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苦,吃再多也成不了人上人

有些苦,吃再多也成不了人上人
文章图片
文|虑察表 我最近正谋划着买一台洗碗机解放自己的双手,不过首先的是过了父母那一关。因为我们住的比较近,会经常串门,哪天他们过来发现这玩意儿,肯定会叨逼叨一番。
不用想也知道他们会说啥:你们现在的人呐,洗个碗都嫌麻烦,真是吃不了苦。
【有些苦,吃再多也成不了人上人】只是在他们眼里的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吃不了苦吗?我觉得,我们不过不愿意吃苦罢了。
吃不了苦和不愿意吃苦经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两者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至于有什么不同,我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挺好的解释:
假如现在爆发饥荒,饥肠辘辘的我面对眼前的剩饭残羹不愿吃,这才证明我是吃不了苦。但如果食物充足的情况下,我选择不吃,则代表我是不愿意吃这个苦,并不能说明我是吃不了苦的人。
这个解释让我想起上一辈的人有一个习惯,放在家里的水果一般不舍得吃,直到水果开始坏了,迫不得已坏一个才吃一个,结果一篮子水果,一个好的都没尝上。
这样的习惯放在以前物资匮乏的年代无可厚非,可来到今天,那么就有点贻笑大方了。买水果吃本是想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却非要等到坏才舍得吃,还把这种行为比作“忆苦思甜”,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既然这样不如一开始就买坏的,还省下不少。
我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时过境迁,把以前的苦放到现在继续吃,可能一辈子都吃不完,更别想着苦尽甘来了。
吃苦前首先要弄明白的一件事是我们为什么要吃苦,就像那句老话所说的,是为了成为人上人,所以才愿意吃苦。
现在的很多公司都知道请人不容易,所以抱怨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以前的人愿意吃苦,真的是这样吗?
以前的人,乍一看好像真比现在的人任劳任怨,那是因为当时的选择要比现在少得多。那时候,要么留在家里种田,要么去厂里打工,在他们看来,打工比种田更轻松,所以更愿意留在厂里。
现在,同样的薪资,可选择的工种可以说是眼花缭乱,显然理性的人都会选择更轻松的工作。那些工作量大,又出不起更高工资的当然也就苦于招不到人了。
其实,无论哪个年代的人,只要条件允许都不会是自愿吃苦的人,那些总觉得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大概是因为自己的认知水平尚未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所以说现在的人不用吃苦了吗?并不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依然是真理,只是年代不一样,吃的苦也就不一样。
如果说以前的人吃的是生活的苦,那么现在的人要想成为人上人,则需要吃学习上的苦。不止一次听过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更新迭代的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以致现在已经没有经验可谈。唯一可以做的是不断试错,通过快速试错,再快速改正,最后比别人更快找到出路,这个就是今后的生存法则。
而快速试错的核心是高效学习,只有通过高效的学习,才能在发现错误的时候迅速转变思维,换另一种方式继续实践。所以高效和学习,就是这个年代我们需要吃的苦。
有的人说互联网的产物把人养的越来越懒,让人足不出户就能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例如外卖平台,有些老一辈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花多点钱让人送餐也不愿意自己走出去吃,在他们眼里这是吃不了苦的表现,因为在他们那时候走十几公里路去赶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但换个角度看,所谓的互联网产物把人养懒,正正是因为时代所需。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要做到高效,那就得在某些地方“懒”一点,把省下来的功夫放在自己的专攻上,才会有高效的产出。
有趣的地方在于,长辈们老是说我们吃不了他们那个年代来自生活的苦,同时我们也会听见他们经常说,不要让他们看书,一看书就会头晕,如此看来,我们这个年代的苦,他们也未必吃的了。
以过来人的身份去要求别人,看似被别人优秀,但有时候说不定当时的经历是被迫的而已。而结果往往又是当时的苦并不是被这些人解决,只是把它熬走罢了。
苦,是需要吃,关键是主动吃还是被动吃。有的人吃的都是生活的苦,学习的苦却一点没有吃,恰恰就是因为懒,因为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吃,而生活的苦,躺着不动它就会来。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现在的富人并不会在生活上吃无畏的苦,例如王健林每天早上5点起床,但他依然会坐自己的私人飞机去处理工作。
在一些人眼里,坐私人飞机是富人娇生惯养吃不了苦的表现,只是一般说这话的人大多也吃不了早上5点起床的苦。为了什么而吃苦,该吃什么样的苦,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个年代,主动吃苦的最后都成了富人,被动吃苦的只会一直当穷人。所以,下次如果有人再说你吃不了苦,你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跟他说,那是因为我只愿意吃奋斗的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