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再谈李咏不幸早逝事件

知道应该做却做不到,知道不应该做却忍不住去做,这种心理冲突我们都有体验,而经常体验者就属于心理不健康状态。
能够认识到这种司空见惯事情并非因为大家都在做就正确,适当提醒自己处于不健康心理状态要悬崖勒马,明白这一点才可以规避潜在危险,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实实在在的身心健康水平。
从心理学角度再谈李咏不幸早逝事件
文章图片
英年早逝都是不幸的事情,然而社会中这种情况又是非常多的,单纯针对任何孤立不幸事情都是悲伤的,能够从中思考一些东西才是有益的,虽然这些思考可能有些沉重。
比如李咏不幸早逝事情,就是如此。就死亡本身来说,我们完全不用特意回避,这本来就是人生应有之意,一定意义上说具有必然性,但是早年过世却是沉重话题,不得不多思考一些。
就大千世界众人而言,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种种意外,很多不是人力控制的,这些具有偶然性。除此之外,现代医学已经尽量减少了疾病导致的早逝,同时众多早逝者能快速被社会大众知晓,也仅仅是很少一部分,但是无论如何对家庭造成的悲伤都是相同的。
这些不幸早逝事情一旦发生,偶然也就变成了必然,从心理学角度如何理解这个必然呢。
我们知道医生早就告诫过,健康需要四要素:饮食、运动、心态和医疗,四位一体综合保健或者疗法最重要。但是,问题在于,这些告诫一听就懂,一听就会,实际却很难做到,这在这些不幸者身上尤为明显。
知道应该做却做不到,知道不应该做却忍不住去做,这种心理冲突我们都有体验,而经常体验者就属于心理不健康状态。生活中非常多,比如家长教导孩子好好学习,说起来没完没了,大道理一套一套,人家孩子根本不听,甚至孩子明确抗议这些道理都知道了,可是家长明知道无效还是一如既往乐此不倦,这就是典型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类似李咏这样的著名主持人,舞台上风光,可是背后的付出一定很多,更多则是尽善尽美的自我要求,知道应该劳逸结合,适当就好,可是处于那个位置不得不努力向前。这如同很多企业家,为了业务发展无休止的投入精力,透支着生命而不顾及,知道付出着代价却不能停止休息,其实就是心理不健康状态。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心理状态中,李克富老师对此进行了精妙归纳总结,总的说来,可以认为有三个维度进行区分,即心理状态是否健康、是否正常、是否死活,并由此区别四种心理状态。
用象征性表达可以这样理解不同心理状态。心理死亡状态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心不在焉。心理不正常状态除了典型的精神疾病外,生气愤怒属于此类。心理不健康状态有着严重心理冲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知道却做不到,喋喋不休讲大道理。而健康心理状态就是身心和谐,既有理性也有感性,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就是这个情况。
当然,心理状态是个过程,连续谱性质,各种状态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而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事实上很难存在。至于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危害为何因人而异,导致结果迥异,这要从压力适应说起。
人人都有压力体验,心理学教材认为这是个体对于压力源客体的反应,压力本质就是应激,属于情绪的一种。按照李克富老师解释,压力可以视作失控,当一个人失去对于环境和自己的控制时候,这个感觉就是压力状态。
导致压力的事件大概有三类,最严重的是天灾人祸,明显的压力源是生活中的重大事情,比如考学结婚等,而最不明显又不易觉察的是背景性压力源,如看到某类人不顺又不得不常常接触所产生的无形压力。对于李咏这样的业界精英来说,背景性压力源是显而易见的,积极上进,追求出色,加班加点,自我加压,废寝忘食,据说曾经为了录制节目常常挑灯夜战。
这些压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压力适应的过程,也就是身体和心理一次次达到新平衡的过程,强制性坚持的结果就是崩溃,最差情形就是生命的终结。这个适应三阶段包括警觉期、搏斗期、衰竭期。
在警觉期间,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紧促,等等明显外在变化,这其实是机能智慧发挥作用,提醒压力较大,要注意应对。搏斗期则是心理生理资源消耗巨大,外部看起来生理恢复正常,实际则是暂时平衡状态,心理创伤巨大,处于竭力维持状态,如同摇摇欲坠的暂时平衡大楼。而进入衰竭期,则是自身资源基本消耗殆,要么适应环境悬崖勒马,放弃无休止的搏斗对抗,接受现实举手投降,要么继续坚持忍受压力,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生命的终结。
事实上,背景性压力源导致的压力衰竭,是造成许多英年早逝者的根本原因。所谓透支生命不是一句调侃和空话,有着深刻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在里面。
令人悲催的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可是更多时候为了谋生,为了价值,为了理想,为了趋利避害,知道却做不到,知道不能做、要少做却常常还去做,比如熬夜,抽烟,酗酒,比如贪嗔痴疑慢。
【从心理学角度再谈李咏不幸早逝事件】而能够认识到这种司空见惯事情并非因为大家都在做就正确,适当提醒自己处于不健康心理状态要悬崖勒马,明白这一点才可以规避潜在危险,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实实在在的身心健康水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