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回事》读后感

《写作这回事》,作者,斯蒂芬.金,一个小时候家境贫寒,中学时不断“惹事”,结婚后在洗衣厂工作过的专业写作者。为什么称他为专业写作者,除了后来他以写作为生,发表过很多小说外,还缘于他从很小的时候,大概在他妈妈经常搬家中,他因病不能去学校的日子里,他仍然坚持阅读,尝试写作开始,那会儿他已注定与写作要结下不解之缘。

《写作这回事》,顾名思义,将如何写作的。这本书除了让我学习到作者写作的方法,也带给我心灵一种悸动。读完书后,我知道作者在怎样的环境下(他出严重车祸的第六个星期)下写作的,我佩服这种毅力。当你真正热爱一件事时,你身体上的限制便不复存在了。此外,看到作者的文字,他讲述自己的生平,从小到大发生的事,那么朗朗上口,那么地顺畅,平铺直叙,我觉得,我也可以这样来写东西,这给我一种信心,相信自己能写作,这是第一次我有这样的信心。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逻辑性还算可以的家伙,是个直线思维,对那些长篇大论,啰哩啰嗦的描述不感兴趣,也写不出那样“风花雪月”的语句来。但是读完《写作这回事》以后,我发现我错了。我赞同作者所说的,故事最重要,情节,语法,副词,都是为故事服务的。一个故事,真实的讲述,真诚地与读者产生共鸣,这比任何美好的修饰语都有力量,我相信真实的力量。
说了这么多,这本书到底讲什么呢。它开头是作者的回忆录,是他从小到大的一本记事本。作者为什么不直奔主题讲写作,而非要写回忆录呢?我想原因大概是想告诉读者,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哪怕是他那样,没上过多少学的人。只要你有一颗热爱写作的心,有一双会观察生活的眼睛,有一个天马行空的想像,你就具备了成为作家的良好条件。那么,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的作家呢。就是要多读,多练,没有其他捷径。读书方面,作者是拿到什么读什么,一有时间就读书,吃饭,上厕所,开车(听书)等,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读书。当然,作者读的最多的是小说方面的书,因为他是一个小说家嘛,无可厚非。对于书的评价,作者认为,坏书比好书更能让你学到知识,对于这一点,我有同感,但是前提是你得批判性思考这书为什么是坏书,就是说你得有能力判断书的好坏。
关于写作,作者从他爷爷的工具箱讲起,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工具箱,每一层都放有不同的工具,以便自己写作时能随时运用。这里建议大家都建立自己的工具箱。有了工具箱之后,就是要开始写作了。
首先要坚持写作,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坐在书桌前,开始写作,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每天写1000字还是2000字的,写两个小时还是三个小时的,这个随你自己而定。一旦开始写作,就不要停下来,不要放慢速度,一般三个月完成一项写作任务。
写作的环境要安静,不要有电话,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不要有影响写作的其他东西存在。最好在一个屋子里,拉上窗帘,开始写作。
至于写作的内容,“写你了解的事”,想写上面就写什么,不要有拘束,任思想放飞。题材方面,从你喜欢读的题材开始写起。注意,写作的目的要清晰,你不是为了愉悦某人而写,不是为了赚钱而写,只是因为你喜爱而写。
【《写作这回事》读后感】写作的结构,我姑且这样说,作者认为分三部分:叙事,将故事从A点推至B点,最终推至Z点,故事结束;描写,把读者带进现场;对话,通过具体言语赋予人物生命。这里,我想到了《故事经济学》中讲的,好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从一种平衡状态,到受到外界的激励,改变核心价值观,再回到另一个平衡状态。与作者所说的叙事技巧异曲同工。
关于描写,就是将你脑海中呈现出来的场景诉诸文字,令其跃然纸上。描绘不足会让读者感到迷惑,仿佛近视眼,看不清事物。过度描写则会将读者淹没在细节和意象中。要找到合适的度,分清楚主次,毕竟最重要的是讲故事呀。
至于对话,就是要传达出真实感,让读者产生共鸣,要实话实说。写好对话的关键在于坦诚。要留心你周围真实人物的行为举止,然后如实写出来。
从写完,到修改,作者建议写完后放一段时间,比如6个星期,然后再开始修改,一般改两稿即可,再加一遍润色。第一稿修改要自己完成,第二稿请信任的人帮忙完成。修改时,请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这故事连贯吗?如果是,那么我要怎样才能将这种连贯变得歌曲般顺畅?故事中有反复出现的内容吗?能不能把这些内容交织在一起,作为主题?换句话说,你该问,你写了什么?怎样才能让那些深层的意义更清晰?要注意书的整体节奏要适宜。第二稿=第一稿*90.
最后,投稿时要“面貌良好”,在作品前附一封短信,告诉编辑你的成绩,本故事的大意,感谢他阅读你的作品。
以上就是我个人关于《写作这回事》的一些体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