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按规矩出牌”(201821)

今天又看到网友发的史上最奇葩考试题,作为业内人,我也是无言以对。

教育,需要“按规矩出牌”(201821)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看了半天,我不会回答。答案提示:按照数字的声调区分,第一行都是一声,第二行是二声……
再看一题:

教育,需要“按规矩出牌”(201821)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看了这道题的答案,我一下子理解了什么叫“风马牛不相及”--没有答案,你想说几岁就几岁,理由堂而皇之“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事物确定性的理解,看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是否恰当,对自己做出的结果是否坚定”!真想说句粗话,以泄愤懑。

教育,需要“按规矩出牌”(201821)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道题,您会吗?反正我不会。答案是:2×3,4×1,3×2,2×3。
看这些题目,我只想问出题人,你想干嘛?我不知道出这些题目的老师是怎么想的,看了后我确认原来“偏难怪题”是存在的,不是别人杜撰的。网上搜一下,还有考幼儿园家长的,可以称为“奇相万千”了。
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师是学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即便为了招生,也得按规矩出牌。
根据瑞土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在这一阶段,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也就是借助于具体的事物进行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习“1+1=2”需要借助于具体的实物形象进行思维和运算,即通过实物、图片或举例说明“1个苹果+1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再如,小学生推理“小明比小华高,但小明比小军矮,谁最高?”四年级之前的小学生多数不能正确回答。但如果提问的同时呈现实物或图片,提问之后,将实物或图片收起,然后让学生回答,这时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会大大提高。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使有人想强迫他们凭借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便是无理地伤害孩子的天性。”
如此“低幼”的小学生水平,我们的老师早已看不下去了,假如我们这样去测试,老师们一定会认为“幼稚”,甚至惊呼“弱智”。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小学生该有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全部被人为拔高,你“拔苗助长”,我就“节节攀升”“绞尽脑汁”以难住学生、考住学生为目的。零起点入学就这样成了落后的后备军,成了一年级开始就补课的后进生。
让我们走进科学,重新认识孩子的认知发展。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一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仅靠感知动作来认识和适应外部环境。
2.前运算阶段(2—7岁)。语言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符号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但他们的思维是无系统的、不合逻辑的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思维,具备了逻辑运算能力,但只能把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一成年期)。青少年发展了一种真正的在抽象的和假设的水平上有条理地进行思维的能力。
孩子就是孩子,让孩子享受该享受的粗浅、简单,让认知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长,让方法随着学习逐渐内化,把生长还给孩子,把童真还给孩子,让教育具有科学性,符合学生成长规律。
【教育,需要“按规矩出牌”(201821)】
教育,需要“按规矩出牌”(201821)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