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2017(常念过去,方知将来)

回看2017(常念过去,方知将来)
文章图片
2017年走的并不如意,跌跌撞撞,但是感受和收获也颇多。本想尽快完成,奈何拖延症发作,搁笔数次,今日终完成,惭愧惭愧。涂鸦之作,若使读者稍有所得,心甚慰。
1,“谦谦君子”并不是职场上应该有的状态,重新寻找自己的最佳状态
小时候,由于家庭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一直是比较内向的,我有过所有内向者的“害羞”、“局促不安”的经历,但作为小孩,自然不知道与此对立的“外向”性格能能够带来什么样的裨益,也不知道所谓的“内向者的优势”,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接受,不会去寻求突破和改变。
从初中起,机选巧合之下我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君子是应该是”温润如玉“般性格的,古人佩玉、爱玉也是这个原因。因此,在潜移默化中,我逐步养成了自己的如是性格。这样的性格不仅给我自己的内向找到了一个准确而又体面的描述,使我个人感觉到舒服自在,同时也颇受周围的同学、老师的认同(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在如此的不断的正向激励下,我越来越陷入此种“旋涡”之中,“彬彬有礼”等成为我的代名词。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
上了大学之后,生活除了睡觉、吃饭和学习之外,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察到“内向”性格所带来的局限使得我错失了一次又一次机会,而同时也清晰地观察到别人因为“外向”而一次次抓住了机会,改变发生了。终于,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已经可以自由地在内向和外向之间游走切换,具体表现就是一方面我可以表现得足够彬彬有礼,使人感觉到如沐春风,另一方面又能抓得住机会,在适当的场合中表现得热情而又善于言谈,虽然这一切是都只是限制在我自己的“舒适空间”里。幸运的是,我的舒适空间几乎包含了大学中的所有场合,其原因自然是大学和高中极大的相似性。
但是职场和学校却几乎处处不同,所以刚进入职场的我自然找不到自己的“舒适空间”,所以有一次我回归到了“内向”的人设之中。面对业务方,我会站在他们角度,尽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面对合作方,我会充分考虑并理解到他们的“不容易”,尽量不给他们造成麻烦;面对上级,我又不停地担心说错话,办错事,又变成当年谨小慎微的样子。很快的,我就成了一个缺乏坚持,没有脾气的“好人”。
但是,在职场中,这样的一个“好人”往往是没有“好报”的。如果业务方觉得你好说话,自然就会把很多该你做的不该你做的都甩给你做,多次之后就算你想要拒绝本该不是你做的事情,他们都会埋怨你没有支持好业务;如果合作方觉得你好商量,那么在同时接到多个需求之时,自然而然就会把你的需求不停往后排,多次之后就算你的需求很有价值,他们也认定你“好欺负”了,用各种言语来搪塞。最后,老板、业务方和合作方反而会认为你能力不够,事情无法落地。
一句话,职场上是不管你从性格上讲是否是好人,所有人更关注的是结果,如果好人拿不到结果,在所有人看来就是能力问题,同样的,哪怕你性格上不是一个传统文化中的“好人”,但是你可以帮助其他人拿到结果,那么照样你会收到“好报”,别人也会认同你。从我一年半的经验来看,这种人往往并不是“谦谦君子”。
2,了解自己想要什么
中考前老师告诉我们:“好好努力,你们上高中后就轻松了”,上了高中之后我发现压力更大,更不轻松了;高考前老师告诉我们:“好好努力,你们上大学就轻松了”,上了大学之后我却依旧压力很大,感受不到轻松;快要毕业找工作了,老师告诉我们:“好好找工作,找到个好工作之后你们就轻松了”,然而现在的我依旧很不轻松。但是,无论是初中、高中、大学还是工作后,我发现总会有一些人确实活得比较轻松。
终于,我明白了,轻松和你所处的地位、外界的环境无碍,只和自身相关。
假设把时间作为横坐标的话,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们所拥有的(包括一切,比如地位、资产、学识、眼界等等)就是一条曲线,即使不同时间段曲线的斜率不同,抑或是有正有负,但总体来说,对于所有人这条“拥有”曲线应该是不断上升的;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想要的(包括一切,比如地位、资产、学识、眼界等等)也比拟成一条曲线,即使不同时间段曲线的斜率不同,抑或是有正有负,但总体来说,对于所有人这条“欲望”曲线也是不断上升的。我们的幸福感(包括轻松)是什么?其实就是这两条曲线的差值部分,我们是否感受到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拥有了什么,而取决于我们的“拥有”曲线在该时刻是否高于“欲望”曲线,当“欲望”高于“拥有”,就会不幸福,差值越大,越不幸福。
同样的,在职场中也是这样。刚进入职场我们拥有的其实并不多,所以这个时候更加需要知道自己的“欲望”——“我想要什么”。
如果你想要踏踏实实做事,那么就得承受住寂寞无闻,好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想要快速升职,那么就需要一定程度上表现自己,掌握一些向上管理的能力。最怕的,其实是我们做事的方式和心态与目标产生了割裂,比如说其实你就是想要快速升职,但是却不善于表现自己或者不屑于向上管理,这个搭配就只能让自己陷入纠结旋涡中了,不仅会让自己很不开心,而且还会影响到正常工作。
刚才是在固定的一个时间点来看,从时间发展角度来看,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对于以后我们的成长依然至关重要。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印象深刻:人的生活就像投资品价值一样,是存在均值回归的。那个均值,就是你内心最深处的冲动,是你真正的欲望,是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在职场或者生活中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甚至是磨难,每一次挫折和磨难对自身都是打击,“欲望”在这个时刻的值是大于“拥有”曲线在该时刻的值的,然后呢?我们如何让自己变得幸福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一样的举动,两个极端的做法就是:一、将“欲望”曲线往下降低到“拥有”曲线下;二,将“拥有”曲线往提升到到“欲望”曲线之上。从小到大,我见到的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方式一,因为这个是最简单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只考上了三本院校的人理所应该认为自己以后会混得比考上985、211的差,即使当年在初中、高中时候你们的目标是一样的;再比如说进入了某某非知名的互联网公司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理所应当认为自己以后会比进入BAT的同学差,即使当年在学校的时候你们的目标是一样的。在我看来,这种人无疑是在这个过程中降低了自己的“欲望”,主动放弃了进场比赛的参赛卡。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第二种方式,那么这个时候就必须需要知道你的“欲望”是什么了,否则“提升到‘欲望’之上”岂不是一句空话?
并且,就我这一年多的职场经历来说,这种情况绝不是少数,在一次又一次“欲望”高于“拥有”之时,如何能一次又一次地坚持下去,本质上还是在于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以及对它的价值判断。毕竟,期望收益也是收益的一种。
3,提高自己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从上大学开始,直到后来工作,我一直在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牛人为什么牛?为什么牛人会越来越牛,形成马太效应?为什么当年能力相同的人家境相同的人仅仅是毕业选择了不同的城市,短短几年差异就会迅速变大呢?
其实,对于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我觉得就是两点:一,获得信息的多寡;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的不同。
一,获得信息的多寡
有的人会说获得信息的多寡主要和地位有关,老板肯定是知道的信息比我多的,这并没有错。诚然,在任何一个社会或者时代下,一个人的目前所拥有的(同上)和获得信息的多寡是正相关的。路透社曾经有文指出:“如果更多高质量的内容藏匿到付费门槛之后,那么精英阶层和其他人群之间的鸿沟就有可能被扩大。在此情况下,我们可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况:那些无法负担订阅付费的人,会受到较多低质量新闻以及错误信息的影响,两级分化加剧”,可见,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信息流动空前平等自由的互联网社会中,依然存在这样的情况。
但是,这代表我们对此就无能为力了吗?确实有一些信息的获取是有门槛的,但是我们可以在门槛之外,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比如关注每日新闻,混迹各种圈子,认识更多更有经历的人,坚持读书,深度旅行等等的,如果在这个之上,再加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就会在有限的时间中收获更多的对我们更有价值的信息。一年半的职场经历告诉我,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这些信息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的不同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牛人之所有牛,除了掌握了一般人所不知的信息之外,还在于他们有强大的这些信息的加工能力,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地位、圈子无关,是自身实实在在的能力。
之前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卖鞋子的商人去非洲考察,其中一个商人的考察结论是”非洲不是市场,因为当地没有人穿鞋子“,但是另一个商人确认为”这是一个黄金市场,因为没有人穿鞋子“。我们不去考量究竟哪个人的判断正确,但是这个例子无疑证明了同样的信息,在经过不同人的分析之后,得到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职场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很多人看到了2018年腾讯和阿里对于线下零售企业在疯狂地买买买,有的人只是看个新鲜,顶多增加了一些谈资而已;有的人看到了这个过程中腾讯和阿里的不同的打法,前者是”入股“,但是后者是”控股“;有的人以此结合腾讯和阿里的不同商业模式,分析到两者不同打法的原因;有的人还从此看到了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下供应链变革的趋势,等等等等。一千个人心目中为什么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本质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的不同。在职场上,这种能力不像是”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仅仅只是不同,而是有着本质的高下之别。就像我前面所举的腾讯和阿里买买买的例子,难道你认为每个人所看到想到的仅仅是不同吗?
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呢?其实又回到了千年不变的话题,就是“持续学习”,最直观的做法就是“坚持读书”。因为所谓的信息处理能力,其实就是联想,联想到其他的事例加深看法,抑或是联想到其他的信息,找到关联,再或者是联想到其他的理论,尝试套用,而这所有的一切的基础,就是你先得有东西联想。
【回看2017(常念过去,方知将来)】一年多的职场经历,感受和收获其实不仅仅这几条能够概括的。如果需要用一句话总结一年多来的收获的话,那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环境在改变,人也在改变,我们没办法去改变环境、改变他人,那么就需要反观自身,寻求新的生活处事方式,即使过程中经历痛苦甚至磨难,那也是成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