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袁隆平逝世(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91岁袁隆平逝世(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文章图片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
91岁袁隆平逝世(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文章图片
2014年5月26日,丰台区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袁隆平出席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开幕式。
在晚年的自述中,袁隆平多次提到:“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梦想尚未实现,不会停歇的老人却离开了。
就在不久前,这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杂交水稻事业发展中,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还带病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坚持科研工作。他与他的团队人员一起,探讨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项目的实施方案。
今天,老先生带着对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科研目标的希冀,以及对其钟爱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发展之路令世界瞩目,共和国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
近14亿中国人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着中国方案。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和安。

01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京协和医院诞生。
1949年,袁隆平高中毕业后去西南农学院念了遗传育种专业。
1952年,他曾报名参加空军,但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未入伍,于是继续在校学习。
91岁袁隆平逝世(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文章图片
1953年,袁隆平刚毕业,被分配到了一个穷乡僻壤的安江农校,担任教师。
在这里,袁隆平做了16年的教师。
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袁隆平守着农业试验田,却依旧吃不饱,常常挨饿。
于是,他暗暗许下了“让所有人都不再挨饿”的信念。
91岁袁隆平逝世(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文章图片
要解决粮食问题,得从水稻种植着手,当时盛行搞嫁接,袁隆平却屡试屡败。
正在他愁眉不展之际,房东大哥,挑回一担从别村换来的稻种。
这激发了袁隆平的灵感,“施肥不如勤换种”,不正是条可以走的路吗?
虽然有人嘲笑他,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但袁隆平还是决定坚持做实验。
91岁袁隆平逝世(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文章图片
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稻田里整整找了两年,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1961年7月的一天,他找到了第一株壮实“天然杂交水稻”。
可是,试验还是失败了,他依旧没有灰心,他坚信“杂交水稻”这条路是对的。

02 16年的坚守,终于成了
后来,袁隆平每天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专注于稻田里,大海捞针般,在14000多个稻穗里,发现了仅有6株的雄性不育稻株。
1966年袁隆平在中科院的《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向世界权威发出挑战,认为水稻可以杂交。那时是个不迷信权威的时代,这个事居然就成了,并开拓了当时全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新局面。
91岁袁隆平逝世(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文章图片
本以为柳暗花明,未曾想,波折不断。试验田被人恶意破坏,多年积累下来的珍贵不育秧苗也全被拔光,几年的心血和成果几乎被“毁尸灭迹”。
那都是我的孩子啊!多年培养、仅有的一点心血毁于一旦,简直觉得天都要塌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他哭着从烂泥地里寻找残存的秧苗,不吃不喝,连夜发着高烧做噩梦,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你们还我珍贵的雄性育秧苗”。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在学校一口废井里找到了仅剩的5根秧苗,袁隆平揪紧的心才得到了一丝的宽慰。
面对这样的“天灾人祸”,倔强的袁隆平还是咬牙继续坚持做杂交水稻研究。
91岁袁隆平逝世(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文章图片
1968年,因为科研环境的需要,他来到了到云南和海南岛。
在无数个烈日下,他带着干粮来到田间,在稻田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
渴了、饿了,就坐在田埂上喝几口水、啃几口馒头,因为积劳成疾,袁隆平患上了慢性肠炎。
在云南,又遭遇了里氏7.2级的滇南大地震,别人忙着逃命,他和团队却忙着到危房中抢救种子,他说“我的试验田就在这,我往哪走?”
91岁袁隆平逝世(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文章图片
一个人,一张棚子,他就这样守着试验田。
因为他的不要命,终于在1970年11月,找到了那株杂交水稻的母本"野败"。
当时谁能想得到这个世界性的难题,最终被一个叫做袁隆平的中国人解决了。
那一年,他正好四十。
所谓的而立之年早已过去了十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也持续了16年。

03 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杂交水稻的成功,给袁隆平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科学奖”、“世界粮食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14年,他又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
他带领的团队,还为我国杂交水稻的选育成功,开辟了水稻增产的新途径,被外国专家惊呼为“奇迹稻”、“冲击波”。
在外人眼里,袁隆平功成名就,应该隐退,颐养天年,可他却从未停止前行,“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里,钱够用就行,最值钱的是脑袋里的东西。”
91岁袁隆平逝世(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文章图片
1987年,袁隆平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励1.5万美金,全部拿来成立了杂交水稻基金,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国家奖给他的豪宅,用来做研究的基地。
袁隆平对自己,真的很抠,“我现在不愁钱,但我的性格过不了奢侈生活,我讲究朴素大方。”
穿35元的衣服,一辆车开很多年,理20元的头发,因为在他心里“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91岁袁隆平逝世(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文章图片
04 永远年轻的“90后”
袁老不怕老,不服输,永远在和生命共舞。
他曾说过,“人的脑细胞是用不尽的,人到老年更应该用脑。”
袁老每天挤时间学英文,80多岁时,他已经能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
2005年生病时,他让家人别把他当病人,他说自己有着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颇显可爱风趣。
91岁袁隆平逝世(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文章图片
袁老和妻子邓则相识在艰苦的岁月,老两口风雨同路几十年,他知道她喜欢旅游,每次应邀出访都会带着她出去走走,主动给她当翻译和导游。
即便没有机会带她去,也会给她买一些礼物,我能记得她穿的衣服、裤子和鞋子的型号。
袁老在生活中,也特别平易近人。
他常去的理发小店,一去就是十几年;他喜欢拉小提琴、下象棋,和家人一起表演小节目;有空他还会去打排球、游泳。
91岁袁隆平逝世(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文章图片
袁老常常自称为“90后”,他对年轻人的寄语是“首先要注意身体,这是基础。”
“90后”老先生,身体大不如从前,但依然管不住他那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颗向着水稻的心。“没有谁,比他对杂交水稻更执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院士办主任辛业芸说。
为了方便行动越来越不便利的老先生科研,湖南省农科院在先生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自有了这块“自留地”后,袁老就得了“心病”——只要在长沙,每天都得看上好几遍。
91岁袁隆平逝世(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文章图片
火炉城市长沙,夏季太阳毒辣,酷热难耐。可不管多炎热,老先生起床后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每天的第二次“问诊”,是大家都只愿躲空调房里的“烈焰”中午。第三次、四次下田,则在晚饭前和晚饭后。
自1996年中国实施超级稻项目以来,我国杂交水稻从每公顷9.0吨,在老先生所制定的一个个严格目标下,不断朝着更高质、更高产的目标前进。
不管工作,还是生活,袁老是一个不服老的人,他曾表示: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05 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他的世界很大,享誉世界、跨越时空。
他的世界也很小,在稻田里,在一粒种子里。
他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如今,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国士无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那一阵阵飘扬的稻香,就是他留下的足记。
“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才是对袁爷爷最好的告慰!
【91岁袁隆平逝世(国士无双,一路走好)】袁老一路走好!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