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覆盖的数据如何恢复 如何找回被替换的文件

经常听人说数据覆盖 。那么,什么是数据覆盖呢?专业的解释是,同一分区的原始数据被删除或丢失后,写入新的数据 。虽然之前的数据已经删除了,但是底层代码还在(我们电脑里的数据都是通过01代码写到硬盘底层的) 。之后,新写入数据对应的底层代码也被写入硬盘底层 。如果新的底层代码在数据丢失的位置覆盖了底层代码,则对应于被覆盖的底层代码的数据不能被恢复 。只要丢失数据的底层代码没有被覆盖,丢失的数据仍然可以被恢复 。
由于几乎所有的逻辑数据恢复都可能遇到数据覆盖,本文以逻辑故障数据覆盖为例分析数据恢复 。
数据覆盖示例1:错误删除后的数据覆盖 。
用户误删数据后,将数据写入误删分区,即误删后数据被覆盖 。这种情况下数据还能恢复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如果误删除的数据大于新写入的数据,且数据覆盖范围较小,则可以恢复部分数据 。相反,恢复的希望很小 。
数据覆盖的例子2:系统的伪克隆、一键还原、重做 。
错误克隆,一键还原,重做系统都是先格式化硬盘,再写入系统文件,本身就有数据覆盖,导致数据丢失 。如果c盘格式化后再写入系统文件,就需要比较原始系统数据和当前系统数据的大小 。原系统数据比现系统大,数据覆盖面小,可能会恢复c盘数据 。反之,希望不大 。如果您格式化其他分区,然后写入系统数据,那么请将写入的系统数据的大小与原始分区数据进行比较 。如果整个硬盘都格式化了,整个硬盘只有一个分区,其他数据都是在系统文件写完之后再写,那么就要看之后写了多少数据了 。
数据覆盖的例子3:错误分区后的数据覆盖 。
错误分区和重新分区后,所有分区都将被格式化 。如果分区数量或分区大小发生变化,数据将被写入分区 。这种情况下每个分区的数据能恢复吗?我们应该通过计算来判断 。首先,我们应该计算每个原始分区中数据的起始位置,然后我们应该计算当前分区中写入的数据的起始位置 。恢复的数据量取决于原始分区中数据的初始位置和写入当前分区的数据的初始位置之间是否有任何交集 。如果没有交集,数据是安全的,也有可能恢复 。
从上述逻辑故障数据覆盖的例子来分析数据恢复 。简而言之,它取决于新写入的数据与原始数据的比率 。原则上,如果新写入的数据大于丢失的数据,则数据覆盖范围会更大,导致恢复丢失数据的可能性更小 。如果新写入的数据小于丢失的数据,则数据覆盖范围较小,恢复丢失数据的可能性较大 。
温馨提醒:
1.养成平时备份数据的习惯,避免数据丢失和不可恢复 。
2.避免数据覆盖 。数据被覆盖后,将无法恢复 。覆盖是彻底的删除 。
【被覆盖的数据如何恢复 如何找回被替换的文件】3.用户不要盲目尝试在线数据恢复软件来恢复数据 。建议用户找专业的数据恢复机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