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2B生意做得好好的,科大讯飞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个人用户?


合成|2B生意做得好好的,科大讯飞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个人用户?
文章插图

文 | 华商韬略 王寒
【 合成|2B生意做得好好的,科大讯飞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个人用户?】上个周六,李森照惯例前往北灵山徒步。不同的是,这次他戴上了刚买的讯飞腕式录音笔R1。
手环形态的R1具备智能手表的基础功能,支持心率、睡眠监测、消息提醒等功能,同时,还能在不同模式下记录运动数据。
而使R1与市面上其他产品相区别的是,它把录音笔装进了手环。
用李森的话说,作为一个随时需要记录灵感的生活家,一支能够方便携带、简单开启、实时转写的录音笔简直就是必须需。
李森不是个例。
今年五月,R1刚刚上线就被消费者抢购一空,且长期处于缺货状态。

合成|2B生意做得好好的,科大讯飞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个人用户?
文章插图

这次成功验证了科大讯飞“从便携式设备切入、开拓不同细分录音场景”的正确性。而这家全世界最聪明的企业,正在借此打开新的局面。
时间回到1999年。
大家都知道这一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年也是全球语音产业的元年, IBM发明的语音系统让电脑听懂了人类的语言,第一次实现了人机交流。
为了赶上这场语音潮流,英特尔、摩托罗拉、东芝等巨头也纷纷建立语音研究中心。广阔的中文语音市场,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这引起了国家的警觉: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语音合成技术,不仅会丢失市场,还会被卡脖子。
语音合成技术立刻被列入了“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科技”的863计划。而刘庆峰带头开发的语音合成系统,在国家 863 项目比赛中拿到了第一。
1999年底,手握利器的刘庆峰拉上18位师兄弟,一人凑了一点钱,加上中科大的投资,成立了“安徽硅谷天音科技信息有限公司”。他们立志做出最好的中文语音软件,并喊出了“三年做到100亿”的口号。

然而,现实却与愿望背道而驰。除语音合成以外,语音处理技术还包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声纹识别等,涉及声学、语言学、计算机工程设计等多个领域,单凭团队之力难以覆盖完全,研发耗资很快,一年之内就把300万资金烧得只剩十几万元。
这种局面下,公司只好向安徽省信托投资公司等三家机构交出51%的股权,换取了3000万融资,才解了燃眉之急。此后,公司正式更名为科大讯飞。
拿着这笔钱,刘庆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资源整合。他逐一拜访了中科院声学所、社科院语言所、清华大学等相关研究机构,希望成立联合实验室,并提出由科大讯飞负责产业整合,将语音技术实体落地,以股权的形式共享利益。
各方同意了这个方案,就这样,科大讯飞很早就掌握了语音处理技术的核心资源。然而,即便如此,科大讯飞早期商业化的道路也并不平坦。
首先,创始团队都是实验室出身,不太注重成本管理和渠道运营,动辄千元的产品,很少有人愿意掏钱购买。
第二,虽然科大讯飞的语音合成技术在实验室表现不错,但却无法规避噪音的干扰,对口误、方言等因素无法辨识,这与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是脱节的。

合成|2B生意做得好好的,科大讯飞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个人用户?
文章插图

语音合成技术无法实现产品化落地,刘庆峰只好暂时放弃个人用户,转向B端。而它的第一个客户,就是华为。
事实上,为了打进华为的供应链,科大讯飞也颇费了一番功夫。
从单纯的技术到应用,需要经历复杂的系统兼容、运行测试。一开始,科大讯飞的语音引擎,在华为的系统里只能运行几分钟。刘庆峰于是带着团队在公司吃睡,努力提升自己的工程化能力,熬了两个月才破解了这个难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