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解读【小学生家长必修课】

「罗胖解读《小学生家长必修课》 沈祖芸(资深教育家,为上百所学校做过战略规划)」

“学校”部分引起的思考:
说到沈祖芸老师这门课里的主角“学校”,通常家长提到学校,有两种心态。
第一种,是把学校看成是一个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自己是消费者。家长是甲方,学校是乙方。如果对学校不满意,大声提出意见和要求,迫使学校改变就行了;
第二种心态正好反过来,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产品,学校是评价这个产品优劣的地方。这一回就反过来,学校是甲方,家长是乙方。一旦老师来告状吐槽,马上就紧张得要死。
这两种心态其实都不对。为啥?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学校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品牌,而是一个系统。既不是家长的甲方,也不是你的乙方。你要想和它成功地打交道,得理解这个系统内部运作的规律。然后才能加入这个系统的改善过程中。
举个例子:你作为一个小学生的家长,发现学校给孩子的班级配备的老师,你不太满意,你对学校提意见,要求换掉,请问有用吗?如果对商城,可能会有用。对学校,没有用。真相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配备出让所有家长都满意的教师阵容。原因有很多。首先,就算是学校不惜工本,给你的孩子配备了全明星教师的阵容,其中也必定有孩子不喜欢的老师。这是一个人和人的世界。好和不好,都是相对的。某种程度的错配是必然的。你在任何一个办公室,都会有你不喜欢的人,更何况那么大的学校?
其次,学校给出的任何一种老师组合,都有利有弊。比如,你说,一个老师组合,是跟着孩子成长,从一年级一直教到六年级好呢?还是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各配一套班子,让孩子中途换一拨老师好呢?这两个方案中,前者的优势是,老师对每个孩子都熟悉,能规划孩子的长期成长目标。但是后者也有好处啊。老师反复教某个阶段的孩子,教学水平比较高啊。你说你选哪个?
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作为一个系统,还要考虑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一般会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的老师配置中做这样的安排:一个学科带头人+一个教学水平稳定的老师+一个正在成长的新老师,让他们在资历和教学经验上形成互补。通常,既不会有三强组合,也不会有三弱组合。这既兼顾了学生的利益,也考虑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你要是校长,你会不会这么安排?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一味地挑剔老师,不仅会让学校为难,也不会有真正的效果。那怎么办?只要不是老师有实质性的问题,家长这个时候的责任,不是挑剔老师,而是帮助孩子喜欢上老师。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有经验,喜欢一个老师,是学好这门课的基本前提。
你看,这种对学校和老师的理解方式,和我们熟悉的商业社会的逻辑不同。如果我们把学校看成是商家,它有责任给你提供品质毫无瑕疵的服务,那这就误解了和学校这个系统的真正的关系。真正的关系是什么?是你的家庭、你的孩子要嵌入到学校这个系统的逻辑里面,才能利用好学校,一起服务于孩子的成长。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难道只能顺从学校吗?不是的。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在班上是中等水平,那其实是比较吃亏的。为啥?因为对于老师来说,效率最高的策略就是“抓两头带中间”,重点关注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和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学生。两头抓住了,中间的学生就能被带动了。所以,中等水平的学生,被老师关注的时间就少了。这可不就吃亏了吗?
怎么办呢?你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中等水平这个概念?是因为有学习成绩这个单一的指标。一个老师要是老说你们孩子中等,那就意味着老师的视野也是被限制了的。实际情况呢?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某个方面的优势潜能,但是如果学校、老师、家长都用学习成绩这一把尺子量到底,这些潜能是不可能被发现出来。
所以,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既不是完全顺从学校,也不是指责老师给自己孩子的关注少,更不是责怪孩子。而是要想办法,把孩子的优势发挥出来,比如,让孩子展现舞蹈、朗诵、摄影这样的专长,并且让老师看到。目的是什么?是帮老师多拿一把尺子量自己的孩子。在这把尺子下,你的孩子就不是什么中等生了,而是优等生,那获得的关注自然也就多起来了。站在老师那个角度看呢?他也会很高兴,他带的班更加丰富多彩了嘛。
通过前面讲的这些例子,你看出来了,怎么才能有效推进一个系统?
既不是指手画脚提要求,也不是跪倒在它面前一味服从。这两个姿势都不对,因为你站在系统的外面。而是那个关键词:“嵌入”。
什么是嵌入?两点:第一,融入它,成为他的一部分;第二,想方设法为它添加新的东西、新的元素,为它做出贡献。那这个系统就发生你期待的改变。

“孩子”的部分引起的思考:
进一步地想,连学校都是一个复杂系统,我们送进学校的孩子不更是吗?要想让孩子变得更好,适当的策略是什么呢?
之所以说孩子也是一个复杂系统,是因为他正处于一个连续而且快速的变化过程中。往往一年后的他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他了。如果我们用简单的人际交往方式和孩子打交道,给他贴标签,下定论,通常很容易忽略这个连续、快速的变化。
比如,很多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做作业非常拖拉,做一会儿,玩一会。那在大人眼里,这要么是厌学,要么是偷懒,要么是不会时间管理。其实真相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没有时间长短概念的,你让他怎么管理时间?
沈祖芸老师说,正确的做法是这样的:一二年级的孩子虽然没有时间长短的概念,但是已经有了顺序的意识。那你就可以让孩子按顺序画下或写下每天放学要完成的任务,引导他把最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先做。这就可以了,先不要着急。到了三四年级,他就可以规划出每个任务的时间长短了。这个时候就再要求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五六年级,可以再进一步,让他以周为单位系统安排出每一天、每一个小时做什么。你看,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是一个渐进成长的系统,就会容易急于求成。
其他方面,比如,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发现兴趣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都是这样。
【罗胖解读【小学生家长必修课】】理解了孩子的这个特点,再反过头来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比如,请问一个问题,学校到底是什么?是孩子的加工厂吗?你把孩子交给他,十几年后学校就还你一个有为青年?不是。
沈祖芸老师给学校下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定义。她说,学校的本质是“真实社会的缩影”。什么意思?你看,孩子进了学校,面对的复杂性和真实社会其实是不相上下的。会遇到很多来自不同家庭的同龄伙伴,会遇到年龄、性别、风格完全不同的老师,会遇到五花八门的课程,还会经历各种失败和成功、合作和竞争、批评和赞美。那你说学校和真实社会没有一点区别么?有一点区别很大,就是孩子在学校中几乎没有风险。
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校长有一个洞见。他说,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一个人可以犯错,但是又不会有严重后果的地方。到了社会上可就不行了,一个错误的代价往往极大。所以,学校的本分是应该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犯错的空间。用更多样化的尺子去量孩子。理论上讲,如果学校手里的尺子足够多,那每一个孩子通过不断地试错,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优长。然后学校再把孩子送出去,才能参与真正的社会竞争。
但是对照现实,你会发现,现在的很多学校恰恰走到了反面:学校反而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不能犯错的地方。做作业每错一道题,老师都会给你白眼;考试每错一道题,都会导致分数下降,排名下降。这种风险的程度,连成人世界都不会有。
反思家长也是一样。家长的很多焦虑,都是因为孩子老犯错。假设,您家的孩子能很好地掌握一切分寸和场合;特别听老师的话,从不闯祸、惹麻烦;做作业从来不拖拉,永远在你问他之前,就把既整洁又不出错的作业拿给你签字。你看,所有困扰你的问题都完美地解决了,你该满意了吧?不会啊,你会觉得问题更大了。对,他还是个孩子吗?这样的孩子,没人知道该怎么帮助他。那他成长的很多潜在可能性,都被封死了。
面对别人的错误,我们要么惩罚,要么宽容,这是成人世界的逻辑。但是面对孩子的时候,这两种态度都不对。
就拿辅导孩子作业来说,不要以为身为家长盯着他,一出现问题马上消灭,就是负责任的好家长了。
那该怎么做呢?沈祖芸老师的建议是这样的,你仔细记录孩子在作业中哪里卡壳了,哪里想放弃,哪里做错了。除非孩子自己发现错误改正了,你千万不要纠错,只需要采集信息,反馈给老师。这样老师第二天就可以针对性辅导他。当然,我知道,有的学校也要求家长要帮助订正作业。但是纠错本身不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做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反馈给老师。
所以,和孩子这个复杂系统打交道,核心的逻辑是,控制安全边界,然后鼓励孩子自由试错。
有一次,我向李希贵校长请教,他说了两个管孩子的秘诀。我后来一琢磨,都符合“控制边界,鼓励试错”的逻辑。这两个秘诀现在也在沈老师课程里了。第一个秘诀是“随时表扬,定期批评”。你看,这是不是和一般家长的做法正好相反?一般的做法是随时批评,一看到什么不对,马上纠错,但是表扬,就惜字如金了。李希贵校长甚至把这个原则量化了。他说,定期批评,小学阶段,一周一次,初中阶段,两周一次。怎么定期批评?坐下来,和孩子进行一次正式谈话。先说说近期的优点,然后郑重其事地指出最近的缺点,和孩子谈好整改目标和方法。至于表扬,那就多多益善,要做到不怕重复,逢人便夸。哪怕听到孩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别老提这些了”。也坚决不要停。孩子心里还是高兴的。当然,重点不是讨孩子高兴。而是只要把住了安全边界,让孩子不犯大错,就可以鼓励孩子做任何方向上的尝试。尝试有了点小成果,就要给出正反馈,帮助他探索属于自己的特长和方向。
第二个秘诀,是针对孩子的时间管理的。
很多家长都发现自己的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这是为啥呢?不是因为什么性格因素,而是因为孩子没有自由时间。
很多家长有这样的念头:孩子作业做完了,总拿手机打游戏,我得给他报个班或者买点课外练习册,把他的时间填满。这样干对孩子来说是最消极的暗示。孩子接收的信息是,原来我作业做得越快,爸妈就会布置更多的作业,那我何苦呢?慢慢做,消磨一点时间多好。一个没有自由的孩子,是无法养成自觉的习惯的。
李希贵校长的建议是,家里应该有一项规定。回家先做作业,或者是完成说好的任务,做完之后,到睡觉前的时间应该留给孩子自己支配,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包括打游戏。很快孩子就发现,有效率地做事,会让自由最大化。他自己会想方设法提高效率。你看,这个秘诀是不是也符合我们前面讲的“控制边界,鼓励试错”的原则?
李希贵校长还特别嘱咐,以上两个方法,别指望一次就奏效,坚持一个学期不动摇,会有神奇的效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