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世界,7个不变的原则-宇宙公民高效阅读营9期Day16
我是宇宙公民_周元丁_,坚持21天每天早5:30起床学习如何高效阅读!已经坚持第_16_天!
I AM A LEADER!
周元丁 2020年目标:
1.一年阅读至少80本书,写500000+字的读书笔记
2.每天做50+俯卧撑
3.去赚钱,赚多少都无所谓,开始就行!
4.认真的推送自己的朋友圈
Day_16_学习心得:
今天我阅读的书籍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今天是第16天了,这本书也是必读书之一,可是我为什么迟迟没有阅读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的第一次阅读我足足用了7天都没有读完,我觉得在一个小时阅读完有难度,而且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当做工具书来读的书。
那今天呢,我是因为读了丹妞的文章《我心里的白月光Chang》,我对这位丹妞笔下令人神往的女子充满了好奇,我点开头像能看到Chang的十条朋友圈,也记得之前在PT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分享人就是Chang,我重新听了一遍她的解读,瞬间对之前读过的这本书有了新的理解,原来可以这么解读呀?所以我有了勇气来挑战一下自己,按照Mei教的阅读九步法开始了学习。
画完了思维导图,也看完了书,输出的时候却遇到障碍,我会在明天把我的输出补上来,先用润总的解读来总结一下这本书。
思维习惯:从狭窄的5%,跨度到广阔的95%
概念:习惯
什么叫习惯?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把你的双手十指交叉,紧紧地握在一起。好的,不要松手,现在来看一看,你的哪个手的拇指在最上面?右手?还是左手?紧接着,请你的几位同事也照做一遍。咦?他们其中居然有人与你不同!那么,让我们自己改变一下,试着故意让另一个手的拇指在上呢?怎么这么别扭?天啊!我做起来这么别扭的事情,怎么他们就做得那么自然呢?我做起来那么自然的事情,怎么他们就那么别扭呢?
是的,这就叫“习惯”。习惯,就是也许别人做起来就那么别扭的事情,你可以做得那么自然。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人类的大脑结构使然。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特奥·康普诺利在他著名的书《慢思考》里,把人的大脑分为:反射脑,思考脑,存储脑。简单来说,反射脑管直觉,思考脑管理性,存储脑管记忆。反射脑里的直觉,依赖习惯。用习惯做出反应,快速,“省电”,但是未必总是正确;思考脑里的理性,依赖逻辑。用逻辑做出反应,更加正确,但是缓慢,并且“费电”。
那么,直觉和理性,也就是习惯和逻辑,哪一个对我们更重要?
行为科学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有5%是非习惯性的,而其它的95%的行为都是源自于习惯。这几乎也就是说,是习惯,而不是逻辑,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这也许会颠覆你的认知。天啊,这可不行啊!我的思考脑,绝不能屈服于反射脑!可是,你打算毕生用5%的逻辑,与95%的习惯作斗争吗?不,这不是最佳策略。
最佳策略恰好相反。
运用:如何选择最佳策略
最佳策略是:把你逻辑上认同的东西,训练成习惯。然后用习惯,指导你的一生。
比如,“双赢思维”。也许在某一个合作中,你动用你的思考脑,用逻辑推导双方利弊,然后决定“双赢,或者就不做”。但这种情况只占5%,还有95%呢?你可能依然会习惯性地损害了对方利益。“把你逻辑上认同的东西,训练成习惯”,就是通过反复练习,把“双赢思维”写入反射脑,变成条件反射,从而让自己在100%的情况下,都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那这样的习惯,让人很痛苦吧?其实不然。养成习惯的过程很痛苦,但习惯本身,不会让人痛苦。
刚学自行车的时候,很痛苦,不知道摔了多少跤。当时你可能都会很诧异,发明自行车的人真不简单,第一个学会骑自行车的人更不简单。学会之后,你每天骑车上下学之后,就不痛苦了。甚至从学校出来,到了家里,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咦,我是怎么到家的?完全不记得了!骑车,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当年痛苦学骑车的时候,觉得是车在骑我。当成为习惯之后,才是我在骑车。
同样,当我们把“双赢思维”作为一项规则来遵守,会很痛苦;当双赢思维成为习惯之后,一切自然而然。觉得痛苦,只是因为那不是你的习惯。就像你习惯双手交叉时,习惯右手拇指在上,就会觉得左手拇指在上很痛苦。而每当你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相当于你又把一个正确的逻辑,写入了反射脑。你不但在做自己,你还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史蒂芬·柯维说:想法产生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想现在,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在过去的七天里,我每天都建议你确定一件要做的事情,然后在未来21天,养成这个习惯。因为这样做,可以帮你把思考脑中的逻辑,变成反射脑中的习惯,帮你从狭窄的5%,跨度到广阔的95%。
认识习惯
习惯,就是也许别人做起来就那么别扭,但你却可以做得那么自然而然的事情。虽然逻辑很重要,但人的行为,只有5%是由思考脑中的逻辑驱动的,还有95%,都是由反射脑中的习惯驱动的。想法产生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养成好的习惯,不但可以让你做自己,更是做最好的自己。
养成好的习惯,本质上,就是把思考脑中的逻辑,通过反复训练,成为反射脑中的习惯。然后用习惯,指导你的一生。
成熟模式图:独立,是不成熟的表现
文章图片
概念:成熟模式图
有人说,人类都是早产儿。刚出生的小马,很快就能站起来,抖动几下身体就能走。可是人类的婴儿要七坐八爬,一岁才会走路,然后在父母的呵护、抚养、教育下,一点点成长。大学毕业之前,你基本不具备独立的能力,离开“衣食父母”几乎无法生存。我们把这个阶段,叫做“依赖期”(Dependent)。
大学毕业后,你迫不及待地远离家乡,越远越好,就算在同一个城市,也会想方设法脱离父母,独自租房子住。你为拿到第一个月的薪水激动不已,因为那意味着你可以独立了。你相信,只有抛弃身边的每一根拐杖,破釜沉舟,依靠自己,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虽然比依赖要辛苦,但你知道独立才是成功之路,所以什么事都自己做。我们把这个阶段,叫做“独立期”(Independent)。
但你很快就遇到了瓶颈,并渐渐发现,自己一个人能做的事情,终究是有限的。你从害怕依赖别人,到开始尝试和别人合作,甚至把自己的后背交给信赖的战友。一群各有优势但都不完美的人,彼此合作,终于成就了一番真正的事业。我们把这个阶段,叫做“互赖期”(Interdependent),也就是互相依赖期。
依赖显然不成熟,独立其实也不成熟,只有基于彼此优势的互相依赖,才是真正的成熟。
运用:如何走向真正的成熟
今天,我要继续给大家介绍史蒂芬·柯维的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他在书中提到,走向真正成熟的方法论,成熟模式图(Maturity Continuum)。
什么是“成熟模式图”?就是从依赖期,走过独立期,最终达到互赖期的两个阶段,七个习惯。
第一,从依赖到达独立的“个人成功”阶段。
如何实现独立?史蒂芬说认为,有三个习惯可以帮你:积极主动,就是从“我不得不做”,变成“我想做”;以终为始,就是“先在脑海中构建未来,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未来”;要事第一,就是“多做重要的事情,就会减少紧急的事情”。
第二,从独立到达互赖的“公众成功”阶段。
如何实现互赖?史蒂芬认为,有另外三个习惯可以帮你:双赢思维,就是“要不然你也成功,只有我的成功我不要”;知彼解己,就是“比被别人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别人”,统合综效,就是“你相不相信你可以和竞争对手共赢”。
这不是六个习惯吗?那第七个呢?就是“不断更新”。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更加成熟。
小结:认识成熟模式图
依赖显然不成熟,独立其实也不成熟,只有基于彼此优势的互相依赖,才是真正的成熟。
“成熟模式图”,就是从依赖期,走过独立期,最终达到互赖期的两个阶段,七个习惯。
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这三个习惯,帮你到达个人成功阶段;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和综效,帮你到达公众成功阶段。不断更新,帮你磨砺前六个习惯,越来越成熟。
积极主动:别让消极,把你拉入海底
你有没有听到过,或者说过下面的这些话: “我就是这样做事的”,“他把我气疯了”,“我根本没时间做”,“要是我妻子能更耐心一点就好了”,“我只能这样做”……
是的。这些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漫天繁星一样的常见。也许你已经意识到这些繁星很“消极”,你也一定知道消极不好。可为什么生活中会有那么多“消极”呢?是因为“生活太残酷”吗?我有必要提醒你,这个答案本身,也很“消极”。
有人立刻站起来反驳:“我说事实算是消极吗?我确实是办不到,他确实让我怒不可遏,我确实就是这样的,我就是我。如果积极是让我假装开心,我办不到。”
可是,这真的是事实吗?他说了不客气的话是事实,时间紧张是事实,你的妻子不够耐心也许也是事实。但是,这些事实让你没有了选择,所以不得不这么做,却未必是事实。这是推卸责任的“环境决定论”:我没有责任,责任在他,责任在时间,责任在我妻子,是命运、基因、环境决定了现状,让我没得选择。
真的就没有选择吗?
概念:积极主动
二战期间,一位犹太裔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
你们知道,被关进纳粹集中营,那几乎就意味着死刑。弗兰克当然很痛苦。很多犹太人都从“为什么”的愤怒和恐惧,逐渐变成“这就是命”的消极接受,最终精神彻底崩溃,死在集中营里。
在必死面前,应该算是没有选择了吧?
其实并不是。弗兰克看到,还有另一些人非但活了下来,而且变得更坚强。他们居然每天用玻璃片把胡子刮干净,高贵地面对苦难。他深受感染,决定“选择”用积极的态度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唱歌搞活动,和集中营中的囚徒们一起,渡过难关。
战争终于结束了,弗兰克也最终走出了地狱,他写了一本著名的书《意义的呼唤》,他在书中说:选择态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拥有的最后一项自由。
消极,就是把苦难的责任,推卸给命运、基因、环境,然后怨天尤人,寻找心理宣泄,但对现实没有任何帮助。消极,就是在抱怨中臣服于困难。消极,就像一块巨石一样,把你,和你周围的人一直往下拉,一直往下拉,直到沉入海底。
所以,史蒂芬·柯维说,从依赖期,走向独立期,第一个必须建立的习惯,也是最重要的习惯,就是“积极主动”(Be Proactive)。积极主动,就是从“环境决定论”手中一把夺回“选择权”,就算看上去再不可能,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出积极的改变,哪怕是改变一点点,都是在浮出水面,游向岸边。
运用:如何积极地获得主动权?
怎样才能不让外部环境,或者别人左右你,积极地获得主动权呢?史蒂芬在书中介绍了几个方法。
第一,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思考的时间。
别人提了一个大胆的提案,你脱口而出“不可能”。他的提案是个刺激,“不可能”是你的回应。但真的不可能吗?先别着急下定论,至少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30秒时间想一想。别小看这短短30秒,它帮你从你的情绪手中,一把夺回“选择权”,然后交给理性和价值观。
第二,用积极的语言,替代消极的语言。
你的语言代表你的心声。
你说:我就是这样做事的。你心里其实在想:我这辈子改不了了。你把改不了的责任推卸给命运。试着选择积极的语言替代,比如: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
你说:他把我气疯了。你心里其实是在想:是他的责任,他控制了我的情绪。你把生气的责任推卸给别人。试着选择说: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文章图片
关注圈影响圈
第三,减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你关心健康、事业、甚至世界局势,这是“关注圈”。但关注圈中有些事,是你无法影响的,比如谁当选美国总统。关注圈中,那些你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小圈,叫做“影响圈”。
怎么才能积极主动?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在影响圈上。
比如,我不能影响上海的房价,但是我可以增加能力,赚更多钱;我不能影响老板的脾气,但我可以学习向上管理,增强有效沟通;我不能让一天变成25小时,但我可以加强时间管理,拒绝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小结:认识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是一个人从依赖期走向独立期,最重要的一个习惯,就是不把责任推给命运、基因、环境,积极掌握主动性,用“选择的自由”,对自己负全责。
怎么做?第一,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思考的时间;第二,用积极的语言,替代消极的语言;第三,减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以终为始:别把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总结的,从依赖期到独立期,你需要养成的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
概念:以终为始
想象一下,你受命去盖一栋大楼。你怎么开始?兄弟们,跟我上!干起来再说!这显然是不行的。估计你这样的建筑商,在电视剧里活不到第二集。盖大楼,一定要先设计:主体设计、外墙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你喜欢吗?喜欢?好,然后,开始出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最后,图纸拿去,开干。
你心中一定要有那个“终”,你才知道应该怎么“始”。这就是:以终为始。你要先通过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创造(Mental Creation),设计出大楼,也就是那个“终”,然后才能通过基于实际的第二次创造(Physical Creation),从“始”出发,建造出大楼。
第一次创造的终,是第二次创造的始。这就是以终为始。
运用:如何养成以终为始的习惯
怎样才能养成“以终为始”的习惯,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造者呢?要注意三件事。
第一,目标。
给你讲一个故事。
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突然,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飞快地奔跑,并爬上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没站稳,掉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逃脱了。
故事讲完了,你听完后,有什么问题吗?
有人说:兔子不会爬树!有人说: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都是好问题。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土拨鼠哪里去了?
土拨鼠就是你的目标。可很多人面对复杂的环境,常常迷失自己的目标。
对于个人,我的人生使命是什么?对于企业,我的公司愿景是什么?对于项目,我的成功标准是什么?成为第一次创造者,第一步,就是要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坚定地追寻目标。
第二、原则。
有了目标之后,成为第一次创造者,你还需要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
王石是很有原则的一个人。在攀登珠峰时,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帐篷里,积蓄体力。队友说:出来看看,景色真美!王石说:外面的景色很美,但我更想到达山顶。
第三,计划。
1911年,英国的斯科特,和挪威的阿蒙森,展开了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类的比拼。斯科特团队17人,而阿蒙森团队5人。你猜最后谁先到了?你猜对了,是阿蒙森。阿蒙森赢在计划。
首先,阿蒙森准备了充足的物资。他的5人团队,准备了3吨物资,而斯科特的17人团队,只准备了1吨。
其次,阿蒙森做了充分的研究。他去南极之前,专门和爱斯基摩人住了很长时间。所以,斯科特用马来拉物资,而阿蒙森选择了狗,因为狗不会出汗。在南极,斯科特的马跑起来就开始出汗,然后……就冻住了。
还有,斯科特天气好时就多前进一些,天气差时候就少。但阿蒙森坚持不管天气如何,每天30公里,保持体力。
最后,阿蒙森首先到达了南极点。而斯科特虽然随后也抵达南极点,但最终死在了回程的路上。
小结:认识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是从依赖期到独立期的第二个习惯,是把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创造的那个“终”,作为基于实际的第二次创造的那个“始”。
怎么才能以终为始,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造者?要注意三件事:目标、原则和计划。
如果没有第一次创造,许多人都会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虽然看上去忙碌不已,或者非常享受,但这种享受,可能只是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拉开了躺椅。
要事第一:我不忙,我只是时间不够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睁开眼睛的每一天,都像在伊拉克打仗一样,炮火纷飞?你的项目,仿佛每天都在上演《泰坦尼克号》,《2012》,《天地大冲撞》和各种灾难片?你的客户,你的老板,你的同事,你的合作伙伴,你的员工轮番出问题,以至于你挂了电话回微信,微信没回完又接电话?终于在半夜2点匍匐上床,但还没睡几个小时,第二天的战争又开始了?
如果有人和你说,去读个书吧,你说:你真有时间,我都忙疯了!他说:讨论一下明年的计划吧?你说:明年?等我活过明天再说吧。他说:停一停,停一停,让灵魂跟上你的脚步。你说:算了,我先跟上时代的脚步吧,让灵魂飞一会儿。
这就是典型的“救火队员”型的创业者、管理者。始终在和时间赛跑,在忙碌,焦虑,和一种时不我待的历史责任感中不断前行。
但这样真的对吗?当然不。
概念:要事第一
你之所以这么忙,甚至忙到焦虑,是因为你一直在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重要,所以不能不做;紧急,所以必须现在做。迫在眉睫、兵临城下,能不焦虑吗?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减少“重要且紧急”的事情。
怎么做呢?史蒂芬·柯维说,那你就需要《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的第三个习惯了:要事第一。
案例
美国某小镇有一个消防队。他们是真的“救火队员”,救的是“真火”。火光就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他们也总是疲于奔命于各种“重要且紧急”的火情。
他们有办法减少“重要且紧急”事情 —— “救火”吗?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救火不就是你们存在的意义吗?不救火,那还要你们何用?
这个消防队不这么认为。为了让自己不必每天出生入死,他们决定,在救火之外,派专门的队员上街检查救火设备、老化电路、易燃物和各种隐患,并逐项反应改进。
【变化的世界,7个不变的原则-宇宙公民高效阅读营9期Day16】一开始工作量更大了,而且效果并不明显,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发现这个小镇的火情真的减少了。而因此,消防队就有更多时间上街检查,然后火情进一步减少。最终,这个消防队的主要工作,变成了防火,而不是救火。
专注于重要(但还不紧急)的事情,在它慢慢变得紧急之前完成它,这就是“要事第一”。
文章图片
时间管理矩阵 运用:学习“时间管理矩阵”法
史蒂芬以轻重为一维,缓急为另一维,构建了一个二维四象限图:时间管理矩阵。
在西方管理中,常会使用“二维四象限”分析工具。这个工具对于分析对立统一的概念非常有用。
回到“时间管理矩阵”。为了养成“要事第一”的习惯,我们针对四个象限,应该用不同的策略。
第一象限,重要,并且紧急。
突如其来的公司公关危机,下周就要提交的投标方案,追赶本月销售指标,在重大行业论坛上的演讲文稿等等,这些都是重要,并且紧急的事情。
虽然这个象限的事情,是你的焦虑之源,但是对待它们你并没有什么讨巧的办法,只有立刻、马上动手完成,杀掉一个是一个。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
每日学习宇宙公民高效阅读,每周检查项目进度、风险控制点,招聘更好的人才、清除污水员工,常规性拜访客户,和合作伙伴座谈,结识真正的高手,扩展自己的人脉,一次真正的休息等等,这些都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因为不紧急,它们常常往后排,再往后排,直到变成重要,并且紧急的事:污水员工逼走了几个优秀员工,客户因为疏于沟通而流失给了竞争对手,项目风险雨后春笋一样浮现,书到用时方恨少、车到山前发现没学过套路。
要事第一,其实就是指:把时间尽量优先花在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紧急,但不重要。
电脑上经常跳出来的新邮件,手机嘟嘟嘟的各种通知,各种可参加、可不参加的会议、论坛、活动:哎,你有空也来吧。
这些事情也许是紧急的事情,但很多并不重要。试着关掉邮件、关掉电脑、关掉手机。对于“哎,你有空也来吧”的活动,你应该一律没空。别编理由,温柔而坚定地说:谢谢啊,我就不去了。
为什么没有时间做第二象限的事?因为第三象限的事做太多了。
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紧急。
各种无关紧要的事情,在公司叽里呱啦地八卦、在家里稀里哗啦地追剧,都应该戒掉。除非你认为这些对你是“真正的休息”,但别休息上瘾了。
小结:认识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就是主动干掉一切“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拒绝大部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直到小于15%,这样你就可以把65%~80%的时间花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上,并因此,把焦虑之源,“重要,并且紧急”的事情,减少到20%~25%,达到“忙,但不焦虑”的“要事第一”的境界。
这时候,你可以也像比尔·盖茨一样得瑟地说:我不忙,我只是时间不够。
双赢思维:我要赢,你也要赢,否则就别干
与你分享了帮助你从依赖期,成长到独立期,获得个人成功的三个重要习惯,其实也是三个重要的“思维转换”:
积极主动(Be Proactive),帮你把思维转换为:我可以对我的行为和选择负全责;
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帮你把思维转换为:我可以在采取行动之前,先用心智创造结果;
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帮你把思维转换为:我可以让更重要的事,永远不为次重要的事让路。
我知道,学习这些习惯,对很多学霸来说,比理解“价格锚点”要难得多。因为价格锚点,是知识,一学就会,立刻能用;而这些习惯,是技能,甚至是态度,需要不断的刻意、甚至刻苦的练习、感悟。但是,它们是对你的底层操作系统的升级,是让你能拉更大的车,必须更换的大功率引擎。它们对你一生的影响,远远大于“价格锚点”。
今天我们先从“双赢思维”开始,分享从独立期到互赖期的三个习惯。
你的一个明星销售和一位潜在客户跟进了一年,最近终于有了重大的进展,客户表示愿意采购你的软件系统,但因为金额巨大,要求和创始人你亲自见一面。你和你的销售非常高兴地去登门拜访了。但你和你的客户聊得越久,你就越发现,他们现在的阶段,其实根本不适合用你们的软件系统,买回去也是浪费钱。你只要说“你们用了我们的系统,一定如虎添翼”,就能成交,公司也会利润大增。你也可以告诉他“别买了,这是浪费钱”,那你的销售一年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你的内心非常纠结。怎么办?
说服自己,万一奇迹发生,人家真的用起来了呢?或者主动提出,这么好的用户,给你们打个折!以此挽回一点愧疚感?还是说:感谢您的信赖,我觉得我们另一个版本的系统更匹配您的业务,而且可以节省80%的采购费用。建议我们先从这里开始合作,不断深入?
很多人一定觉得第三个答案疯了。人家都愿意付钱了,你不赚,那不是吃亏了吗?在今天,很多人对吃亏的定义是:被别人占便宜,当然吃亏;有便宜不占,也算吃亏;便宜占少了,还是吃亏。
真的是这样吗?
概念:双赢思维
有一次,阿里的销售人员在做培训。马云顺便去看了下。他发现,培训老师居然在讲,如何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把梳子卖给和尚。他听了5分钟后,非常生气,立刻把这个培训老师给开除了。
为什么?马云说:把产品卖给那些不需要这个产品的客户,我认为这就是骗术,而不是销售之术。
交易的本质,就是价值的交换。双赢思维(Think Win-Win)就是说:两个人之间合作,一定要双方都获得价值。如果我赚钱,是建立在你损失的基础之上,那我就不干。
是的,双赢思维是一项艰难的“思维转换”,因为它要彻底提升你的格局。鹰有时候会飞得比鸡要低,但鸡却永远不可能飞得比鹰更高。
运用:如何修炼 “双赢思维”呢?
如果我想飞得更高,那应该怎样修炼 “双赢思维”呢?不断提高境界。
第一,鸡的境界:我要赢。更重要的是你要输。
有的人赢了,已经无法获得满足感。他只有让对方输了,才有满足感。
真有这样的人。你从小的宿敌,一路以来的竞争对手。你希望他失败的渴望,已经超过了希望自己成功的渴望。
这样的境界,是建立在“稀缺心态”(Scarcity Mentality)上的,相信他多吃了一口,我就会少吃一口。他吃饱了,我就会饿死,从而让别人控制了自己的情绪。
第二,雀的境界:我要赢。如果因此你输了,别怪我。
这是最常见的心态。我只想自己赢,才不关心你是赢是输。你赢了,挺好。你输了?对不起,是你倒霉。
回到最开始的案例。我的系统是好系统。买也是你自己的决定。你能用得上,挺好;你用不上,也不能怪我。反正,我就是要赢。
第三,鹰的境界:我要赢,你也要赢。否则就别干。
这样的境界,是建立在“充裕心态”(Abundance Mentality)上的。放弃基于你损失、我获益的合作,我至少不会饿死。但如果进行了你损失、我获益的合作,我就损害了我在你、在别的客户、在合作伙伴,甚至在朋友们、家人们心中的情感账户。我的路会越走越窄,飞得会越来越低。
追求赢,简单。追求你输,我就不赢,实在是很难。你,能做到吗?
小结:认识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就是两个人之间合作,一定要双方都能获得价值。如果我赚钱,是建立在你损失的基础之上,那我就不干。
修炼双赢思维有三个境界。第一,鸡的境界:我要赢。更重要的是你必须输;第二,雀的境界:我要赢。如果因此你输了,别怪我;第三,鹰的境界:我要赢,你也要赢。否则就不做。
你,正在哪个境界?
知彼解己:先理解别人,再被别人理解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对老板说:老板,我想找你聊一聊。他问:什么事?你说,关于这个项目,我觉得…… 他放下手机对你说:别你觉得了,这个项目我知道,你的想法我也知道,你好好跟紧客户的负责人,满足他一切需求,我让其他部门全力支持你。我们这个季度非常需要这个单子,其他项目也不能放松。别担心,你一定能行 …… 你觉得,你老板根本不理解你,甚至都没打算理解你。
“双赢思维”的前提,是理解别人;而理解别人的前提,是倾听。但很多人并不真的懂倾听。为什么?因为我们太喜欢给建议了。
概念:知彼解己
假如你的眼睛不太舒服,于是去看医生。可是你刚说几句话,医生就说“我知道了”,然后把自己的眼镜摘下来给你,说:戴上吧。
你一定心存疑虑:医生,你还没给我检查视力呢。医生说:不用检查了。这副眼镜我戴了十几年了,被证明很有用,你试试。
你将信将疑带上之后,视线一片模糊。你说:医生,我看不清楚,头晕。医生说:怎么可能,我戴的时候很清楚啊。你说:可真的是看不清楚啊!医生很生气:一定是你佩戴的方式不对。你再试试?你说:还是看不见。医生说:你这个人怎么回事?你往好处想不行吗?真是好心没有好报。
你听完这个故事,一定觉得很滑稽。可为什么你会觉得滑稽?因为这个医生在诊断之前,就开始治疗。我们在聆听之前,就迫不及待地表达。我们特别希望别人理解我们,却忽视要先去理解别人。
所以史蒂芬说,为了获得公众成功,从独立期,走向互赖期,你需要做出一个重要的改变,或者说养成一个重要的习惯: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记住,首先是知彼,然后才是解己。
运用:如何养成知彼解己的习惯呢?
那怎么才能养成“知彼解己”,尤其是有效倾听的习惯呢?
第一,戒掉“自传式回应”。
什么是自传式回应?就是随便一个话头接过来,都能谈自己半小时,或者用自己的价值观、对事情的有限认知,轻易地给出建议。
比如“我当年也经历过你同样的人生阶段,你应该这样做”,这是“好为人师”型的自传式回应,随时随地做人生导师;比如“你忽略了一些最重要的事实”,这是“价值判断”型的自传式回应,随便下判断、给定论;比如“你这么做,还不是为了更多的个人利益”,这是“自以为是”型的自传式回应,妄断别人的动机;比如“为什么你一定要成功?成功有意义吗?”,这是“追根究底”型的自传式回应,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追根问底。
自传式回应,把自己放在沟通的中心,是阻碍自己听,阻碍自己理解别人的病。得戒。
第二,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理解。
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 7%通过语言来进行,38%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55%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有时基于微信的文字沟通是不够的,还要语音;语音沟通也是不够的,还要视频;视频沟通也是不够的,还要见面。
然后,你要训练自己用眼睛看对方的肢体语言。双手交叉,拇指打转,这代表不耐烦;双手抱臂,向后紧靠,这代表抗拒;上身直立,浅浅就坐,这代表紧张。
你还要训练自己用心理解对方的话外之音。他说“哦,原来你是这么认为的”,那基本就代表他不同意你的观点;他说“嗯,挺有趣”,那基本就代表他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当一个女孩子说“你是个好人”,那基本上就代表,你们就没戏了。
第三,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英文叫Empathic Listening,意思是,把心放到对方身上,先感受到他的快乐、愤怒、痛苦、激动,然后聆听。这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态度,是“知彼解己”的关键。
进入对方的心灵非常难,但还是有方法可寻的。
你可以在听的时候,试着重复他某些话的最后几个字,作为回应:他不接电话……开始下雨了……马上就到期了……等等,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正在进入他的故事;
然后,你可以用你的语言,重复总结他的表达:我猜我听的是……你现在感觉是……我不确定我理解了没有,你是不是在说……等等,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开始理解他了;
再然后,你可以呼应他的情绪:你觉得很痛苦……你很愤怒了……你很担忧……等等,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已经进入他的心,理解他的情绪;
最后,你再用自己的语言,把对他问题的理解,对他情绪的感受,总结一下。你们此时,就站在一起了。
你会发现,有时你已经不需要提建议了。就算依然需要,你的建议会更有价值。就算和原来一样有价值,他的接受度都会高很多。
当然,你也需要足够的智慧判断,什么时候重复、总结、呼应并不必要。安静的聆听,就已经足够。
小结:认识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就是先去理解别人,然后再寻求被别人理解。理解别人,是重要的态度,聆听别人,是重要的技能。
怎么做呢?第一,戒掉“自传式回应”;第二,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理解;第三,移情聆听。
统合综效:天啊,太棒了,居然还可以这样
某个周末的清晨,你被邻居的电话吵醒。他在电话里怒气冲天,说你家的狗不停地叫,搞得他一夜都没睡好。他说,你怎么不把这条没教养的狗安乐死算了。你自知理亏,但也很反感他说话的语气,不想理他。你上网一查,还真有人在天涯发帖:《邻居家的狗好吵人,怎么才能神不知鬼不觉的毒死它》。
怎么办?按照他的方案,把狗弄走算了?可是你和你的狗很有感情。按照你的方案,不搭理他?那他就会带打狗队来打狗了。在他的方案,和你的方案之外,有没有“第三方案”?
概念:统合综效
我们在与别人合作时,常常遇到这样头疼的选择。“好吧好吧,我们各让一步”是通常最终的解决方案。好吧好吧,我再便宜2块,你也加1块,成交;好吧好吧,这批硬件系统我不还价了,但你再送我两套软件。
但是,除了“好吧好吧”,这样的妥协方案,有没有“天啊,太棒了,居然还可以这样”的创造性合作呢?
每年秋天,大雁都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为什么啊?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他们不排出更加拉风的“马”字形,或者“云”字形呢?
这是因为,一字形,或者人字形编队飞行,更省力。大雁扇动翅膀,会在后方带起一股上升气流,因此紧跟的后雁,就可以飞得更快、更省力。带队的头雁飞累了,后雁还会接替他的位置,轮流休息。据科学家分析,以人字形,或者一字形编队飞行的雁群,比单只大雁能飞的距离要长73%。
这就是从“好吧好吧,我们各让一步”,到“天啊,太棒了,居然还可以这样!”的创造性的合作,实现1+1>3的效果!
这就是“统合综效”:通过创造性合作,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统合综效,就是相信除了“非此即彼,你多我就少”之外,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合作”,找到“1+1>3”的“第三方案”。
运用:如何实现1+1>3?
应该如何寻找这种基于“创造性合作”的“第三方案”呢?
第一、尊重差异,感激多样性
首先你要理解,你看到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只是真实的世界在你心中那面镜子上的投影。镜子不同,世界的投影也不同。所以,不要追求投影,也就是观点、价值观的一致。相反,你应该尊重观点的差异,感激团队的多样性。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如果两个人观点完全相同,那么其中一人必属多余。
很多美国公司都有鼓励多样性的文化,这是创造力的源泉之一。有些公司甚至不是鼓励多样性,而是不允许不多样。比如,上下三级,不允许是同一个大学毕业的,以免观点、价值观过于相似。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专业,都有助于让整个团队充满差异性,然后用差异性,激发奇思妙想。
第二、从报仇、到妥协、到合作
最差的“合作”是“报仇”。我宁愿重伤,也要让你死;或者我宁愿死,也要让你重伤。报仇,是1+1=0.5。
妥协,就是“好吧好吧,我们各让一步”,总比没有好。妥协,是1+1=1.5。
合作,就是我帮你,你也帮我。我是做冰箱的,你是卖冰箱的,我们一起赚钱吧。合作,是1+1=2。
第三,共享目标,创造性合作
从合作,到创造性合作的秘诀是:找到共享的目标。
瞎子看不见路,瘸子走不了路,两人都寸步难行。大家的目标不是彼此嘲笑,而是走路。以走路为共享的目标,瞎子把瘸子背起来,用瘸子的眼睛,指挥瞎子的腿,就可以走路,甚至去到很多地方了。
线上和线下,一定要你死我活吗?他们共享的目标是“更多流量”,于是,线上最成功的淘品牌之一茵曼,开始在线下开展千城万店计划了。
互联网和传统,一定要你死我活吗?他们共享的目标是“更高效率”,于是,最传统的烤红薯,开始可以用互联网支付了。
你和你太太(或者你老公),一定要你对就是我就错吗?你们共享的目标是“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于是,你们1+1等于3,甚至在2016年之后,1+1可以等于4了。
小结:认识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就是通过创造性合作,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秉持双赢思维,运用知彼解己的习惯,才能产生统合综效的成果。
怎么训练统合综效的习惯呢?首先,尊重差异,感激多样性;然后,培养自己,从报仇,到妥协,到合作;最后,找到共享的目标,通过创造性的合作,发现“天啊,太棒了,居然还可以这样”的第三方案。
回到最开始的养狗的问题。你觉得,除了他的方案,你的方案,有没有基于创造性合作的第三方案,能让你们俩都觉得“天啊,太棒了,居然还可以这样”呢?
不断更新: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如果你也喜欢读武侠小说,我想请问,你认为如下三种武侠小说中的常见武功设定,哪一种最不科学:第一,轻功。轻轻一跃,就能从浦西飞到浦东;第二,点穴。手指一点,就能把对方立刻定住;第三,吸星大法。双掌一拍,60年的功力,就能从他身上转移你身上。
你认为是哪一种?我认为是吸星大法。
概念:不断更新
轻功,也许是借助了某种当时的“可穿戴飞行器”;点穴,也许其实是超强肌肉僵硬药物瞬间注射的结果。但是“60年的功力”就像Word文件一样的传来传去,几乎不可能,因为它违反了“时间律”。
什么是“时间律”?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偷不来、抢不来、要不来、用钱买不来的,获得它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时间换。比如,你用1个亿都买不来会骑自行车,但却可以用三个小时的练习时间换来。
习惯,就是典型的符合“时间律”,也就是花再多钱都无法瞬间获得,只能用时间换的东西。你只有坚持不懈地站桩、扎马步、打梅花桩,才能不断精进,用时间,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运用:如何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史蒂芬说,你需要养成第七个习惯,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四个方面,对自己“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第一、身体。
想要在商业、管理、个人方面做得更优秀,你必须有非常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最底层的工作者靠体力,中高级管理者靠智力,但最顶级的企业家,又回过头来靠体力。
万达创始人王健林一天要出现在4个城市,苹果CEO库克一天只能睡3个小时。身体,就是你的手机电池。没有一块大电池,或者电量始终在20%以下,是成不了大事的。
那应该怎么办呢?吃营养的食物,充分休息,以及定期运动,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身体训练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第二、精神。
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需要不断训练的。
快乐是奖赏,痛苦是成长。经过这样的精神训练,你几乎可以面对任何商业世界的挑战。
第三、智力。
智力,就是你手机的操作系统。智力训练,就是增加操作系统的功能,安装各种APP。
怎么做呢?
多读书。虽然微信上有很多文章,但大部分微信文章的内容比较碎片、甚至比较片面。
可以试着至少每季度读一本书,然后每月读一本,然后每周读一本。“得到”里的“每天听本书”是个很好的快速获取书籍精华的方式。如果你对某本书深有感触,应该再把全本找来,仔细阅读。
多写作。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你会发现,你以为自己想清楚的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想清楚。写作,可以帮你把囫囵吞枣吃下去的知识,消化吸收。
可以试着至少每个月写一篇文章,公开发表,接受大家的质疑。这些质疑,可以进一步帮助你完善思维和知识体系。
第四、社会/情感。
还有一项必须不断训练,持续积累的,是社会关系,情感连接。
常有人问我:你认识那么多人,这个人脉是怎么建立的?我说:给予价值。你能给予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如果不能用价值浇灌人脉,那就只能用人品抵押。抵押到最后还不起了,你还想借,就会破产。人脉,不是那些能帮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帮到的人。
所以,持续的给予价值。这是更新、积累人脉的唯一方法。给予,减去索取,等于人脉;付出,减去回报,等于胸怀。
小结:认识不断更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七,是“不断更新”。习惯,无法通过吸星大法瞬间获得,需要不断训练,持续积累。
不断更新,就是通过身体、智力、精神、和社会/情感四个方面的不断训练,磨砺前面六个习惯,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Stephen R. Covey 的儿子,富兰克林·柯维(Franklin Covey)全球信任力解决方案执行总监,Stephen M.R. Covey。作为组织信任专家,他所著写的《信任的速度——一个可以改变一切的力量》曾荣登《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畅销书榜第一。他也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组织实际问题的独到看法,获得了普遍认可。
很多人都很好奇,他是如何看待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自己的日常中又是如何践行的,我们请他来分享一下其中的秘诀。
Q:我们都知道7个习惯很重要,但很难坚持,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一直保持这些优秀习惯?
A:如果你只是想取得一些小进步,那就改变行为。如果你想取得较大的进步,那就必须要改变思维。
当你觉得改变思维有困难,不妨从改变行为开始。你可以从任何一个习惯开始实践一周,虽然一个习惯的最终养成大概需要1个月,但一般一周就会看到是否有成效。在过程中,你可以想象自己在爬一个盘旋而上的楼梯,每一级楼梯就是一个习惯。
比如你先从主动积极开始,然后是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知彼解己……到达了第7个习惯后,你再一次实践主动积极开始,但此时你的理解已经完全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越往上爬,你对自己将越有信心。有时候生活就是“走两步,退一步”。你可能感到自己已经做到主动积极了,那就先鼓励自己一下,然后再回想一下过去为什么会消极。只要你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对未来抱有希望,你就能继续往上爬。每次前进一小步,然后自我鼓励一番,即使只是很小的进步。
有一天,当你回望走过的楼梯,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爬得很高。实践并掌握7个习惯的过程就像爬楼梯的过程,持之以恒,总有一天这些习惯对你来说会像呼吸一样自然流露,你也将最终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思维。
If you want to make minor improvements, work on changing your behaviors (your Do). If you want to make major improvements, work on your paradigms (your See). If you struggle with working on your paradigms, start with the Dos. Try the habits for a week. Test any of the principles. Sometimes it takes a few months to form a habit, but you should start seeing results in about a week. Then keep going. Eventually, doing the Dos will start to change your Sees.
In your journey to live the 7 habits, it also helps if you think of your life as an upward spiral, like a staircase going up and up. Imagine that each step is one of the 7 Habits—Habit 1: Be Proactive, Habit 2: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and so forth. After Habit 7, you would then run into Habit 1 again, but this time you would have progressed Habit 1 to a different level. As you move up the spiral staircase, be patient with yourself. Sometimes life really is “two steps forward, one step back.” You may be feeling proactive and patting yourself on the back one minute, then wondering why you were so reactive the next. If you persist and stay hopeful, you can keep going up the spiral staircase. Take Baby Steps and applaud your steps, even your Baby Steps. One day you will look down the steep spiral staircase and be amazed at how far you have come. Make mastering the 7 Habits an ongoing upward spiral in your life. Continue & persevere. The day will come when the habits are just as natural to you as breathing.
Q:人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碰到拖延症晚期的,怎么克服习惯去完成“要事第一”?怎么把不重要的紧急的事情区分出来?
A:你要先明白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究竟是什么,然后列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每天必须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想要克服习惯达到“要事第一”,就一定要先弄清楚哪些是最重要的事情,然后付诸行动。为了能长久贯彻这些原则,你需要时刻跟进目标的完成进程,根据这个进程去行动,而不是某一时刻的一时冲动。
哪些事情是“紧急”的呢?判断标准就是,你必须衡量和确定对某件事情是否需要立即做出回应。如果这件事情不能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或当天完成,后果会很严重,比如,错过客户的截止日;错过出版发布的截止日等;或者是否有其他人必须依靠这件事情的结果去完成他的目标。
In Habit 2, you learned the importance of determining your values and understanding what it is you are setting out to achieve. Habit 3 is all about actually going after those goals, and executing on your daily priorities. Putting first things first means doing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 your life. It means being clear about your priorities and acting on them.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discipline and the focus to stay on track toward your goals, you need to act according to your values rather than your desires or impulses at any given moment.
To identify urgent vs. important, you need to evaluate and determine if the task needs immediate attention. Here we mean work that, if the task is not completed by the end of the day or in the next several hours, you will have serious negative consequences (missed client deadline;
missed publication or release deadlines, etc.). Also check to see if there are any people that rely on you to finish up the piece of work now.
推荐阅读
- 热闹中的孤独
- JAVA(抽象类与接口的区别&重载与重写&内存泄漏)
- 放屁有这三个特征的,请注意啦!这说明你的身体毒素太多
- 一个人的旅行,三亚
- 布丽吉特,人生绝对的赢家
- 慢慢的美丽
- 尽力
- 一个小故事,我的思考。
- 家乡的那条小河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