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自律之一(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

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而好为人师者,却比比皆是。

——写在前面


高中毕业的时候,语文老师送给我们全班两句话作为临别礼物。
第一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第二句,人之患,好为人师。
当时并不明白其深意,多年后终感懵懂。
第一句是修心,第二句是处世。
若能做到,一生即使不是阳春白雪,也足以谈上光明磊落。

你上一次纠正别人是在什么时候?
几个小时前。
我还在跟同事说,你这个想法不对。
他白了我一眼,“那你说怎么办?”
我巴拉巴拉说了一堆,他又巴拉巴拉反驳一堆。
一个下午,工作没干多少,架倒是差点吵起来。
如今坐在这里问自己,方才惊觉这事有多么无聊。
如果我没有说那句“你这个想法不对”。
或者说我换成,“我个人还有另外一个想法,你听听看”。
后续我们进行的应该会是讨论,而非争执。
人性有一个弱点:一方面,人们只会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缺点,潜意识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人们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只会盯着别人的缺点,潜意识认为别人是错误的。 当我说出“不对”两个字的时候,就已经暴露了我的潜意识。
我认为他是错的,自己是对的。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凭什么你是对的?”
矛盾和分歧就由此产生了。
你为什么想要纠正别人?
且不论自己到底是对是错,单说纠正的动机。
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
答:“认识你自己。”
什么是最容易之事?
答:“给别人提建议。”
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
纠正别人,就是好为人师。
而究其好为人师的心理根据,想来不过是因为一个“爽”字。
证明你更加优秀、更加聪慧,的确是一件心理很舒服的事情。
特别是在我们与同等级的朋友、同事、伴侣相处的过程中。
似乎争论成功就是一件能让你占据更高位置的代表事件。
你在你们双方、甚至是多方的团体之中,处在了一个更加有掌控权的地位。
但事实上,会很惹人烦。
情商高的人,往往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别人。
而不是通过最直白的争执,压对方一头。
一场掐架的耗散率,决定于双方的体力消耗。
也就是说,一场掐架最终的胜负,往往取决于谁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你为了一时间的心理“高潮”,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是多么值得炫耀的事情。

执着地纠正别人你会得到什么?
人与人之间终究是不同的,不要强行去劝诫一个三观和认知跟你不同的人,不然不仅会无功而返,还会惹上一身骚。
有这样一则故事。
子贡在院子里打扫卫生,客人问他一年有几个季节。
子贡回答,“四季。”
客人却说是三季,互不相让。
这个时候孔子听到他们的争论声就走了出来。
子贡问孔子一年有几个季节,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仔细的观察了一下这个客人,然后回答说三季。
客人听到孔子这么回答,很开心的辞别了孔子。
客人走后子贡疑惑地问孔子,“一年不是四季吗?”
孔子说,“我刚才观察了刚才那个人的衣服肌肤都是绿色的,他其实是一只蚱蜢。春天出生到了秋季就死亡了,根本就见不到冬天。你和他争论四季,是说不清楚的。”
同理,每个人生长环境,见识眼界,对世界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谁能说服一只蚱蜢呢? 在你纠正他人的过程中,可能会伤其自尊(准确地说是虚荣心),尤其在公共场所,她们会觉得被当众出丑。
遇到脾气差的,她们会跟你急,自己反而受到伤害。
遇到气量小的,喜欢报复,得罪了他,他就怀恨在心,会背后玩阴的报复你。
心理学家说,如果双方观点有分歧,那么每一次掐架之后,分歧都将倍增。
所以一场争论到头来,不管是你争赢了还是争输了,你都多了一个与你分歧很大的人。
说不上是敌人,但终究感情会淡了许多。
成年人的交际向来遵守“克制”一词。
而克制纠正他人的欲望,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别人没有真心请教的时候,主动帮他纠正,是社交所忌讳的。
主动纠正别人的错误,智者不需要,傻瓜不欢迎。 【成年人的自律之一(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