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自我(为一颗糖等三天,孩子,你能等吗())




克制自我(为一颗糖等三天,孩子,你能等吗())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对孩子进行“克制自我,耐心等待”教育的必要性 在跟大家分享这一话题之前,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有关孩子的虽小却让我感触颇深的事件。
在孩子读幼儿园小班时,幼儿园开展了一次“防拐防骗”的集体活动,目的不言而喻,班级需要两名“自愿者坏人”,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到别的班级利用自带或是幼儿园准备的糖果、玩具等诱骗孩子走出班级到大厅集合,而我则是那个时间相对充足又愿意参与的人员之一。
早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苦口婆心的跟孩子交代一番。
“陌生人的东西能不能吃?”
“不能!”孩子很干脆地回答。
“陌生人的玩具能不能玩?”
“不能!”
“能不能跟陌生人走呢?”
“不能,走了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我会很想爸爸妈妈的!”小嘴憋憋的,貌似难过的要哭出来了。
我想,这下应该不会被骗出来了!
可结果呢?
等我到别的班级回来时,远远地就看到孩子,拿着一颗大大的棒棒糖,笑眯眯地跑过来,把糖放到我的嘴边,“妈妈,糖,好甜!”
“宝贝,糖是谁给的?”
“一个阿姨。”
“你认识吗?”
“不认识。”
“不认识的人给的糖可以要吗?”
“不可以。”
“不可以要,你怎么还在吃着呢!”
“妈妈,糖,好甜!”
孩子一边说着话一边舔着糖,稚气十足,可爱十足,我看着又想笑又忧心,若是某天,真的遇到这么个“坏人”,是否该心存侥幸,孩子回去拒绝呢?还是自己和孩子一定是上天眷顾的那个“幸运儿”呢?
貌似,谁都没有办法去做出这样的保证,而作为父母,谁也没有办法去承受那只凭想象就锥心的“失去”!
而“糖”,还只是孩子在人生当中遇到的微不足道的诱惑。
社会中,因父母难以满足孩子提出的超出家庭经济情况的不合理的要求,而对父母出言不逊、大打出手、离家出走、偷摸拐骗,甚至以死相要挟的人,不是时常见诸于报;
大学生因置换手机等物品而不惜“裸贷”之后难以偿还巨款而家庭倾家荡产、自杀身亡等事件也屡见不鲜。
社会套路之深,世界诱惑之多!
这些所涉及的远非家庭教育的问题,更是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相比于孩子能不能成为栋梁之才,孩子的安全才是根本!
除此之外,克制自我,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亦有所帮助,一个能抵御糖果诱惑的孩子,亦能克制住看电视的欲望而去完成作业!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有一项研究,该研究是在一所幼儿园进行的,研究人员选择数十位儿童,将他们单独带到一间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的空房间,房间的桌子上放着棉花糖或者曲奇。
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现在吃掉棉花糖,也可以等研究人员回来后再吃,并且等研究人员回来还可以再奖励一颗棉花糖。
有些孩子在研究人员离开房间就吃掉棉花糖,有些则等到15分钟之后或者研究人员回来后才吃掉。
在这些被试的孩子高中时期,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那些等待15分钟或者更长时间的孩子的学业成绩比其他无法等待的孩子平均分数高出210分。
以及在以后的其他方面,如人际关系、行为控制等方面变现更为优良。
我们的孩子该如何才能身在其中,克制自我,拒绝诱惑,耐心等待呢?
二 、如何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克制自我,耐心等待”教育 ——01—— 孩子参与家庭规则制定,家长督导孩子遵守规则 试问,蹲守在银行门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乞讨者,他可以冲进数以亿万计的银行抢走数以千百计的金钱吗?
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他要求的又不高,只是那里金钱的九牛一毛,有何不可?
因为违反法律,要受到惩罚!
是,不错,法律及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譬如伦理道德等,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某些个体的行为,但它亦是社会正常运行所需,个体发展、生活的保护伞,如同,交通规则一般。
这些规则,包括教室里的教室规则、区域规则、饮食礼仪、活动流程、尊敬老师等均是在校园场合中孩子们应遵守的规则,这些是让孩子成为社会人的必要教育,亦是对孩子克制自我,耐心等待,以保护自己应有的玩的权力,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约束不自由。
而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亦可以制定类似的规则,但需注意的是,当问题或者某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出现时,邀请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及规则的制定。
如,“宝贝,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需要讨论,你希望......,而我觉得......比较好,现在我们看看有没有一种能让我们两人都觉得舒服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后进行“头脑风暴”,提出各自对解决问题或是规则的想法,一一罗列。
后逐条评估,评估是否合理,是否能符合双方的需求。请勿说教,家长自己的想法或方式是最优的,反之,以后孩子会认为这是变相的要求服从。
接下来就是家长负责督促孩子遵守规则,孩子违反规则的情景时常出现,该如何处理,可以参考上一篇文章拿什么来“管“你,那个为买“玩具”而哭闹的孩子!或许对您有所启发!
所有的规则或是他人家庭规则都不一定一直都是最适合您和孩子,时间在变,所有参与者的年龄与心理都在变动着,所需亦是不同,根据实际情况对家庭规则进行修改显得也很重要。
规则除却提升克制自我,耐心等待外,更大的意义在于,参与的过程亦是亲子关系建立的过程,“有了关系,一切都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一切都有了关系”。
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有了良好的关系,在孩子的耳朵里,你说的都是好听的,都是对的!
——02—— 延迟满足,奖励等待 如上文中提及,克制自我,耐心等待,是对当前诱惑或是当前逆境的坚持、忍耐,以等待更长远的益处,它不是“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它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即使在逆境中,挫折中,依旧耐住性子,坚持“够努力,就死不了”,这对于那些个偶然成绩不理想、被家长和老师批评几句等青少年来说,拥有这些品质是多么令人值得骄傲的事情。
而在孩子小时候,尤其在六岁之前,克制自我、耐心等待、克制任性、避免自私等是值得积极引导且会受益毕生的品质。
该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去通过小事件去培养呢?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及到这一点:
了解孩子喜欢的零食,如巧克力、糖果等,每三天给孩子一份他喜欢的零食,按照三天一份这个模式,进行半个月或是一个月,然后给孩子零食时,对他提出一个小要求,“宝贝,这份零食你可以今天吃,也可以保留三天,若是能保留三天,你可以再获得三份零食,你可以自己做决定。”
而对于这个方式是否能够提升“克制自我”的能力,我在某次偶然的机会跟孩子沟通后进行了尝试。
晚饭后,孩子的好朋友分享了一颗装在盒子里的糖,那是他从来没有吃过的糖,因当天达到约定的零食量,他选择尝过之后放在冰箱里保留到第二天。
次日,糖吃完之后,孩子跟我说,妈妈,我从来没有吃过这种糖,你再给我买一颗吧!
糖买回家了,我们商量,若是明日吃,就只有一颗,若是后日吃,就可以再奖励一颗,你可以自己决定。
孩子问我,为什么?
我答,我知道你从来没有吃过这种糖,它很好吃的,你坚持一天很难,所以要再奖励一颗。
当日,糖被拆开了,尝了味道,放在冰箱保管。
第二日放学回来,拿出来,舔了两口。
第三日,糖进肚子。
期间,孩子曾改变主意要吃完,经提醒后依然坚持,但若无提醒,肯定糖早就尸骨无存了。
后反思,是否该提醒呢?事实上,不提醒可能会更自然,更无功利性。
三天的时间,孩子理解到一点,是因为他坚持了一天,所以获得多一颗糖。
若是能让孩子了解到,克制自我,克制任性,拒绝一些诱惑,可以获得更大的更长远的益处:
我们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学业成绩、人际关系、行为控制等担心是否会少些?
孩子身处浮躁的环境是否能静下心来,发现逆境中的精彩,享受当下的生活?
【克制自我(为一颗糖等三天,孩子,你能等吗())】孩子在面对自身的生活、职业发展等是否会看得远一些?
教育孩子,是除却造飞机、造火箭两大艰巨工程后的第三大工程,时间长、任务重、无建造图纸,且无法销毁重造!!
工程如此之大,愿我们没有"经验有了,没有机会了”的遗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