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的含义和意义 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

“卧薪尝胆”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意义完整的成语 , 用来具体描述勤奋和上进心 , 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历史故事密不可分 。春秋末期 , 吴越争霸 , 越国被吴国打败 。越王勾践决心要报仇 。为了不让自己因挫折而气馁 , 或因对幸福的渴望而忘记耻辱 , 激发斗志 , 他晚上以柴火为被褥 , 将苦胆挂在住处 , 时常品尝苦胆的苦涩 。通过不懈的努力 , 越国变得更加强大 , 并最终消灭了吴国 。有些成语词典引用历史故事进行解释 , 然后引用注释 。比如写到成语来源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越王勾践回国时 , 苦口婆心 , 把胆子放在座位上 。坐下来就提了胆 , 饮食尝胆 。”苏轼《孙权答曹操书》说 , “舍身以米 , 薪尝胆” 。
【卧薪尝胆的含义和意义 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然而 , 如果你用心去想 , 你会发现《史记》只提到了勾践的勇敢 , 而没有提到他的薪水 。北宋苏轼伪仿孙权回复曹操的书信体散文 , 最早使用了“尝胆”一词 , 但这是对三国时期孙权行为的伪作 , 与勾践无关 。于是人们产生了怀疑 。另外 , 通过查阅古籍 , 南宋在《左氏家传》中说“午睡尝胆”是吴王夫差所为 , 明代《春秋》等书也持此观点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历史上有没有午睡尝胆的事?如果有 , 是谁在努力?
元代曾宪梓的《十八史略》提出“卧薪尝胆”为夫差所为 , “尝胆”为勾践所为 。此外 , 其他史书中也有类似案件的零星记载 , 很多人认为历史上也有过“卧薪”和“尝胆”的事 , 只不过分别是夫差和勾践所为 。
他们都相信这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期 , 吴越争霸 , 吴王阖闾曾经攻破楚国都城郢 , 楚国迅速联系越国勾践进攻吴国后方 。他解决了后顾之忧 , 马上回去攻打越国 , 结果被打败了 。阖闾被箭射死了 。为了给父亲报仇 , 阖闾的儿子夫差每天睡在柴火上 , 用痛苦磨炼自己的意志 , 命令手下的副官站在院子里大声质问:“夫差 , 你忘了越王杀父之仇了吗?”然后 , 我回答 , “我永远不会忘记杀父之仇” 。三年后 , 夫差率军大败越军 , 将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山 , 逼迫勾践订立屈辱之约 。勾践说投降了吴国 , 越国成了吴国的附庸国 。勾践只好侍奉吴国 , 在吴国朝廷任职 。三年后 , 勾践被赦免回国 。他致力于治理国家 。为了不忘记失败的屈辱 , 他每天都把苦胆放在身边 。每当他坐着吃饭 , 躺下睡觉的时候 , 都要事先尝一尝苦胆 , 然后问自己:“你忘了会稽山的耻辱了吗?”勾践天天舔着自己的胆 , 警告自己 , 自作主张 , 决心报仇 。
有人想到上面的历史故事:历史上有胆大妄为的事 , 但躺在俸禄上不可信 , 这是后人加上去的 。有力的证据是司马迁在《吴氏史记》中没有提到“睡薪” 。只写吴王阖闾负伤 , 临死前对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父的事吗?”夫差答道:“我决不会忘记杀父之仇 , 三年之内一定要报复岳 。”此外 , 《史记》还记载勾践有勇有谋 。此外 , 东汉写的《吴越春秋》也写道:越王考虑到灭吴之仇非一日之功 , 所以“日夜操劳 , 不辞辛苦 。躺着的时候可以用辣蓼攻一下;冷的时候可以用水浸泡;你经常冬天抱冰 , 夏天抱火 。我担心 , 我害怕我的家人 , 我不能停止品尝它 。”根据这些记载 , 很多人推断春秋时期勾践确实“尝胆” 。
许多学者不同意上述说法 , 质疑历史上“睡薪”和“尝胆”的真实性 。他们认为史书写作的时间最接近历史事件的发生 , 应该具有最高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但在先秦史籍中 , 并没有春秋时期鲁人左丘明撰写《左传》和《国语》的记载(虽然司马迁写道“左丘瞎而有《国语》 , 但仍有人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写) 。
《左传》是中国最早的完整编年史 。它是根据春秋时期鲁君主的年龄来叙述历史事件的 。《左传》记载史实始末 , 委婉曲折 , 居春秋三大列传之首 。根据故事情节 , 它应该发生在鲁14年和年 。而《左传》中描述的这两年的历史事件 , 虽然夫差叫人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杀父之仇和夫差大破越国玉富教 , 却只字未提 。《国语》记载了吴、越南等八个国家的历史 , 侧重于当时君主及其臣民的言行和历史经验教训 。其中有对勾践与夫差战争胜负的描述 , 但没有提及经历和勇气 。东汉袁康、武平所作的《越绝书》 , 专门记载了春秋时期吴越和中国的历史 , 也避而不谈生命和勇敢 。可见 , 在东汉时期 , 有些人不理会《史记》所说的 , 而相信更早写成的先秦时期的重要史书 。
那么 , 为什么很多人相信越王勾践所经历的是真的呢?
有学者分析 , 那是因为很多人误解了《吴越春秋》中的“辣蓼”一词 , 把它理解为“辣蓼薪”和柴火 。其实“辣蓼”和“辣蓼薪”都是指苦菜 , 但“辣蓼薪”指的是大量苦菜聚集在一起 。《诗经》中写道:“有苦瓜 , 黑则好薪 。”据说有厚而粗壮的瓜 , 生长在许多苦果中间 。这样 , 原句的大意是 , 勾践在卧房里吃了很多苦 , 使眼睛受了苦的刺激 , 可以防止自己疲劳后睡不着 。
另外 , 北宋苏轼的文章中虽然有一些词和味 , 但并没有和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 。南宋时 , 有人在《走札》或书籍中明确提到勾践有勇有谋 。到了明清时期 , 在戏剧和小说的影响下 , 勾践的俸禄和勇敢流传得越来越广 。明末梁晨宇撰写的著名剧本《浣纱记》 , 明代冯梦龙改编、清代蔡修订的历史小说《东周记》等 。 , 这些都强烈地渲染了勾践勤劳勇敢的故事 。清初 , 吴成全在《易经纲要》中正式说:“勾践反(还)国 , 而苦其身 , 苦其身 , 苦其身 。”所以大家都信了 。
说到这里 ,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所有“有苦难言”的历史故事都是不真实的?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
目前大部分人倾向于尝试历史上比较大胆的事情 , 因为历史是有记载的 。这里的历史 , 当然是指历史记载 。司马迁历史严谨 。他出生于一个历史学家的家庭 , 后来成为了朝廷的官员 。他具备通读朝廷典籍的优越条件 , 曾游历大江南北 , 在民间调查收集有用可信的史料 。这样看来 , 如果没有先秦时期的珍贵文献或可信传说作为依据 , 他是不会平白写勾践的英勇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