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明”的症状,解读《圆觉经》01(文殊师利菩萨章)

此文为“解读《圆觉经》”系列的第01号文。


先综述,再上原经文,后注解。



【1】 综述
本章为全经的总起,文殊师利菩萨请法,一问:过去,世尊,依何等法,修何等行,而得成佛?二问:未来,末世,发菩提心的众生,如何修行,不堕邪见?

佛陀传授了一大法门,名为“圆觉”。诸佛、菩萨皆依此修行。此法门,总的来说,就是:一切本“无生”,具体地说就是:净觉、随顺。

为了帮助、方便众生理解,佛陀还“画”了另一参照系:无明。讲解了诸“无明”众生的经典模式:常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故常堕“诸邪见”,不能自拔。

到底何谓“无明”?总的来说,就是:种种颠倒,失察不自知自省,而妄执他因,向外求道。其症状,具体如下:

1.认“妄”为“真”。认此“四大”假合之躯体(肉身),为“我身”;以攀缘“诸尘境”之“识体”(六识),为“我心”。故有“生老病死”、“六道轮回”等苦恼。——此乃是“无明”具象、常见的表现。

2.迷“真”起“妄”。于“无生、不动”之“虚空”中,妄见“诸相”及“诸相的生灭”。——由此引发“五盖”之“疑”:疑佛,疑法,疑涅槃等等,障碍解脱之道。

3.以“能知”为“果”。止步于“觉知虚空中无生灭”,殊不知,此“觉知”本身就是一“相”。

4.以“无知”为“智”。此则堕入另一极端,殊不知,“不觉知”本身就是“无明”。


那么,如何对治“无明”?本章只指出了关键点:1.知“虚空”本无“生灭”,非“作”故无,则能出离“生死轮回”;2.“能知、无知”俱遣,则名“净觉随顺”。——顿悟此,则通晓“圆觉”法门。未达者,则可参考后面诸章提供的渐修法门。


【2】 原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1]入于神通大光明藏[2],三昧[3]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4],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5],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6]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文殊师利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佛言:]“善男子,无上法王[7],有大陀罗尼门[8],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密[9],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10],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佛言:]“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11],妄认‘四大’为自身相[12],‘六尘缘影’为自心相[13]。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14]。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15]。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16]。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佛言:]“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17]。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18]。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19],如来藏[20]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21],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3】 注解
[1]“婆伽婆”,梵语bhagavant的音译,意为:世尊,与“如来”、“佛”等,同为佛陀的第十种德号。常用以敬称佛陀。

详见:《念佛|何谓“佛随念”?详解南北传“佛世尊十种德号”》

【关于“无明”的症状,解读《圆觉经》01(文殊师利菩萨章)】
[2]“神通大光明藏”,与“不二境”、“清净觉地”,皆指:佛法身所依之“常寂光土”,是本次讲法的地点。


[3]“三昧”,又译“三摩地”,为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为“定”。


[4]“因地”:与“佛地”相对,指成佛之前的阶段、过程。


[5]“发清净心”,即:发菩提心,亦即:发愿成佛。


[6]“未来末世”:由此可见菩萨虽为当下而请法,但实旨在造福未来。

“末世”,指末法时代。佛法住世的四个阶段:
圣世:圣法时代,佛陀住世
正世:正法时代,有教有修有证
像世:像法时代,有教有修无证
末世:末法时代,有教无修无证


[7]“无上法王”,即“佛陀”。“无上者”,佛陀十种德号之一,梵语anuttara的意译,或音译为“阿耨多罗”。又因佛陀觉悟了一切法,于一切法自在无碍,并能教导、开悟众生,故称“法王”。

详见:《何谓“佛随念”?详解南北传“佛世尊十种德号”》


[8]“大陀罗尼门”:“陀罗尼”,梵语音译,意为“总持”。总摄一切法,持之不失,譬如举一物即能概括一切,故言“总持”。“大陀罗尼门”,意为“大法门”。


[9]“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密”:

“流出”,意即:由此建立、成就。

“清净”,意即:于“诸境”而无染,通晓“诸有漏”及“有漏法”皆真理。

“真如”,意即:不妄、不变。

“菩提”,梵语bodhi的音译,意即:觉悟。

“涅槃”,梵语nirvana的意译。意即:出“生死轮回”,不生不灭,寂静常乐。

“波罗蜜”,梵语paramita的音译,直译:到彼岸。意即: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


[10]“圆照清净觉相”:与后文的“净觉”、“智慧觉”等,是同义异名。“圆照”,意为:圆明普照;“清净觉相”,意为:“觉”之相——清净。——然而,此乃方便之说,“觉”实无“相”。


[11]“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迷人”,即“迷糊的人”。“四方”,指“东、南、西、北”。此乃譬喻,意即:众生颠倒不自知,迷失了方向,而非“东、南、西、北”的位置改变了。


[12]“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四大”,即:地、水、风、火。此处指:“四大”假合之躯体(肉身)。意即:众生妄认此“假合之躯体”为“我身”。

“四大”的释义,具体如下:

地:硬、粗、重、软、滑、轻。功用示例:骨架支撑着整个人体;

水:流动、黏结。功用示例:营养被运输到全身各处;

火:冷、热。功用示例:食物被消化;

风:推动、支持。功用示例:人抬腿走路。


[13]“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属梵文“倒序”的表达,若按照本土古文的语序,应翻译为“缘六尘影”。“六尘”,为“所缘”;“识体”(六识),为“能缘”。而“六尘”,如影无实。故此“识体”,即“我心”,亦如影无实。意即:众生妄认此如影无实之“识体”为“我心”。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前五识,有感受、体验、经历等功用。
第六识,有标记、忆念、辨别等功用。

“我心”的形成:
“我”攀缘六尘,获得感受、体验等,标记、储存,即成“观念”。加以思量,即有“意义”;再加分别,即安立名字。由此有了“我心”,即“我想”、“我思”。

(“四大、六尘”的展开说明,详见:《解读〈圆觉经〉03:普眼菩萨章》)


[14]“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华”,古文通假字,亦即是“花”。“病目”,即“眼翳”,此“病”具体表现为:“无”中生“有”。意即:眼翳者(众生),竟于“虚空”中看见有“花”,以及“月”外有“第二个月”。


[15]“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

实际上,“虚空”中本没有“花”,病者(众生)妄想、执着“虚空”中有“花”。此“妄执”为“无明”的症状,具体表现有二:

1.“惑此虚空自性”:病者不知“虚空”本无“相”,迷此“真”而起“妄”。也就是说,由此妄执,病者推演:“虚空”中生出了“花”,即“无生”中有了“生灭”,“无相”中有了“诸相”。对此,病者又表示很疑惑(进一步推演):既然是“虚空”,怎么生出了花?嗯,肯定是,这“虚空”有问题。

2.“迷彼实华生处”:此“实华生处”,意指“身、心”。病者认“妄”为“真”,认为实有“身、心之相”,故言“迷”。由此妄执,所谓“眼见为实”,故病者认为眼见之“花”,为真实存在。又由此,病者进一步推演,我“能见”、“能闻”等等,继而进一步确认,有“我”及“我身”、“我心”的存在。

——殊不知,此两者皆为“无明”,不知其症结,正正是因为“失察”,失察自己已经于“无”中生“有”,由此失察,而起“诸见闻”,不过是妄上加妄。——故病者,即众生,总是不得自主、自在,时时刻刻都饱受着“身心苦恼”的煎熬、“生死轮回”的逼迫。——亦即是,后面经文言:“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16]“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由[14][15]可知,此“花”于“虚空”中消失,实为“眼翳”根除,而非虚空“恢复”正常,虚空中本无一物。就像梦里明明有“五欲、六趣”等等,但梦醒了,就会发现原来空无一物。


[17]“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此处与[16],互相配合,点明了整章的关键:非“诸造作”使然,实乃一切本“无生”。明乎此,则出离“生死轮回”。


[18]“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此处分三层理解:

1.诠释“净觉”之境。“知觉者”,“觉”而无“妄念、妄执”,如同“虚空”,无“生灭、诸相”。意同《心经》所言:“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2.破“能知”之见。“知虚空者”,此“知”,为“能知”;“虚空”,乃“所知”。有“能、所”,即有“相”。此“相”,为“觉察空中无花”之“觉察”,也就是说,此“觉察”反成“障碍”。意同《首楞严经》言:“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 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三界(即“诸尘境”,为“所闻”)、见闻(为“能闻”)皆为空中之“花”,皆是眼翳导致,只有两者皆泯灭,方为“圆觉”。

3.破“断灭”之见。“无知觉性”,此“无”,即不能洞察,实为“愚痴”,而非“智慧”。

——故言,要“有、无俱遣”,即第二、三层的“能知、无知”都要遣离,始名“净觉随顺”。——“净觉”,即第一层的“觉”,意同[7]所言:圆照清净觉相。“随顺”,为“净觉”的具体表现,意同后面第六章所言:“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19]“虚空性故,常不动故”:

种种颠倒、妄执,就是“动”。我思、我想、我生、我灭,也是“动”。——前者,细微、隐秘,具迷惑性,不易察觉。后者,剧烈、明显,往往伴随着“行苦、坏苦”等。可以这么理解,“动”的幅度越大,妄想越严重,能量级别越低。但芸芸众生,往往逆道而行,不断地妄想(妄动)造作、非量演绎。故众生常于“生死苦海”中,轮转不休。——而“虚空”本“无生”,故“常不动”。净觉者,亦如“虚空”,两者平等,皆不动转。


[20]“如来藏”,意指“含摄一切法之藏”。《佛性论》:“如来藏义有三种应知,何者为三?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

《楞伽经》:“如来,以性空、实际、涅盘、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譬如,陶师于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尔,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各差别。”


[21]“法界性”,与“如来藏”,同体异名,含摄“三种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行世间)。



优婆夷 五十芥
写于2019.04.03
修订于2019.06.14
发布于2019.07.07


*解读《圆觉经》系列:

《校正版〈圆觉经〉全文阅读》
《解读〈圆觉经〉00:梳理十二章的脉络》
《解读〈圆觉经〉01:文殊师利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2:普贤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3:普眼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4:金刚藏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5:弥勒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6:清净慧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7:威德自在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8:辩音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9:净诸业障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0:普觉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1:圆觉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2:贤善首菩萨章》
《最终篇:总结〈圆觉经〉修行之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