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混乱(还是要从改变思维方式着手)

记得刚进社会处理事情,碰到问题总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从何做起。直到现在慢慢发现,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常识缺失,二是逻辑思维能力缺失。
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接触社会各种事物来不断拓展知识面;而第二个问题,则要有意识地慢慢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你是否有过这样尴尬的经历?与没有“逻辑思维”的人对话,即便其年过半百,人生阅历够长,但交流后发现,还是“鸡同鸭讲”,“对弈”几百回合,终究还是回到逻辑原地。
由此可见,逻辑思维的好坏,与阅历没有直接关系,而与主动学习密不可分。
那么,改进逻辑思维,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呢?
1
明确目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确定沟通目标是表达的前提条件。
确定好沟通目标再行动,在演讲、表达、写作中,都是适用的。
记得前段时间做了一段时间公众号,很多人一起做,但是总碰撰写进度推不上去的问题。
现在看来,我似乎还没有确定一个最大的问题:这篇公众号要达到的沟通目标是什么?
确定目标,牵涉出三个问题:

用什么方法确定沟通目标?
怎样找到自己的观点?
如何开头能够引起听众兴趣?
为此,要先梳理出表达主题:不要幻想一坐下来就开始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首先必须要梳理你想要表达的思想。然后再“设身处地”。把自己当做读者、当做对话者去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是对方,我会想到哪些问题、我会给他什么原因、什么答案?把目标锚定,需要抽象提炼,这是难点,也是考验智慧的地方。
比如,你在和老板谈加薪的时候,你是怎么说?老板,拼死拼活,就得这么一点工资,还要养家糊口,我做不到啊。。。?
这没有把问题锚定,或者说锚定得不准确。
应该站在老板角度看问题:“你看,比我后来的小李,做得没有我多,工作效率并不比我高,而我作为肱骨老臣,我也应该加几百元工资了,这样也有利于激发公司骨干的冲劲。。。”
这种回答,或许更能引起老板的共情。
那么如何找?要通过5W2H(what、why、who、when、where、how、how much),把别人的问题提前想出来,要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身份,预想出侧重点。
然后把答案抛出,这会比让对方主动想,去解决效果要好很多。毕竟,在思维上,人都是“节能型”动物。
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不要太多,但要足够精炼。比如,文章写作过程中,最好保持“一事一议”的原则,目标越少越好,提炼越精越好。
目标确定,就已经确保了逻辑大方向没有问题。
2 搭建框架 下人取力,中人取术,上人取道搭建好一个逻辑框架,会比啰嗦、拖沓的堆砌更有力量。
搭建框架,有四个原则,即论证类比:
1、结论先行——论
2、以上统下——证
3、分类清楚——类
4、逻辑递进——比
来看下一下小琳老师的逻辑框架结构。
逻辑混乱(还是要从改变思维方式着手)
文章图片
by 悦读自习室 这基本上可以涵盖在日常表达中所需要的逻辑结构。大部分论文写作也可适用。
以上该4项原则,我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得够多了,就不再赘述。
在如何算是搭建好了逻辑框架,有一个标准,就是细分到只能用句子来表达,表明已经分到了逻辑框架的最底端了。
框架最低端,演绎和归纳是常见模式:
关于演绎
演绎相对于归纳。演绎有两种并列形式,一种是三段论大前提 — 小前提 — 结论;一种是现象 — 原因 — 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人们更少从大前提跳到结论,因为这不符合思维习惯;而从现象直接跳到结果这个坑,相信很多人都跳过。比如,以前上小学时,整个班级没有考好,老师很不高兴,也不问为何,就全体惩罚抽鞭子。不探求原因,容易走入先入为主的误区。
还应注意的是,逻辑演绎提取信息需要耗费脑力,所以一般用于框架的低端的论述。其作为大框架的应用于上层的频次更少。因为扁平式的分类方式,更不烧脑,也让读者更容易提取信息。
关于归纳
以前有一个偏见,认为归纳更不需要耗脑力,因而也不具有创造力。殊不知,归纳需要将扁平的一堆概念拔高、升维,提炼出更抽象的概念。同时,也要将存在这界限模糊的同级概念厘清,划清界限,剔除不具有同类中心思想的事物。
搭建好了框架,已经能确保逻辑在正确的轨道运行上了。
3 包装框架 逻辑结构已经搭建起来之后,但冷冰冰、硬邦邦,并不能吸引读者,那么包装润色就成为了必须。如果说结构化代表骨架,让事物清晰;那么形象化就如同血肉,让故事丰满,引人入胜。
形象化需要包装,要吸引人。正如小琳老师强调的“场景”一样,场景是一个关键词。包装,就是把逻辑的“架子”放入“场景”的包装中,让人身临其境。
而包装的好坏,取决于三个重要的要素。
一个是文风,对于笔风不同的作者,有着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无所谓好坏。在小琳老师看来,写作风格是因人而异,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把好的风格手法融入自己的风格中,才是最低碳、环保的做法
比如,在我们写作中,皓首穷经回头一看,觉得不行,看到别人的文章这么好,心想“我写的是啥呀”,推到重来。全盘否定浪费了以前的劳动力,破比立更容易。
建立具有自我“标记”和“属性”的文风,并采纳众长,是一条需要探索的道路。
二个是积累。这是一项漫长而又繁琐的工作。积累的效果需要时间来检验。当其成为了习惯之后,才能显示出效果,否则,它只能成为你的负担。(听到小琳老师一说,连忙瞄了一眼丢在角落里面的卡片积累,这种斧头蛇尾的习惯是要改改了)
积累,是为了为以后的表达做准备。当然,积累也有每人各自不同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属于自己的方式。
三是提炼。现代社会,信息已经不稀缺,但从另一方面看,过多的信息反而成为了我们的负担。学会漏斗思维,在海量的信息中提炼归纳的能力,或许能解决你这一问题。
【逻辑混乱(还是要从改变思维方式着手)】最值得一提的,自我提升,应该不限于在理论方面的获取,更在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把自己置身于一场场实战情境,与大家一起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其中,不乏有应用到实践中并且成功的案例。实践案例千千万,岂是理论所能全部涵盖的,把所学嫁接到实践,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