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8

现代艺术大师达利和毕加索的画好在哪里?
2020-03-08
文章图片

10多年前,看着《格尔尼卡》,还是个中学生的我问过同样的问题,
“你太年轻,看的太少。”
这是当年老师给我的回答。
对于这样的答案我无力反驳,
我从老师的答案中感受到了巨大的信息量。
它大到我的老师无力回答我,
大到我没有资格提这个问题。
我很绝望,从那一天起,这个问题,
就像幽灵一样,跟随在我学画的路上。
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起毕加索的画,
浮现起那天老师给我的答案。
乃至于,很多时刻,我有意无意的都在思索这个问题,寻找这个答案。
1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答案越来越清晰,
我想,是时候分享给那个时候的我了。
希望这份回答,也能够给同样有此困惑的人,
带来一刹那的通透感:“原来如此!”
许多看到毕加索画作的人,
都会提出一个灵魂质问:“这也能叫做画画?”
这个质问背后折射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
绘画究竟是什么?
我们时常被一些问题所困扰,是因为它背后,
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困惑。
只有解决了这些最深层次的困惑,
许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要想弄明白绘画是什么,
那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个画画的人是谁?
我们的目光回到数百万年以前,
会看到位猿人
这是第一个意识到:“我是人,不是其他生物”的猿人
他的灵魂第一次被剪断了脐带,
离开了群体概念的羊水。
也第一次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
从此,孤独感开始伴随一生。
而解决孤独感的方法,通常只有三条路径:

2020-03-08
文章图片
你是我的

2020-03-08
文章图片
我是你的

2020-03-08
文章图片
我们是一起的
大家在网上购物,
政治家统治一方城民,农民种植作物,
属于“你是我的”,都是在扩大自我边界。
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探索世界的真理,宗教塑造造物的神话,
他们都企图让我们知道:
这个世界属于某一种真理,或者某一种神。(科学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可以证伪的)
这就是“我是你的”,都是在消解自我的边界。
学生们穿同样的制服上学,广场舞上的大妈们跳着同样的步伐,我们沟通之时用着同样的语言。“我们是一起的”,都是在连接不同自我的边界。
这三种途径不是泾渭分明的,大部分情况下,
我们都会混合使用这三种手法。
画家和上面所有的人一样,
只不过他是通过“视觉图像”摆脱孤独感。
以上三种手法,
对应的图像世界表现为三种风格方向:
“写实-还原”——“你是我的”
“抽象-重构”——“我是你的”
“符号-沟通”——“我们是一起的”


2020-03-08
文章图片
一开始我们的祖先,绘画能力有限,工具简陋。
他在墙壁上画了一头看上去像简笔画的牛。
但他心里是想画得很逼真,他想告诉大家:
我今天是如何捉到这头牛的,
又或者是,现在这头牛它属于我了,
连当时捕猎它的那个场景,也属于我了。
这种精神上占有的过程,有一种当上帝的快感。
就像达芬奇曾在他的笔记里写道:

“画家就像上帝,他在重新塑造一个世界。”
人们想要通过视觉图像占有这个世界的意愿,
不断地推动着写实绘画的进步。
到了伦勃朗和安格尔的时候(17-18世纪),
他们已经画到惟妙惟肖,真假难辨的程度了。


2020-03-08
文章图片


2020-03-08
文章图片
并且一步一步演变到今天智能手机里的摄像头。
现在,所有人都拥有“图像占有”的能力。
我们通过图像占有了每一个美好的瞬间,看过的风景,身边的亲人好友,都得以被定格。
我们的生命在这些虚构的图像中延续,自我的边界在这些图像中扩展。灵魂深处的孤独得到一些短暂的抚慰。
这就是平面图像艺术的第一个风格:以还原对象为目标的写实风格,这些艺术家的双眼主要是对着外部世界。
目光回到墙壁上的第一头牛,那个家伙画完以后,
另外一个人看到了这幅壁画。
作者指着他的壁画,手舞足蹈地像这个观众解释着什么,
那一刻,这两个人拥有了共同的想象。
因为这个共同的想象,他们有了相互沟通的基础。
那个读者越看越觉得有趣,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工具。
于是他也到许多山洞里画牛,企图让其他的人理解他所经历的事情及感想。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困扰,
每次都要在墙壁上画一头牛,还是挺麻烦的。
而且有时候他仅仅只是刚把牛角画好,
旁边的人就已经猜出来画了啥了。
他忽然间想到:我为什么要把所有的东西都画出来呢?
我可以通过简单的笔画,把它们重新组合成一个大家都能明白的图像就可以了。
这就是平面图像艺术的第二个风格:以沟通为目标的符号风格,这些艺术家的双眼主要是对着图像传递过程的。
此后图像符号的诞生, 早期它充当着图腾和装饰之类的作用,经过许多年的演变,它们当中的一部分变成了“象形文字”
文字的出现使人们的大脑,
从类比思维跳跃到了更加抽象的推演思维中。
而最纯粹的逻辑符号,就是数学符号。
它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简洁的语言
至此,人们在写实和符号之间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我们可以在下面这张三角图中,一窥它们之间的关系:

2020-03-08
文章图片
文字符号的普及,写实绘画的发展,都让人类的视觉沟通得到质的飞跃
可是,也有一部分使用图像符号和观赏写实绘画的人们感觉到了困扰,他们说:
我看到的那头牛和你的那头牛不是一个意思!
你这个东西,不能精确说明我看到的,我想到的!
他还是决定去画画,去画他所看到的那个样子。
由于技术原因,或者说是他看到的太过于与众不同,
他身边的人开始嘲笑他:“你画的是牛吗?”
他无力反驳,甚至也开始嫌弃自己。
于是开始苦苦钻研,如何把东西画得更像。
很多年后在中国,有一批达官贵人,他们不愁吃,不愁喝。
不觉得自己画个画还需要取悦别人:
“你们理不理解无所谓,老子高兴就好!”
他们是王维,苏轼,乃至皇帝宋徽宗。


2020-03-08
文章图片
苏轼唯一传世画作《枯木怪石图》
他们一同开创了有点抽象的文人写意画的世界。
原来画面可以按照艺术家内心的想法重新构建
他们寄情山水,托物言志。
将自己的边界消解在山川大河之中。
关于文人画,有许多史论论述它的意义,
我个人认为,站在整个绘画历史上来看,
文人写意画的最大意义在于:有一批艺术家的双眼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心的情绪
这就是平面图像艺术的第三个风格:以重构为目标的抽象风格,这些艺术家的双眼主要是对着内心世界。
就在中国文人画继续蓬勃发展的元末明初时期,

欧洲刚刚解锁了透视的技能和光影技能,写实绘画在达芬奇的手里开始起飞。


西方的写实绘画,也在法国学院派大佬安格尔的手上达到全新高峰。
【2020-03-08】亚欧大陆两端的人民在绘画艺术上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不同的是,中国在宋代院画之后,再罕有画家提倡写实风格。
而欧洲那些想要画出自己内心想法的人们,
终于在法国19世纪的落选沙龙展览中,集中爆发了。
牛顿拆解光线,给了他们一个支点,原来眼前所见的世界(光线)是由一些看不见的元素组成的。
所见并非真实!
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攻击学院派的科学理论。
印象派应运而生。
以莫奈为首的印象派画家们,
开始从绘画方式上反古典,反写实。
古典画家们在室内画画,他们就要出去画画。
古典画家们画王公贵族,他们就画平民百姓。
古典画家们10天半月画一张精致的画面,
他们就现场几个小时画粗糙的感觉。


这场反抗,十几年时间里酝酿成一股巨大的浪潮,
直接引发了后印象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等绘画流派诞生。
许多在历史课本上看到印象派诞生的学生,都觉得很困惑:
好像画画是一下子突然就变成了这样。
其实并不突然,那些想画心里感觉的人,
只是被压抑了太久了。
画家达利意识到了这股浪潮,
他毫不犹豫冲上了浪尖。
他不仅仅画一些若有若无的感觉,
他还要画最内心,最感觉的东西——梦。


2020-03-08
文章图片
达利《永恒的记忆》 相比于中国画家寄情山水,托物言志,
达利对内心世界的描绘来的更直接粗暴。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
就是这三种不同的摆脱孤独的手法,有意无意地引领着绘画世界的方向

2020-03-08
文章图片
关于这三种方向所形成的图像表现:
早在唐代,就有思考,
书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中写到:
“图载之意有三:一日图理,卦象是也;
二日图识,字学是也;三日图形,绘画是也。”
美国漫画家麦克劳德在《理解漫画》中,
更为清晰的展示了图像的三种方向,不过他的侧重点在漫画符号,对于三个不同方向的作用和原因没有进行解释:


2020-03-08
文章图片
他将这三个方向定义为:“现实,图画平面,意义”。
毕加索,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些。
当他看到考古现场的岩壁上的牛时,他不由得感慨了一句:
“原来人类的绘画,从来就没有进步过。”
他之所以发出这句感慨,是因为他经历了这一切


小时候毕加索在父亲严格教育下,
学习了顶尖的古典绘画技法,
2020-03-08
文章图片
毕加索14岁作品《科学与慈悲》
毕加索14岁作品《科学与慈悲》
他自称14岁的时候“画的像拉斐尔一样好”。
当他离开西班牙,到法国留学时,
接近尾声的印象派运动,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刺激。
他看到了日本的浮世绘,看到了中国的写意画,也看到了高更从非洲带回来的脸谱木雕艺术。
他在不断的冲击中,持续地质问着自己:
绘画究竟是什么???
直到他看到,人类在墙壁上画的那头牛。
他终于明白:
画得精致也好,粗糙也好,
画看到的也好,想象的也罢,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到底是如何来看这个世界的?
因为精致和粗糙,不过是不同精细程度的复制
看到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都取决于观察世界的方法。
毕加索认为,此前人类的绘画,都是在采取一种相同的方法观察着这个世界。
别看他们画的好像很不一样,其实骨子里都是一样的。
他们都在用“这个东西是什么?”的观念来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仍然可以在文人画和印象派以及达利的绘画中看出来,
他们画的是什么风景,画的是什么人。
“他们并没有用图像的语言来看待图像。”
所以,我前面所举的所有案例,绝大部分观众都可以说:“我还看得懂。”
毕加索认为:
画家真正的价值在于,改变人类的观看方式。
所以他把一个人,不同的角度画在了同一个平面上。他首先打破了视角的固定性。


2020-03-08
文章图片
这是毕加索顿悟的关键手稿,右边这幅肖像,眼睛其实是正面的,鼻子是3/4侧面的
接着,他开始打破了形状的固定性,把形状分解成了一个又一个规则的几何形。


他一次又一次改变着观察方法
他自己的绘画也从古典主义的绘画方法,不断地变成了毕加索的绘画方法。
他将绘画从表达内心想法的层次,
继续往上推进了一步:表达思辨理念。
他是绘画史上第一个,纯粹地站在图像的角度上去思考图像的人。
他发现,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
很多小孩子在没有受到世俗观念过多影响时,也能够纯粹的为了观察去观察


2020-03-08
文章图片
曾经看到的一幅儿童画,有毕加索的味道
儿童是视觉观察既不是为了占有它,也不是为了说明它是什么。
只是纯粹地观察,这就是纯粹的赤子之心。
所以毕加索说:
“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小孩子一样画画。”
毕加索改变了艺术家观察世界的方式
王东岳先生曾说:
“我们并不是活在客观世界,
我们是活在思想家的思想通道里。”
而毕加索所意识到的事情和王东岳几乎是一样的:
“大家的眼睛都活在艺术家的观察方法里。”
毕加索之前的艺术家们,
几乎都在用古典主义大师的眼睛看世界。
毕加索最勇敢的突破就是:
彻底打破了传统绘画看待世界的方式,
重新戴上了“纯粹”的儿童之眼,去看世界。
这就是毕加索在整个艺术史上无与伦比的地方。
将纯抽象的绘画世界,推到了顶峰,站在了图像世界的金字塔顶尖。
2020-03-08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