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是最好的阅读――不管多苦逼,都要开始写

输出是最好的阅读――不管多苦逼,都要开始写
文章图片
用颜料上色的松塔

也想像别人一样有学富五车通晓天文地理的本领,奈何越发察觉腹中笔墨甚浅,有时甚至词不达意只能自己意会罢了。
2016年的年末,整理了一下一年来的书单,15本实在算不上什么,加上读过只是读过,并没有过多的文字输出或者语言交流,一年过后,只能对其中的某些细节清晰,甚至连某些文章的主旨也不能完全把握。 大学已过四分之三,细想好像没有从一而终的坚持过什么。在我身上,读书这件事虽不系统,可以说是断断续续,但确是内心最不能亵渎的一方圣土,所以读书于我而言,才能有断更有续。 我把自己说成是书贩子,尤其喜欢不惜重金购买看中的书籍,当然考虑到自己生活费目前尚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从淘宝和校门口小书摊淘来的。有的书不仅是盗版,还实在是破到泛黄,厚了厚脸皮,“大哥便宜点吧,你看都破成这样了…”“想要就拿走,不能再便宜了”。呵呵你好像很懂我的样子呢,谁让我看中的是书的内容呢…价格外貌啥的我都不在乎!买!也许是读的太少,并不能对盗版和正版的差别有明显的感觉,所以我一直这样乐在其中。
目前涉猎过的书的题材并不是很多,在这里也可以稍微列举一下。首推的必然是东野的推理小说。
去年夏天因为老姐买书的时候多放了一次购物车,《解忧杂货店》意外的买了两本,顺便把其中的一本扔给了我,然后我就这样草率的没有一丝准备的就跟东野单方面的结识并开始了漫长的单恋岁月:你不认识我但我一直都在默默关注、欣赏、暗恋着你… 正常人怎能有如此缜密的思维…不见伏笔又处处都是伏笔…章节之间看似毫无关联,在某个地方又能生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没错,杂货店无意间成了我一切阅读因子的生长源,是我阅读的启蒙。虽然现在仍旧懵懂,但至少我有意去发现这神秘面纱背后的东西,懵懂却十分有趣。 不用多说,读过杂货店之后自然意味着粉丝圈儿里又多了一位伪东野迷,没错就是在下我。 有人说看的多了会发现东野的写作套路都是大同小异的,并不值得这样追捧。而我却不赞同这种观点,如果真心读过他的每一部作品,你会发现每部都有意想不到的值得让人为之一震拍手称快的点。东野把儿时所经历的所有快乐写成了《我的晃荡的青春》,而把社会的黑暗面、人性的扭曲以及爱情的神圣集结成了推理小说中经典之经典的《白夜行》。《幻夜》虽与《白夜行》号称姊妹篇,但除了某些推理情节设置类似,细究一二还是有很大不同,结局也算得上震撼。不管是《白夜行》中雪穗头也不回的背影,还是《X》中石神撕心裂肺的嘶吼,无不肝肠寸断酣畅淋漓。他们所表达出来的爱情伟大到令人发指,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另有《放学后》、《秘密》等一系列经典名作,尚待我一探究竟,细细推敲。
谈到涉及题材本不想展开多写,但因东野带给自己的阅读欲望和快感实在强烈,接下来自己也将有心对所读之书二刷三刷,继而形成更深刻更真实的阅读体验。
个人性格相对外向,但内心情绪受外界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也许二者并不冲突。看到情感大起大落的影视剧镜头自己也Hold不住摸几把感同身受的泪,对类似题材的书收入囊中自然也是不在话下。《活着》等余华系列,《偷影子的人》、《追风筝的人》、《安妮日记》等等。 干货类的书籍看得比较少,这也即将成为我的下一个扫掠点。《戒了吧,拖延症》一直放在书架上很少打开,恩,让我拖延出来了一层灰。 个人非常推崇名著类阅读。跟风确是时下大众的通病,但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依旧能让众多书虫网友刻骨铭心且良心推荐的,必有其可看的理由。《围城》、《百年孤独》、《傲慢与偏见》、《水浒传》、《红楼梦》…个人十分热忱。 去年暑假到某单位参加大学生机关见习,收获自然不少,但本文的重点在书,其他人事暂且一笔带过。博士生姐姐(北大还是清华记不清了…)说,谈对象必问一句话,“你有没有读过《三体》”,想想就知道了,没读过的直接都被pass了…也许当时是当成玩笑话说了,但是耿直的我却听得那么认真…《三体》是个什么鬼,试读了一下的确感觉常人难以消化。这块2016年没啃完的硬骨头2017当然要接着啃…
读书很重要,但我从没把它看的多么遥不可及,它也不只是少数书迷才有的标签。现在的人有些功利化,做什么事太想立刻就能见到效果,让他们拿起一本书坐下来静静的读写实在是困难。因为自己也经历过这个阶段,而现在并没有完全走出来,所以我能这样体会。身边的人包括自己通常都是属于手机不离身,出门不带手机缺少安全感的那种。碎片化阅读有其好处,但总归不系统,也不能让大多数人抓住重点,往往像过眼云烟,眼睁睁地看它们从我们身边溜走而已,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仍不以为意,以为这也算真正的阅读。
所以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很简单,就是让你我能在这个快餐且功利的时代慢下来,利用品下午茶的功夫捧起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既可以带着某种目的去探索,也可以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单纯享受阅读带给自己的快感。确是心头一大快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