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看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被书中的思想深深打动,也颇受启发。
这里就暂且先以题目中提到的两点“管理者”和“卓有成效”浅谈一下阅读后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


在书本的开头,作者就抛出了一个问题:谁是管理者。如果仅凭第一反应来回答,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答案跟我是一样的,无非是诸如总经理、总监、部门经理等等。我们总是这样习惯性的以职位来定义管理者,却没有去考虑管理者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德鲁克先生在书中提到,一位管理者,“不能仅以执行命令为满足,他必须能做决策,并承担起做出贡献的责任”。以这个标准来看的话,我们通常所说的那些所谓的“管理者”,更多的其实只是“监工”而已。


那么真正的管理者和我们通常用以定义管理者的工具——职位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在我看来,是没有的。不但没有职位的工作人员可以成为一名管理者,而且我们恰恰要去争取这种情况的普遍实现,让一个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成为一个管理者。


这个目标实现起来,最有难度的群体,可能就是最一线的员工,或者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者。但我认为,让这部分人成为管理者,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一个必然的要求。原因有二: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单纯体力劳动被机械设备所取代,而且这个取代的范围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扩大,我们现在甚至已经有了人工智能,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体力劳动甚至是脑力劳动将被机器所取代。所以,组织对命令的执行者的需求将不断减少。人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偏向于作出决策并为之承担责任,也就是我们所说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其次,即便我们只把眼光放在今天,即使是面对最简单的工作,一个单纯去执行命令的员工,和一个有权利去根据情况对任务加以判断、作出自己的决策并为之承担责任的员工,所带来的成果,将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具体情况可能实时变动,可能会有突发状况,最了解事情本质的人,永远都是直接跟它接触的那一个,而不是坐在办公室下达命令的那一个。对于一个企业一个组织而言,如果能实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管理者,那么大量的“监工”型主管人员将不再有存在的必要,这个结果将带来的收益可能不仅仅是一个人工成本的问题,更多的是运行节奏、和整个组织的管理方式与机制的改变。


接下来谈一谈我对卓有成效的看法。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是,我特别想把它分享给我身边的很多朋友看看,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缺乏卓有成效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缺乏,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不愿获得。正如书中所说的:有效性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


举个发生在我身边的让我很有感触的事情。我有一个表叔,在一个农村的村委会做会计。有一年,村里要大规模丈量土地,村长安排了一整个小组去执行这件事,大家都任劳任怨,每天累得前仰后合,但是项目进行了近一周了,丈量好的土地还不及总量的一半。村长着急了,让表叔去做这件事。表叔只带了两个人,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把所有剩下的土地全部丈量完毕。因为在丈量之前,他分析了此次丈量的目的,发现并不需要太精确的数字,所以也无需像之前的村民拿着尺子一块一块的去丈量,只需要分好区域,量一部分,剩下的用加减法在纸上计算就可以了。出来的结果,误差也并不比一点点量出来的误差大。


所以你看,再简单的事情,只要稍作分析,找好方法,做到高效就并非难事。而我们大部分人,却不愿意花时间去做那些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结果就是,我们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看起来很忙碌,工作的有效性却太差。


再举一个例子,有个朋友,自己做了家公司,天天忙得不可开交,也经常跟我抱怨创业多艰难多辛苦。有太多的事情要操心,大到公司发展、资金筹措,小到员工培养、项目推进。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其实很容易能看出他的问题出在那里,那就是事事都想抓。其实这种情况又岂不是天天在你我身上发生。我们常常高估自己的精力和能力,常常忘记在管理中还有一个概念叫做“有效管理幅度”。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跟前面丈量土地的村民一样,自己累得半死,还没有成果。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很少去真正动脑子学习成功人士的管理理念和技巧,不愿意去改变,不舍得去革自己的命。


归根结底,我们缺乏的是一种追求卓越和高效的自我内驱力。


如果自己不想着改变,那么谁都帮不了我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