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2# 日本人谈中国历史1

讲中国历史的书很多,而说到老外来讲中国历史,可能就很少了,比较有名的有美国人的《哈佛中国史》,欧洲人的《剑桥中国史》,日本人的《讲谈社讲中国史》,接下来根据得到每天听本书的内容,逐步整理3个系列的主要观点,最后进行对比,让自己有个比较系统的理解。接下来先从日本人讲中国史开始。

《讲谈社1:从神话到历史》
【22#|22# 日本人谈中国历史1】第一册聚焦于神话时代和夏王朝,书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内容有三点:

首先,我们对待书本中记载的上古历史,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用考古发现来佐证和检验,不可盲目相信或否定。
然后,作者对“三皇五帝时代”和夏王朝的态度。作者认为“夏”是存在的,但是按照国际通行的鉴定标准,夏能否称得上“文明”或“王朝”,这点还存在疑问。一方面通过书本记录的信息,由于各种原因肯定被篡改了,另一方面通过考古学家的发现证伪或者证实书中的观点和假设。
最后说了作者对中华文明源头这个问题的见解,他认为,中华文明从来不是由单一的源头形成的,而是由一南一北,两条文化轴交相影响,共同构成的。


《讲谈社2: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一共讲了八个问题,其中前五个问题讲的是这些时代的主要特征,后三个问题是作者的阐发,讲的是“中华”这个概念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三大要素:汉字、铁器,以及文化上共同的自我认同。

1. 为什么说从夏到商,中国历史就由神话传说时代进入了信史时代?夏朝除了文字的记录,没有足够的考古证据证明王朝的存在,而相比幻影般的夏朝,商朝就实在多了,有很多同时代的文字资料,可以作为铁证。首先,商朝有甲骨文;其次,有金文,也就是青铜器上的铭文,为数不多,不过意义重大。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就可以隐约窥见商朝的轮廓。

2.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真的吗?作者认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跟西周时代的社会结构不符合,如果一个国君可以为了取悦女人,而这么随意折腾诸侯,那需一个前提,就是:君主的权力发展到了足够强大的阶段。而西周时代君主的权力远没有这么大,反倒是战国时代,君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3. 这个时代的一些历史人物,是怎么一点点被神化,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孔子。平势隆郎笔下的孔子,褪去了这种光环,他笔下的孔子,有两个最突破常规的新形象:第一个是孔子的丧家犬形象,其实孔子在他的时代,正是一个失败者,他的神圣性完全来自后世塑造。第二个是孔子的游侠形象,孔子一生奔走于列国之间,正对应“游”字,至于“侠”,只怕有些距离
4. 诸子百家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儒、法、道三家,在社会组织管理问题上的看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孟子说人性本善,这是根据中等以上素质的人得出的结论,另一位儒家大师荀子的观点刚好相反,他认为人性本恶,这是根据中等和中等以下素质的人得出的结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他们的理论眼于如何管理下人;而相对的,强调师法自然的道家,则更重视人的自觉,可以说他们的理论仅适用于上人。如果从着眼阶层的不同来考虑,可以认为诸子的学说是互相补充的,可以并存,而不是对立。
5. “战国”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究竟应该是“战国七雄”还是“战国六雄”?《史记》对战国时代,称之为“六国”,为什么不是七国呢,汉朝人认为,他们继承的是周朝的王统,秦朝对于周朝来说,属于叛逆,于是故意抹煞了秦朝,连带把秦国从七国之中除名。
6. 汉字怎样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纽带?汉字的巨大作用力,平势隆郎甚至认为,汉字定义了“汉族”,他理解的汉族就是,“把汉字汉文作为共同财产的民族”。
7. 铁器怎样帮助秦国实现崛起,并改写了春秋战国的实力格局?我们都知道,夏商周三朝是“青铜时代”。到春秋中期,铁器开始大量生产,所带来的改变,也许我们会想到兵器、战斗,其实最大的冲击还是体现在农业上:铁器的普及提高了伐木、垦荒和耕种能力,使得土地激增,城市随之扩大,通过开荒建立起来的新的县,数量远远高过了通过战争获取的县数量。说到底,真正的改变,还不是土地和农民,而是权力者与农民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等,让君权得以强化,更多的财富向城市集中。
8. 一些古代的传说和习俗,怎样成了先秦各国的共同文化遗产,并塑造了“中华”这样一个共同的自我认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虽然是一个小诸侯国林立的世界,但是技术进步、共同的文字,以及历史和文化上共同的自我认同,让这个世界有了合成一体、成长为“中华”的可能性。
看历史,我们要看重的不是结论本身,而是研究方法,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