫“奋斗的人生不设限”,但是其时年少,也根本不懂“不设限”这三个字的意义。直至今日,也只是对这三个字有个粗浅的认识,下面谈谈。
01 我大学爱心理学,曾经想自学学习心理学,考研的时候又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我要考心理学的研究生,当中国当代的心理学奠基人。嗯,现在我只想对之前的我发送如下表情包。
人生不设限
文章图片
送给4年前牛逼的自己 逐渐地我发现我并不能给中国的心理学奠基。但是在考研失败的时候,我选择了趁着学了心理学,拿了一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证,虽然我可能并不能四处行医,但是这个证拿出去唬人还是很好用的。唬人都是附赠特效,关键是通过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我逐渐对自己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我认识到,我有拖延症,焦虑,我不适合做研究,我容易半途而废,我……学了心理学后,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晰了,知道了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当时还自己暗自庆幸,嘿嘿,选择比努力重要,懂心理学,选择成功一半。
但最后我发现,每每给自己下的一个定义,都是对自己的一个限制,诚然,人确实有擅长的地方,心理学给我们了这个方向,而且这些定义帮助了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但是盲目地给自己下定义反而误入了另一个歧途,那就是给自己框定了一个范围,导致自己再也不想也不敢走出去,正像悟空用棒子给师傅划定了一个圈,这个圈不存在,但是它就是将你困在其中。一旦告诉自己,我不适合做这个不适合学那个,其实就已经抛弃了另一半的可能性,在没有任何尝试的基础上已经选择不去尝试另外的可能。
这里就会出现以下三个问题:
1、自己对自己的判断不一定很准确,有可能只是通过过去的经验而总结出来的东西,但是很多东西因为没有努力做过或者仅仅因为当时做的方法不对,武断地判断自己适合不适合,是不对的。
2、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往往还成为了我们的“护身符”,当我们没有达成某种目标时候,还会这样安慰自己:看,我本来就不适合这个工作。
3、我们往往不会承认自己是错的,所以,我们的行为偏向于证明自己是对的,心理学上的专有名词应该叫:自证预言。所以我们的行为会不自觉向我们的判断靠拢以证明自己判断的准确性。例:英语学不好,然后我就故意或者无意中真的学不好,然后这样就可以说:看,我努力过,还是不行,我就是不适合学英语。
02 以上就可以看出,这像是一个循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循环,从哪个环节打破最好呢?
我的答案是:双向突破,思维上从思维打破,辅以行为上直接去做,才能真正走出这个圈,这个自己框定的圈。
不设限,并不是说要什么都去尝试,而是尽量给自己更多的可能。自己看到的自己往往不是真正的自己,要么是过分夸大,要么是过分微小,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中的两个词形容就是,有时妄自菲薄,有时狂妄自大。有些感觉自己做不到的事,一定要认真分析,是真的没有认真去做,还是没有找对方法,还是没有去坚持,或者努力了但只是感动了自己的那种努力?
另外在分析的同时,要行动。我深有体会的一点就是关于现在每天的写作,我知道我的现状:我的文笔不好,有些观点也不能很清楚的表达。但是我不能让这种现状困住我自己,我文笔不好,我依然要写,我还要坚持写,坚持写下去,有可能情况不会比现在好,但是至少不会比现在差。通过每天坚持的写作,我感觉对于写东西,对于表达观点也不是那么恐惧了,就算有时候不知道写些什么,也要坚持说上两句。这既是习惯的养成,也是用行动打破自己对自己的判断和束缚。
03 固守在自己划定的圈里,很安全,很舒心,但是同时也少了很多的可能性。跳出这个圈,可能会很苦,可能会有跟自己较劲儿的危险,但至少,外面是广阔而真实的世界。我在毕业之时从未想过我会去向哪个城市,我在许昌时候没想过我会去东北上学,去了东北没想过会到惠州上班,到了惠州没想过我会到深圳做老师,到了深圳我没想过我会转移到上海。我从未规划过我的人生,我也没想过要在一个岗位上干五年十年一辈子,我只是在一直努力抓住每一个可抓住的机会,尽量多的提升自己。
04 【人生不设限】回到之前那句话,奋斗的人生不设限,做一个人生规划固然重要,但是在如今这个一年一小变,两年一大变的年代,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如何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在这个极速变化的时代,用变或者不变的东西去应对这种变化更应值得思考。如何定义你是什么样的人不重要,你怎么做才最重要,毕竟言语不能决定一个人而行为能看出一个人。如果行动没跟上,最后就真的会成为自己口中的那种人。那我只能祝贺你你对自己的定位真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