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篇|第37篇 买书记

第37篇|第37篇 买书记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37篇|第37篇 买书记】我平时喜欢看书,也爱买书。每到一个地方最想取得就是当地书店,不论大小,都想看看。每次进去后都像看见老朋友一样亲切。正因如此,我写的许多东西都与书有关,我也愿意记录那些读书买书的日子。

场景一:西单图书大厦
西单图书大厦是我进京后最想去的地方。这次进京主要是旅游,所以玩乐之余来到图书大厦看看就算休息了。我是下午三点多进去的,里面的场景让我惊呆了,这是只有大型商场才有的景象啊,居然在图书大厦出现了:里面人头攒动,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门口附近的收银台外面的人们排出了几条长龙,等待着为自己选择的书买单。里面一排排书架摆满了图书,各种各样的读书琳琅满目,真的恨自己时间不够,记性不好,否则这么多的书收进脑中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图书大厦令我大饱眼福,整个四层楼全是书,真的他其实和我的胃口了。我以为在这个智能手机极度发达的时代,在电子阅读泛滥的时代,可能没有太多的人去看纸质书了。不想,这里改变了我的看法。很多人一个书架一个书架的看,寻找着自己心仪的图书,还有人抱着已经选好的十来本书去收银台排队。我也从中选择了中华书局出版的竖排繁体点校版的《庄子集释》《列子集释》《淮南鸿烈集解》《盐铁论校注》等大约两袋子书,带着强烈的满足感,离开了图书大厦。再见,我还会回来的。
场景二 旧书市场
之前没有正经去过旧书店。今天无意中来到了文化商城二楼的书店,结果立刻就被这里的书所吸引。这里有无数的发黄发旧的图书,外观不是很完美,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古朴典雅。有许多八十年代出版的图书依旧如新,还有很多繁体字印刷的图书,像《东周列国志》《安娜卡列莲娜》(周扬、谢素台译本),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原来救赎里也有宝贝的。现在有些旧书比那些新书还要贵,而且买旧书的人们很多都是八零后,他们从那个时代走过来,对那个时代的很多东西都有怀旧的情节,所以淘书的人不乏八零后的身影,另一个原因就是八十年代的人们还没有现在这么浮躁,出版图书严谨,校对认真,很少出现错别字之类的低级错误,并且装帧古朴,对读者负责。现在的图书虽然精美,但是更像商品,里面缺少人文关怀。买救赎的人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收藏,藏书也是一大癖好,是文人的一个通病。我没有文人的命,却有着文人的“病”----极强的藏书癖。很多书买回来纯粹是为了收藏,根本就来不及看!
场景三 小县城的书摊
我工作的小县城,经济不发达,文化相对落后,全县书店今有两三家,分布在学校周围,且以教辅材料为主。买一本想看的书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也给了我一个印象:这里的人不爱看书,文化气氛不是很浓。
某天,广场周围来了两帮卖书的人,他们支上摊位,摆上图书,就地卖了起来。他们卖书的方式很特别,不砍价,不打折,论斤卖,一斤十五元。忽然觉得这就是像卖纸一样卖书,看起来非常滑稽。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当晚人头攒动,书摊周围聚集了大量的人,有老人、家庭主妇、学生、民工等各色人群。人们乐此不疲,静静的挑着自己喜欢的书,不时交谈两句,发表一下高见。见到这一幕,我觉得以前的看法可能错了,这里的文化氛围一样浓厚,只不过我没有发现罢了。其中一个民工,酷爱书法,买了《草书字典》《楷书字典》《行书字典》,他的狂热让我看到了他对这类书其实向往已久,否则的话,他不可能为了几本书去花掉自己辛辛苦苦转来的养家糊口的钱。现在我在感叹,不是这里的人不喜欢读书,二是社会并没有提供给他们读书的环境。
最后,这三个场景,发生的时间地点各不相同,内容不一,但这构成了买书记的核心,购书是一项普通的商业活动,但更多的是一种享受,把别人的书通过交易变成自己的书,也是一种享受,多买多读,有益健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