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报|书法报 |【人物】——张其凤(2018年第45期)

【人物】
书法报|书法报 |【人物】——张其凤(2018年第45期)
文章图片
书法报|书法报 |【人物】——张其凤(2018年第45期)
文章图片
书法报|书法报 |【人物】——张其凤(2018年第45期)
文章图片
艺术家简历
张其凤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直书协副主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中国书画专业负责人,加拿大中国艺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山东省第五批省级学术骨干等。曾担任教育部霍英东基金奖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通讯评委、《光明日报》国学版评委。出版有《刘墉研究丛稿》《中国书法全集·刘墉卷》《宋徽宗与文人画》等十五部著作。多年来在创作上一直践行其提出的“两面神”创作思维模式并实验其“重提师造化”创作模式。
对米芾书论挑一点小刺
□张其凤
梁武帝萧衍评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米芾对此很不理解,他说:“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愈远,无益学者。”他用一种非常瞧不起的口吻来谈这段书法评论。他的这段议论,曾令很多书法理论工作者感觉如醍醐灌顶,令人大彻大悟。其实不然,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误读。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误读呢?米芾说萧衍对王羲之的评价是一种“比况”,这固然没错,但他讲这种“比况”“令人不知所云”,并讥讽它无益学者,则大谬不然矣。他忽略了晋人讲话的那种大的语境,晋人的语境是什么呢?“师造化”,即师法大自然。老子《道德经》中讲得很清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无疑是书法之所以成为书法最早接受启迪的源头,是书法家最早取法的对象,也是书法取法的最高法门。因为天地变化万千,这是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书法家能够把它吸纳过来,才会成为书法最高级的一种境界。本人认为,晋人师造化而得韵,唐人师韵而得法,宋人师韵和法而得意。皆是等而下之,一如古人所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文字一开始就与天地造化结缘,仓颉造字“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这样就将文字与大自然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因此李斯、蔡邕、成公绥、卫瓘以及魏晋南北朝的书论家们的论书都一直贯穿着这种师造化的精神,像“‘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等等,莫不如是。甚至整个魏晋南北朝乃至唐朝的书论多用赋体,其中的“比况”可谓比比皆是。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比况”?因为通过“比况”,书论家们就把大自然与书法关联起来。读者在一种联想当中,从书法中悟入自然之美,又由自然感悟到书法的奥妙,书法由此变得生动有趣,天地之变,一寓于书。而米芾集古字以成家,只知“师古”而不知师造化,所以才造成了这桩千年误读之公案。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像米芾这样的大家,因为视角的局限,也有其盲点。因此敬仰其高明,而不盲从其错误,才是我们应持的一种正确态度。
书法报|书法报 |【人物】——张其凤(2018年第45期)
文章图片
张其凤行草中堂 游于象外悟环中,脱略(落)畦封是化工。庾岭梅花千万树,原无一树偶然(相)同。
书法报|书法报 |【人物】——张其凤(2018年第45期)
文章图片
张其凤 行楷玉虚小品
书法报|书法报 |【人物】——张其凤(2018年第45期)
文章图片
【书法报|书法报 |【人物】——张其凤(2018年第45期)】张其凤行楷李白《清平调·其一》中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