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的零垃圾之路Ⅱ——从“断舍离”到“零垃圾生活”

断舍离的进展
上次提到,我只有在确定了自己对一件物品有了“心动的感觉”时,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量后,才会去购买它。这看上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它也确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因为你只是需要让自己思考是否需要,并且以一种更理性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冲动与激情,即便在冷静思考的时候会有一些压抑情感的难过,但是那也仅仅是暂时的,在深思熟虑后会收获更加长久的愉悦。
开始了解“零垃圾生活方式”
接触 因为关注断舍离有了一段时间,豆瓣自动推送的文章种便出现了“零垃圾生活”的概念,正如它所预料的,我点开了这篇文章。
文中写了,博主不使用塑料袋而是使用布袋,尽量去图书馆借书或是看电子书,最大化利用现有物品,塑料制品尽量替换为玻璃或是金属制品等方式。最让我惊喜的是,ta出门带着不锈钢吸管,我似乎从来没有想到,在如此商业化的社会中,我们在外出的时候也在不断制造不可回收的垃圾,这么思考的人该是有多么善良呢!
我开始思考,“零垃圾”,究竟怎样是零垃圾的生活呢?我每天产生的垃圾不计其数啊,我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中堆满了我认为还可以再利用的“垃圾”,除了那些打了一半的草稿纸、不知道哪里拿来的皱巴巴的餐巾纸、好看的盒子、塑料袋,还有平常各种用途的餐巾纸,上厕所的纸,各种吃的、饮料、外卖的包装袋,购物时物品外面薄薄的塑料膜,蔬菜瓜果的“尸体”,用完的各种一次性用具等等。
太多了。
如果不产生这些垃圾,我不能够点外卖、不能在外面喝奶茶、不能够用餐巾纸擦嘴、少买书、只买那些没有塑料包装的东西、出去玩要随身带布袋、吃饭不能有剩饭......
这限制是不是太多了?这些几乎概括了我近几年的所有行动,甚至概括了我出生以来的习惯,如果要零垃圾生活,我就要扔掉现在的“垃圾生活”。
太难了。
态度转化 可是那些想法仅仅是在我读了前几篇文章时理所当然的思路。
当我读了更多了资料后,我发现零垃圾生活不是一种对生活的限制,而是对生活的更深的思考后回归本真的生活方式。因为世界上的事情从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
1.关于奶茶和外卖
不能在外面喝奶茶,可以不喝啊,店家为了让饮品味道更好、卖相更佳,可以在标着“无糖”的奶茶中加入比人一天糖摄入量还高的糖量,可以在里面加入消化不掉的珍珠,可以加入有毒的色素,一杯奶茶中含有的热量是一瓶可乐的两倍。而我在先前的思考中却觉得喝不到这样的东西太可惜了,不知是否有了自虐倾向。
那就分析一下为什么想喝奶茶好了,那肯定是因为好喝啦,不能在外面买,那就自己做好啦。如果是个懒人,也可以自己带着杯子和吸管去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啊。
外卖同理,它比奶茶更甚,好吃便宜的外卖是不会多健康的,即使贵的外卖,也无法保证其中加了怎样的东西。代替外卖的,可以是自己做的饭菜,也可以是从外面打包回来的饭菜,用自己的饭盒或是保鲜盒打一份解决了。
2.关于纸巾
不用餐巾纸,其实没那么难,因为还有手帕。上卫生间可以用可回收降解的纸巾。
3.关于清洁用品
除了工业化的清洁液之外,还有很多天然清洁品,如我妈妈小时候使用的皂角,茶籽粉等等,肥皂与牙膏都是可以自制的。
4.关于挑选物品
不带塑料包装的物品现在确实很少了,但是并不是买不到。因为选择这样的物品而去孜孜不倦地寻找,其实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呢。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例子,说明“零垃圾生活”其实是寻找面对现有生活的全新解决办法,表达着不是这个社会给什么就接受什么,而是要仔细思考究竟哪种是更好的,并不断寻找的小小冒险
从“断舍离”到“零垃圾生活”
零垃圾的目标是为了保护环境,保护那些被人类的垃圾逼上绝境的动物们,最终拯救我们自己;而断舍离的目标是,创造出令自己感到舒适的空间,事实上,两者都是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输入与输出来达到人们的终极幸福。
换句话说,就是在能够保证自己的利益与幸福生活的前提下,减少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伤害,达到一种内心平和舒适的状态。
在做了分析后,我认为,断舍离虽然是在营造自己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在践行物品最小化,但是这个目标是有一些虚空的,做起来并不是一个很快能够看到成效的事情,因为它的核心是自我,而自我这个东西,我还无法一下就认识,也不能保证它一直不会改变,在形成自我之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这一段空窗期是十分漫长的。在这段时间中,我能做的其实只有观察与思考,行动并不密集。
但是“零垃圾生活”不同,它有十分明确的目标——减少产生的垃圾,尤其是不可回收垃圾,在这样目标的指引下,我可以进行思考,可以进行卓有成效的行动,可以去寻找更好的办法,甚至创造新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对于我来说,我可以尝试以“零垃圾生活”为主、“断舍离”为辅的生活方式。
【可可的零垃圾之路Ⅱ——从“断舍离”到“零垃圾生活”】下一篇文章会分享我一段时间后的心得,也希望大家可以在留言区与我交流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