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具体理解为两义:其一,人为重,鬼次之,学问需循序渐进,不可躐等而求;其二,人事尚未处理好,不必考虑鬼事。
未知生,焉知死()
文章图片
"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尚未知生,何能知死,欲知死后的状况,应当先知生前的状况。
孔子应也不例外。只是孔子作为入世者,着眼于现世即“生”的完善,而生与死又是连一起的,谈生则必绕不过谈死。所以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很简单的一语带过后,不再深入谈。又有“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有摆手而不耐烦的意思。
生与死是相对立的,且是天地间最大、最强、最绝对的对立,则此种对立会蕴含、暗藏巨大的能量,简单一句就可能引发能量的爆发。
智者说话都很经济而且取巧,能一句说清的绝不说两句,能反问证的,绝不正论证。?
以上三点看,孔子有避谈生死的嫌疑,他的寥寥数言,却可能暗藏着他对生死的终极看法,需要梳理药捻儿,引爆能量包。
未知生,焉知死()
文章图片
只说“未知生,焉知死”一句就够了。
他的“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是对“未知生”的反向敦促,意即还没参透生,怎么能随便去参死?最好离鬼神远远的,也不要说怪力乱神的东东。要想说鬼神,当前最要紧的还是“知生”,“知生”后,才能“知死”,孔子终究还是把它落到入世上来。
只要把生存悟透了,那死也就于人变得亲切起来,也就不会害怕死亡了。人为什么怕死呢?就因为他还没正真地进入生活,没真正地去感受生命,还没进入生命如花开放的甬道,没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入生命的路途。没有真实而投入的生命与生活的感受,并且快乐地持续,也就不会带来真实的死亡,因而死亡会是虚幻的,不可接受的,令人恐惧的。
正如泰戈尔在献给神的唱诗中,虔诚祈求:主啊,请赋予我真实的生命,那么,死亡对我来说也是真实的了……,让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因此,也可以说,判断一个人活得值不值,有没有白活一世,就看他害怕不害怕自然而来的死亡。 我们可以查询一下身边的例子,和查找一下别人于临近死亡的心态,可以得出,怕死的不是生活的失败者,就是基于生命本身的失败者。另外,生活的失败,并不代表生命的失败,那些看空俗世者,如隐士,僧,道,不能被认为是生活的成功者,但却未必是生命的失败者。
如上图泰戈尔与爱因斯坦,都是生活与生命的成功者,他们对死亡的态度如何呢?自不必赘言。
未知生,焉知死()
文章图片
生与死相对立,又统一。因此“未知生,焉知死”,则又可以反过来产生“未知死,焉知生?”,意即人通过对死亡的认知,才使生具有了意义。正如寒冬的冷气,才使生之蒸汽大爆腾;死亡如母亲,给予生以乳汁;死神的催租,使人们不致荒芜生命的土地……
【未知生,焉知死()】但孔子不去明讲这个,有心之人自会参悟,因为生与死本就相辅相成,生有迹,死可循,反之亦如是这般。孔子只为现世考虑,引导人入世完善,则死之终来,已成自然之事。
所以,孔子讲生死,讲而不讲,不讲而讲。说他避谈生死,那只是表面现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