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分化的芯片制程,十字路口的中国芯事( 二 )


文章图片

地表最强代工厂,真让人羡慕啊
既然8英寸的晶圆不足了这么多年,代工厂为什么不扩大产能呢?
因为8英寸晶圆的价格较12英寸低得多,在代工厂眼里,扩大8英寸产能的成本效率更低 。
从台积电2021Q3的业绩来看,7nm及以下的先进制程带来的收入在半数以上,由汽车芯片带来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仅为4%(这还是今年增长了1个点后的结果)
虽然台积电表示会增加投资以支持其汽车客户,但这是一个长期行为,主要是迎合汽车行业向高性能计算发展的未来趋势,而不是为了解决眼下的供应瓶颈(一个年初开始建设的晶圆产线要想正式投产,最快也是2023年的事情了)
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先进制程淘汰赛中,九成以上的晶圆厂都被淘汰了 。既然断供的并非是先进制程,为什么包括中芯国际在内的一众8英寸晶圆厂没能从中受益呢?
一个很少被提到的行业常识是,制程并不是衡量芯片价值的唯一标准 。比起消费级芯片在制程工艺上展开的近乎疯狂的竞赛,行车时遭遇的振动和冲击,以及极端条件考验和各种液体或粉尘的侵蚀,车载芯片的技术要求显得更为复杂:
它要承受的温度范围一般在-40°C-150°C之间(消费级芯片只需满足0°C-70°C的工作环境即可),使用寿命往往在15年以上甚至30年(消费级芯片的生命周期在1-3年之间,一般不会超过5年),车载芯片的不良率不能高于百万分之一,甚至是无限趋近于零(消费级芯片可接受的不良率是万分之二)……
为了保证车载芯片的安全可靠,进入汽车电子主流供应链体系需要满足多项基本要求:
投稿|分化的芯片制程,十字路口的中国芯事
文章图片

所以对于后进者来说,想要撼动原有市场是极为困难的 。即便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领头羊 Mobileye,也花了整整8年才拿到第一张车企订单,上市则是在成立15年之后 。
02 为什么说芯片供应危机是中国的机会?2009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
直到十年后,六家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车企的利润总和,也抵不上一个丰田 。
通过产品进出口过程中的“剪刀差”,大量工业制成品的剩余价值从中国流向世界各地 。
按照英飞凌2020Q4公布的数据,从燃油车到纯电动汽车,单车半导体的价值量从457美元提升至834美元 。现状却是在中国每年2800万辆的汽车市场,国产汽车半导体的产值仅占全球车载芯片收入的4.5%,其中部分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数量在80%-90% 。
而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全球芯片制造产能转移,中国承接了至少1/5个部分 。
2004年,我国就提出了加强培育零部件产业,时至今日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依旧严重滞后于整车 。
在国内,Tier 1所需的车载芯片可以通过自主开发和跨境收购的方式有所突破,但Tier 2所需的半导体部件,国产能力几乎为零 。
汽车半导体按种类可分为功能芯片MCU、功率半导体、传感器和其他 。从价值占比来看,传统燃油车的MCU价值最高,当传统汽车逐渐过渡到新能源汽车,价值量增长最大的是功率半导体 。
电动车中,逆变器和电机取代了发动机的角色,其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机的功率输出表现和整车的续航能力 。目前,大部分电车还是用IGBT来做高功率逆变器及车载充电系统 。
反映在过去一年的乘用车销售市场,是燃油车销量的节节败退,以及新能源汽车的高歌猛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