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我们能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

今年3月的《经济学人》有一篇文章:AI-spy。文章讨论的是“有了人工智能会让工作场所变得更公平还是更压抑”这样一个带有奥威尔式色彩的主题。到底人工智能会如何改变工作场所?不远的将来我们是不是要在电幕下工作?
现在的技术条件下,雇主已经可以对员工进行惊人的控制。
——公司A已经申请了一个专利——手环,它可以跟踪记录仓库工人手部的运动,并在需要的时候通过振动提醒员工要提高效率。
——公司W,通过分析60项因素来预测哪位员工最有可能离职。
——H公司则出售一种智能员工卡,通过追踪员工在公司的活动来分析员工与同事互动的情况。
工作场所对员工的监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工人们长久以来按时打卡上下班,老板们也可以发现偷懒的员工在干什么。但这些监督无非是对员工表现出来的部分行为的监督,是偶发的、非全面的、表象的。而AI的监控却是360度全方位立体式,通过技术手段收集各种员工信息和数据,并根据需要和算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判断。可以说,每一个员工数据都具有潜在的价值,但同时几乎没有法律来监管雇主在工作场所是如何收集和使用员工数据的问题;很多员工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签了劳动合同,同意公司对其进行监控并收集数据。 使用AI监督能带来什么好处? ——对雇主而言,首当其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将智能员工卡读取的员工活动数据与员工的日程、邮件产生的数据相结合,可以分析出办公室的布局是不是便于团队工作;办公信息程序可以帮助管理者判断员工完成工作的效率。公司不仅仅能够看到谁在偷懒,还能够分析出谁的工作行为不端。
——对员工而言,也有显而易见的优势:AI可以在保护员工安全、为员工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员工自我提升方面大展身手。同时,通过AI的监督和分析,让晋升和加薪的决策更加公平。
那我们还在担心什么? ——偏见与歧视。即便是基于数据,AI也无法做到完全公平无偏见。在制定算法的时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对某一群体的偏见,比如,用上下班通勤时间作为预测离职的一个因素,这会对经济条件较差的群体产生偏见。

——对隐私和自由的侵犯。AI的监督有些许奥威尔式的色彩。随着公司对员工每一步电脑操作、每次小憩、每次对话等各个方面的监控和数据收集,公司已经对员工的工作和业余生活有了全面的监督。
面对这种无孔不入的监督,能做些什么? ——变得更加牛且不断变牛。面对AI来袭,有些人本身更具有抵抗能力,而有些人就无能为力:如果你具有紧俏稀缺高需求的技能,那么也就具有抵抗奥威尔式监督的能力。而越容易被替代的员工,越没有力量抵抗。有些工作岗位的员工,只有被替代和被监督两个选择。
在监管部门和雇主权衡AI监督的利弊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I-我们能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首先,数据要尽量进行匿名化处理。比如微软有一个软件可以分析每个人在办公室的工作时间管理情况,但是它提供给管理者的是汇总后的整体数据。
第二,AI的使用要透明化。要告知员工公司用了什么技术,收集哪些数据。在涉及到雇佣、解雇、晋升等决策时,使用的AI算法需要通过公平性测试,确保没有偏见。
第三,政府部门应该允许员工个人获取自己的相关数据,不论是为了解决与前公司和劳动争议,还是向新雇主展示自己的能力。
在工作场所中应用AI需要在隐私和绩效中保持平衡。作为企业,当然值得拥有更加公平的环境和效率更高的劳动力,但是这不能以对员工的束缚和非人性化的管理作为代价。
与AI共处是一种趋势,不论是HR的角色还是员工的角色,到底AI是工具、是伙伴还是皮鞭、是电幕,都是未知。或许真的有超人工智能的到来,那我们应该如何自处?面对AI,我们会进入什么样的“美丽新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