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收集还是电子收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随笔一

手工收集还是电子收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随笔一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何整理信息,确实是一个难题。我之前一直在“印象笔记”中搜集、整理各种资料,但最大的弊处是:很少喜欢回顾,再利用的价值偏低。
此前我也看过李参的《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但操作还是有点繁琐,效果也不象看书、想象的那么美好。

所以看到《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时,我还是有很大兴趣,心中有期待。这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日本)不仅靠本书成名,而且本身做过采访人员、自由撰稿人,也符合我对作者的身份定位;“豆瓣”中评分7.4,应该有它的可取之处。
一口气“爬”了这座“山”的三分之一,收获没有想象的那么多。目前看到的作者整理信息的主要方法是:
把所有想收集的信息都记在一个笔记本上,包括开会、读书、旅游......,按时间顺序排列,作者称之为“一元笔记法”。它的好处是通过在一本笔记内不断翻阅、各种不同领域知识的碰撞,达到笔记的最终目的:知识生产。
这里的“知识生产”指的是“人们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新信息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人们通过知晓的知识提出某些新的事物——信息的过程。

这种信息收集方法,我觉得还不如我目前使用的。我现在用的方法是用“印象笔记”收集。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大量阅读,尤其是电子书。用手工摘录、誊抄,确实费工效。
我之前的方法是:先将这本书的“百度百科”复制到“印象笔记”中,特别要包含目录。然后将“目录”加粗。再在每个目录的章节之间加两条分割线;看书时,将相应章节有感应的文字复制、粘贴到这里。
【手工收集还是电子收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随笔一】之前,我是看到一段复制粘贴一段,但这确实影响看书的节奏与快感。之后,无意间发现有专门的复制粘贴应用,比如“clipper+”,它把你的复制文本一条条的自动收集到应用中,关键是它可以进行后续处理,比如合并。

手工收集还是电子收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随笔一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所以我现在看电子书可以按章、节收集内容。但“clipper+”这类工具,合并有个缺点,段与段之间没有空行,看起来像块饼;我还要复制到“”(段与段之间能自动加空行)中过渡,再复制粘贴到“印象笔记”中;后来找到窍门,在“clipper+”中自定义一个“空格键序列”作为间隔符,完美解决。
对我来说,“clipper+”这类工具目前的缺陷就是不能带格式复制文本,比如加粗、加亮、加颜色;我在印象笔记中还要再处理。


目前我用“印象笔记”收集信息,自我感觉就是再利用、重复使用、不断进行“知识生产”的能力还有大幅提升的空间;“一元笔记法”能否在这方面给我带来启示?

手工收集还是电子收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随笔一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元笔记法”有三个规则:一元化(所有信息收集在一个笔记本里)、时序化、索引化。时序化中的信息标题前加“时序标签”(比如:[130709]书评《第一次普选和选举海报》)我觉得可以借鉴;“索引化”或其他方面,在本书的后部分会不会给我带来惊喜,我在期待中。
2018062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