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二中学劝退文引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人类的利弊并不相通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人类的对错并不相通
本文目录:(共3880字)
一、华二劝退文,根本劝不退
二、关于公平
三、是好学校成就了好学生,还是好学生成就了好学校?
四、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1、公平和效率要兼顾
2、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教学成果
5月1日,上海优质民办初中华二初中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只存活了2小时不到的文章(原文如下长图),引发了广泛的争论甚至是“众怒”,以及后来教育局的通报批评和追责,然后华二发布道歉信。
文章图片
关于此事的文章和评论,舆论相当割裂。要达成共识,太难了。总体感觉,批评占多数,原因是:一是这篇文章虽然讲了很多大实话,但立场只站在了学校和优质生源这边,和普通学生及其家长(人群中的大多数)的利益不符,不够“普世价值”;二是措辞太直白,读起来让人不太舒服,也不够“政治正确”。
此外,“屁股决定脑袋”,大家的立场、利益不一致,当然观点就不会一致。学校考虑自己的发展(生源质量直接影响毕业成绩);优等生当然希望择优录取;后进生当然要去搏一搏运气;而主政者要追求公平、和谐、稳定,要减缓焦虑。
以下,我希望能尽量客观地表达一些我的思考:
一、华二劝退文,根本劝不退
此文行文诚实,态度明确,但可能达不到劝退的效果。它似乎在说:“我们华二,费用中等偏上,软硬条件都好,学生个个都牛,家长优秀靠谱。和这些标准相去甚远的学生就不要考虑了,我们不合适……”看似劝退,但更像个广告软文。
学校教育像个大染缸,它是个过程,不是终点或结局。既然学校好,同学棒,如果经济允许,当然愿意把孩子摇进这个环境和氛围里。不是说要和优秀的人待在一起吗?不是说你周围朋友的平均水平就是你的水平吗?并且,孩子还小,后劲还足,塑性还大,未来可期,不是吗?其实,很多孩子,还真是开窍比较晚的。
“自我感觉良好”这种认真偏差广泛存在,比如,大部分人认为自己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有偏高的期待,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这其实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可参考阅读我之前在公众号“东霖学堂”写的一篇文章《教育中的幸存者偏差》)。
如果是我,可以凭运气进一个凭实力进不了的好学校时,我大概率要去碰碰运气的。并且,我会觉得我肯定跟得上,努力嘛,勤能补拙嘛。回想我们大学暑假里背回去的那些书又被原封不动地背回学校,我们对自己的自控力和行动力也往往高估。
想象一下,有个神仙对你说:“有很多例子表明,一个普通人如果突然得到一笔巨额财富(比如彩票中大奖),他往往不能很好地驾驭这笔财富,然后很可能把自己的人生弄得乱七八糟,财富也很快挥霍殆尽。但我现在有10亿人民币可以送给你,你要不要?我建议你不要,你可能驾驭不了哦。”你肯定点头如捣蒜:“要!要!要!”
学校希望,来摇号的都是牛娃,这个想法太天真了。哪个家长在决定去不去摇号的时候,会考虑到自己成绩差可能拖了学校的后腿?
人类的利弊并不相通。
二、关于公平
世界上不会存在绝对的、不受限制的、让所有人都觉得公平的公平。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还有对于教育者(学校、老师)和受教育者(学生、家长)的公平,还有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公平……
我听到一种惋惜的声音:“班里认真努力成绩好的同学被摇进了差学校,平时划水成绩差的同学进了好学校,太不公平了!”我会为这个优秀的孩子惋惜,我相信你们也会,毕竟,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某根青葱的后浪头上,就是一座山。那你会为这个成绩差的孩子庆幸吗?可能不会。那你会希望这个成绩差的孩子成绩一直差下去,考不上普通高中,一直碌碌无为吗?
善良的你希望所有小孩都能接受最好的教育,都学习棒棒。但现实是,在上海,有一半的人上不了普通高中(参考阅读《教育中的幸存者偏差》)。某些人在庆幸的时候,一定有某些人在惋惜。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还有一种声音:“凭实力,择优录取,这样公平!”实力的背后是什么?是家庭环境,是父母的经济实力和受教育程度,是前面阶段(幼儿园、小学)学校教育的长期结果。这些因素的公平应该怎么考虑?是不是会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好的良性循环越来越好,差的恶性循环越来越差?公平的衡量非常复杂。
三、是好学校成就了好学生,还是好学生成就了好学校?
作为在一线上课的老师,我深有体会,好学生对老师的水平要求更高,但真的很好教,在他们身上花20%的力气可以出80%的成果(教学成绩,口碑等)。好学生学习能力强,习惯好,家长往往也靠谱,老师做好教学规划,点拨启发,学生佩服老师,老师欣赏学生,教学相长,互相成就。
问题来了,单就这一个孩子的学习成就而言,老师起了多大作用?换个老师,他是不是还是可以学好?而对于底子薄,习惯不好,家长不配合的学生,再好的老师,可能也带不动。
虽然“只会教好学生的学校不算好学校”这句口号倒是很响亮也很政治正确,但是它好像很少被事实所验证。好学校大规模地教过不好的学生吗?顶尖大学入学新生不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吗?各地的超级中学、名校,不都是有当地最好的生源吗?很多好学校还会去主动招收一些尖子生,提供奖学金。
好学校能把好学生聚在一起,容易出成绩出名气,然后吸引更多好学生和好老师,形成正向循环。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影响和作用有多大?这似乎很难衡量,我们看一个简单粗暴的例子:学校A的生源质量打90分,毕业生打95分,显然A是一个好学校的样子,生源质量好,毕业生优秀;学校B的生源60分,毕业生能到80分,显然B是一个普通学校的样子,生源较差,毕业生一般。但是,你觉得哪个学校教得更好呢?当然,问题又来了:从90到95分,和从60到80分,哪个难度更大呢?
好学校的环境氛围,学生水平,家长实力,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各种资源,都是领先的,但这些优势不是天生的,很多是“好生源-好成绩-好名气-好生源”这个正向循环自我强化出来的。好学校和好学生,是相互成就的。
如果严格摇号,生源趋于同质化后,这些传统强校是否还能保持这么大的领先优势?我觉得大概率不会了,这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慢慢显露。这个时候,“只会教好学生的学校不算好学校”就不再是一句空空的口号了。当我们在为好学校惋惜的时候,是在惋惜这个学校不会那么好了,还是这个学校的生源不会那么好了?或许两者都有吧。
四、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教学资源可以人为趋于平均,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永恒存在的,正太分布这种自然规律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大学不会摇号,工作不会摇号,人生的幸福和成就不是摇出来的。 对于个体,我还是劝大家积极上进、重视教育,躺平是不可能躺赢的。对于我们的教育系统,我也有一些小建议。
1、公平和效率要兼顾
摇号让学校之间的生源差异变小,却让一个学校内部的生源差异变大。摇号的初衷绝不是让大家在一起和稀泥,而应该是减少社会焦虑,促进教育公平,让学校好好教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所以,校内的分层教学、走班制、特色班等,就应该被鼓励和好好设计,既要有教无类,也要因材施教。我们既要让优秀的孩子吃得饱,也要让后进的孩子得到足够的关照和帮助,而不是揠苗助长,然后劝退。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曾在公众号“东霖学堂”的《超前和减负,各有各的困局》这篇文章中也有过相关探讨。
分层教学无关歧视和不公平,这是科学与教育规律,也是真正的为学生着想。
文章图片
区别对待他们,才是平等的爱。
分层教学会不会导致学校重点培养优秀学生,而忽视后进生呢?这个问题,取决与我们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教学成果。
2、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教学成果
目前,社会和舆论对一个学校的评价往往只看它的毕业生水平,准确地说是看毕业生中的优秀群体,看名校录取人数,看状元在哪里。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头部毕业生占的权重很大,而绝大多数的中等和后进毕业生,似乎被忽略了。这带来的后果是,学校招生就想着掐尖,然后对尖子生重点培优,中下游学生相对会受到忽视。
所以,对一个学校的评价,不应该只看它的头部毕业生,而应该看它的全体毕业生从入学到毕业这个过程中的整体提升,并且是可量化的。接下来,我试着阐述一下这个初步构想:
小学毕业可以有一个学业水平测试,甚至每个学年都可以有,或是初中入学的时候来个统一的摸底测试,类似于各区的监控考(用于监控学校教学质量,全区统一命题,统一测试),这个成绩可以不排名不公开(响应减负),更不会作为升学的依据(不都摇号了嘛),而是作为学生小升初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试,记录在教育系统的数据库里。
于是,每一位学生的入学学业水平数据都有了,他们毕业的时候,每个学生的中考成绩也有了。好了,现在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评价指标和算法,以全体学生的入学学业水平和毕业学业水平为依据,量化这所学校对这一届学生的教学成果。这一指标衡量的是学业水平的相对变化,而不是毕业生的绝对水平。就像,GDP里最受关注的数据增速,而不是绝对量。以此指标给学校排名的时候,就像用GDP增速给各省市排名一样,排第一的可能是西藏贵州,不是北上广。
小升初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试,既可以作为初中的入学水平,也可以作为小学的毕业水平。这个测试不是为了筛选学生,也不是给学生加压,而是用来监测和量化学校的教学成果。如何把两次(或多次,比如每一学年都可以采集一次)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转化为教学成果评价指标,这里的逻辑和算法是怎样的,是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要兼顾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此外,要让这个评价指标成为社会对学校的主流评判依据,需要较长的时间,不过,全民摇号,生源均衡后,这一过程应该会加快。
【华二中学劝退文引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以上,只是一个非常粗糙的构想,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深思熟虑。欢迎留言区交流讨论。
推荐阅读
- EffectiveObjective-C2.0|EffectiveObjective-C2.0 笔记 - 第二部分
- 遇到一哭二闹三打滚的孩子,怎么办┃山伯教育
- 赢在人生六项精进二阶Day3复盘
- 2019年12月24日
- 陇上秋二|陇上秋二 罗敷媚
- 一百二十三夜,请嫁给我
- 华为旁!大社区、地铁新盘,佳兆业城市广场五期!
- 迷失的世界(二十七)
- 取名——兰
- 每日一话(49)——一位清华教授在朋友圈给大学生的9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