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意思是朋友来自远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每一个读过书的人,都没有读过《论语》 。虽然是古书,但不会被时间冲淡 。
《论语》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
但《论语》毕竟是古书,我们今天读起来确实有些吃力 。如果理解有偏差,就会变成另一种意思,对读者影响很大 。
怎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书中表达的初衷?这就在于我们平时阅读的知识和思维的积累 。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
读了几遍论语,突然发现以前的一些句子翻译是错误的,包括我们在正版书上看到的翻译 。这样经典的翻译是错误的,这是我们的损失 。
今天我要拿出大家都很熟悉的论语中的一句话,但也是我们翻译中的一个严重错误 。这可能是你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翻译,也是最符合《论语》原意的一个 。
这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所有正版翻译基本都是翻译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的还把“乐”翻译成joy,简而言之,告诉我们有朋友来真好 。
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样的翻译是错误的 。孔子会说这么一句多余又无意义的话吗?
为什么是多余的?家里有朋友谁不开心?除非那个人不是朋友,如果论语不这样教育我们,难道我们连朋友都讨厌吗?不会有这种事吧?
凡是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不管是远是近,只要他能来看望我们,我们内心的喜悦自然就会流露出来,不需要我们从仁来提醒自己 。
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会说这样一句多余却毫无意义的话吗?不,是我们自己的翻译和理解错了 。
其实孔子这里的朋友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朋友,而是陌生人 。为什么他是个陌生人?因为他来自很远的地方,古代的交通没有我们现在发达,几乎大部分人都不会和外界有太多的接触,更别说结交一个远方的朋友了 。
看到有人在这里,你会想,如果不是朋友,谁会去别人家做客呢?这就更不合逻辑了 。
其实我们古人有一种生活方式和我们现在不太一样,就是留宿,这是我们现在看不到的 。
过夜对古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 。个人因为某种原因需要出城,往往会去当地找一家人过夜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就是这样到达西方获得真经的 。
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发生这种事 。不时有陌生人说,路过这里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我今晚能住在你家吗?只要有客人来家里,他父母都会好好待他 。虽然不知道他是谁,但也会拿出家里最好的菜和酒来招待客人 。那时候人们的淳朴善良是现在很难想象的 。
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远道而来的客人(陌生人)不应该像朋友一样感到快乐吗?
孔子这句话为什么用“了”而不用“曰”?因为他不是朋友,虽然把客人当朋友,但毕竟不是朋友,用“悦”来形容他肯定是不对的 。有些译者只是为了他们的假期而过度理解“悦” 。
其实孔子教育的意义在于,我们都应该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这样我们大家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
一个慈善的人,不仅仅是对自己所爱的人善良,而是对身边的每一个人或者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温暖而慈爱的,这是孔子所希望看到的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如果你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朋友”理解为朋友太狭隘了,不是孔子说的朋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