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有钱人的差异在哪里!

“隐形贫困人口”作为消费主义者的自嘲,成为2018年的一个新的网络热词,根据网络定义,隐形贫困人口,指的是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
对于隐形贫困人口这一族群,通常也被成为“月光族”,那么,月光族能够变成有钱一族吗?他们和有钱人,真正的鸿沟真的只是“隐形”这么简单吗?

答案恐怕是让人倍感失望并且充满压力的:月光族比较难变成有钱人,同样的,他们和用钱人之间的鸿沟,也不是表面上的隐形或者显性那么简单。

那你和“有钱”之间,差的究竟是什么?
鸿沟一:思维方式
拉开差距的,是你对待金钱的态度
如果公司突然奖励你十万块钱,你会干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朋友眼里是“品质生活家”的小梅想都没想,说道:“那当然爽翻了,首先是把信用卡还上,然后再计划一趟向往已久的南极游吧”。

90年出生的小梅,目前是一家外资企业市场部的策划主管,工资不算太低。然而,小梅却是个扎扎实实的“隐形贫困人口”:每个月四次的美容院按摩、每季度一次的国内外旅行是小梅的开销大头,有时候如果虚荣点,买个名牌包包什么的,还得用信用卡提前透支。

和小梅的答案类似,目前在一家游戏公司担任项目推广经理的陈程,面对突然得到十万块的奖金,他首选的也是想着如何把钱花掉:“我可能会请两个星期的假,去菲律宾玩两个星期的潜水,顺便考了潜水证吧”。陈程是个旅游达人,去过很多地方,当然,同样也是个月光的隐性贫困人口。

第三个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梁先生,是个真正的有钱人,有钱到什么程度呢?有钱到仅仅凭借物业收租金,每月的营收都有几千万。

有钱人梁先生说,自己在面对一笔钱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都不是如何花掉这笔钱,而是如何把这笔钱,变成更多的钱。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他的财富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

通过三个人的回答,相信你已经看出来,隐形贫困人口和有钱人之间的最显著的鸿沟,其实不是有没有存款,或者花钱干什么。

真正决定他们之间区别的,是他们面对金钱时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隐形贫困人口,面对金钱的第一反应,是我如何花掉它,换来更多美好的体验;

而财富拥有者,面对金钱的态度,却是我如何利用它,去换取更多的金钱和财富。

对二者而言,金钱,同样都是工具,只不过他们利用这个工具所锚定的目标不同,锚定体验的人,金钱就是购买工具;锚定财富的人,金钱就成了升值工具。
鸿沟二:战略视野
钱花在哪里才不会后悔?

电影 | 《了不起的盖茨比》

宇星是1988年人,如今工作七年,从最开始的银行柜台专员,每月拿着六七千的工资,到如今已经升职成为该行的审批经理,工资也成倍地翻到了年薪六十万。

虽然职务和薪资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宇星说自己在生活上其实一直都和毕业时差不多,保持着一贯节俭的状态:“我现在还是和别人合租啊,吃饭也经常是单位食堂,如果真要是和朋友们出去聚会,通常都会是在手机上找一些优惠套餐之类的”。

宇星周围的朋友,认为他这样过度节俭,是一种“病”,很可能是小时候穷怕了。面对这样的质疑,宇星反倒很是坦然地说:“我家不穷,虽说不是豪门,但是我爸妈都是公务员系统的,薪资稳定,待遇不差”。

在宇星看来,奉行节俭主义或者奉行消费主义的本质区别,不是什么心理穷不穷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战略眼光”的问题:

一个人是不是月光族,其实是宏观视野的问题。

比方说有些女生压力一大,或者一和男朋友吵架,就去拼命购物;还有一些人为了所谓当下的幸福,就花光所有的钱,每个月都没有储蓄,虽然能换来一时之乐,但这其实都是很短视的行为。

他们没有考虑以后,没有考虑家庭,没有考虑父母,这都是缺乏战略思维的表现。

自称拥有战略思维的宇星,确实在财务上给出了让人信服的成绩单:目前在所在的一线城市拥有一套140多平方米的江景期房,还在该市的周边城市拥有一套90多平米的全新小区物业,当然,由于每个月定投理财基金,他的账户上还有40余万的存款。

不管他开源节流的生活方式是否被认同,但不能否认的是,从财富拥有程度来说,这个成绩单对于很多工作七八年的人来说,还是难以企及的。


当然,一个人财富的拥有程度,和内心的幸福指数未必是正相关关系。

宇星眼里的幸福和成功,未必等于你对生活的感受和判断。但是我想,宇星至少为那些为了获得及时满足感而月光一族的人,提供了一面镜子:

缓解焦虑的方式,真的只能通过花钱来获得吗?
眼下的满足感和长远的危机感,哪一个更重要呢?
眼下买一个名牌包包,五年后支付一个小公寓的首付款,哪一个更让你快乐?

当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来看,也许,花钱的意义就会发生变化,而你的生活也可能因此展现新的篇章。
鸿沟三:生活结构
足够的金钱,才能担起足够的责任

电影 |《女孩梦三十》

桃子如今是个年过三十五、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不过,在此之前,她也是叱咤风云的职场人士,用她自己的话说,“想当年,我也经常是香港、台湾满地飞的商务人士啊”!

除了身份的变化,桃子感觉自己最大的变化,其实还有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变化。面对“隐形贫困人口”这个热词,桃子无比感叹地说道:“嗯,当年我也是个彻头彻尾不顾银行卡数字,只要生活品质的月光族啊,喜欢什么就想都不想地去刷卡”。

在讲述自己过往的消费英雄史的时候,桃子的眉宇间有一股傲然之气,不过,很快,这股傲然之气就被一种不屑中带着一丝不舍的神情所替代。

桃子说自己自从做了妈之后,她的消费观来了个360度大转弯,什么名牌包包,什么泰式按摩,统统都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我不是没有钱,只是不敢花钱”!

桃子这样的感慨,是来自于他即将上小学的大儿子的择校经历。因为没有进入好的公立学校,桃子夫妇决定送大儿子去私立学校,每年的学费20万。即便如此也不是交钱就能上,还需要择优录取。

“每次想到孩子,我就要算一下,两个孩子上小学,初中、高中、出国读书,还有课外辅导、才艺辅修……就算我们年过百万,就是有两处房产,有什么用呢?所以啊,那些天天大呼小叫要生活品质的人,肯定是没结婚没生孩子的人”。
20万的私立学校,不是每个人的选择,也不是应该被鼓励的模范和标准。但是,我想桃子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我们不是孤立地活在这是世上,我们有朋友、有家人。

之前刷屏朋友圈的爆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用生活本身展现它恶魔的一面:

生活中藏着太多我们无法预知的明枪暗箭,当它们朝你齐发的时候,你拿什么去抵御它的苍凉的恶意?

当你的父母突发疾病住进ICU的时候,你是否有能力毫不忐忑地帮助它们对抗病魔?

20万的学费也好,数十万的治疗费也罢,这时候的金钱,都不是金钱本身,而是一个个体责任和义务的外延。

尽管残酷,但事实的真相就是如此:足够的金钱,才能担起足够的责任。再多口头上的爱,危急时刻都拯救不了那个你爱的人。
另一种花钱思维
敢花钱,其实是一种资本

美剧 | 《欲望都市》

写这篇文章,不是想抨击消费主义,更不是打击大家花钱的积极性,只是希望采访一些没有月光习惯的人士,通过他们的故事,为消费主义者提供另外一种生活的视角和可能性。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先生写了一本书,叫《低欲望社会》,副标题叫“胸无大志的时代”。

在这本书中,他感叹道:

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而30岁前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

年轻人对于买车几乎没有兴趣,奢侈品消费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能打发就行。

日本已经陷入“低欲望社会”。

有数据公司对日本的“低欲望社会”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独身主义”思想的由来实则是有理可循的,之所以日本年轻人不愿结婚、不愿生娃,“穷”或是最大的障碍。

换言之,一个人能够表现出对生活巨大的热情,敢于花钱让自己去体验更好的生活,本质上来说,是这个个体坚信自己在面临社会竞争的时候,有足够的资本可以换来更丰厚的财富回报。

所以说,敢花钱,其实是一种资本。

当然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挣钱周期,也就相应有没钱周期,为了让自己没钱的时候不那么惨兮兮,现在豪气刷名牌包包的时候,不妨问下自己:假如明天就失业了,未来半年的生活还过得下去吗?

【你和有钱人的差异在哪里!】嗯,这个包包该不该买,相信你内心已有了答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