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生活”寻绎中的雾锁荆州

“文学生活”寻绎中的雾锁荆州
——何慕《三国谍影·雾锁荆州》之赏读


“文学生活”寻绎中的雾锁荆州
文章图片
丁酉之末,在重重期待之下,上海紫焰文化传媒再次发力,继《三国谍影·暗战定军山》之后,《三国谍影·雾锁荆州》再次震撼亮相悬疑小说市场,为助力“书香中国”、“文化中国”再添意外之喜,引领文化市场向其深度纵深开掘。




何慕悬疑小说系列《三国谍影·暗战定军山》推出之后,引起悬疑小说爱好者、研究者争相购阅,掀起了探究三国历史、文化、政治、谍战研究等方面的又一次高潮,一时间洛阳纸贵,更有三国历史研究专家、文学评论者等纷纷加入讨论大军,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立场,撰文发表各自的见解、观点,文化三国研究再次成为“书香中国”阅读中引人瞩目的焦点。
【“文学生活”寻绎中的雾锁荆州】



在当前“文学生活”的研究热潮中,文学研究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其意义影响不容低估。“文学生活”研究关注文学生产、传播、阅读、消费、接收、影响等社会文化生活各个环节,这样的视野将生发许多新课题,使文学史研究展开新生面(杨伟:《以“文学生活”重塑文学史》,见《人民日报·文艺评论》,2017年11月24日第24版)。




《三国演义》作为文学文本,“则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章学诚)。“三分真实、七分虚构”,和三国时代生生相息,不可分割。理解那个时代就理解了《三国演义》,要理解《三国演义》就要发掘那个时代,虽然那个时代社会已远离我们而去。正如现代人读《诗经》、《楚辞》、《史记》与李白、杜甫、庾信、鲍照、曹植、苏轼那样,总是有点“隔”,但是一旦融入“文学生活”的现象天地,读者会为之“豁然开朗”!




何慕之《三国谍影·雾锁荆州》从这个意义上看,就是一部关于三国“文学生活”的想象空间,通过三国谍战,曹魏“进奏曹”、孙吴“解烦营”、蜀汉“军议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而不强、小而不弱,连横合纵、纵横捭阖,以前的所谓“大人物”,譬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司马懿、吕蒙、鲁肃、张昭、陆逊等退居幕后,作为潜在的人物存在着;而作为普通的谍报人员,譬如,蒋济、赵累、虞青、贾逸、傅尘、孙梦等等……开始闪亮登场,惊艳四方,其惊心动魄之处,足以联想到当今世界之情报密战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现实与历史就是这样交织在一起,有“剪不断、理还乱”、“刚下眉头去上心头”之意。




通过“文学生活”阐释“三国”,以悬疑视角解读“三国”,通过“谍报”再现“三国”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社会演变之历史动因,成功跨越四大名著的思维惯性、文化羁绊,为三国文化、三国性格、三国精神增添了新的不同的历史、文化维度,提供了一幅三国时代的“清明上河图”,在刀光剑影的军事博弈背后的情报博弈,这是我们洞见了现在乃至未来世界军事争夺之焦点——“现代情报战”、“现代谍报战”异常重要之处,其启示意义不可小觑。




早在20世纪,提倡诗歌“三美”原则的闻一多先生,同时也作为《诗经》研究专家,对《诗经》的研究就别开生面,他通过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和训诂等方法,尽可能呈现了《诗经》时代的“文学生活”;而何慕先生的《三国谍影·雾锁荆州》则尽可能去呈现近2000年前的三国时代的“文学生活”以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综合广阔之“社会生活”。


当下,我们无时无刻不通过接触报纸、互联网、电视或其他媒体,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有意识无意识地,以某种方式参与“文学阅读”、“文学生活”。而关注普通公众的“文学阅读”、“文学生活”,不仅能够更有效地为学界提供研究方向,也能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何慕的文化悬疑小说《三国谍影·雾锁荆州》,正是向着这种方向努力的结果。我们欢迎这样的变化,文学正在以某种形式、意义回归生活本身,难道不是值得称道的事吗?


诚如杨伟先生所讲的那样:“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是新的学术生长点,现代文学可以朝这方面开拓,古代文学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研究空间。这个学术生长点带给我们一种期望:今后能有一种新样态文学史,是增加了文学生活内容的文学史,一方面能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状况,另一方面,也能激发现代读者的历史想象,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和欣赏文学经典作品。”




把文学生活纳入研究视野,源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者温儒敏温老师对当下文学研究现状的不满足:“目前很多文学研究还在作家作品、批评家、文学史家的圈子里内循环,而对文学生活的研究,能为沉闷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打开一个新窗口”。


何慕之《三国谍影·雾锁荆州》就是这样一部别开生面之作,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阅读到,希望有更多开创之作能涌现出来,以繁荣我们的文艺“百花园”。


张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新野县,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文学评论者。多年教师经历、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东莞日报》、《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安徽文学》、《躬耕》、《六盘山》、《山东商报》、《新消息报》、《香港文艺报》、《永平回族》、《新华书目报》、《中华读书报》、《半岛都市报》、《贵阳晚报》等刊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