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 那时候的我

我那时(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
小时候,火车这个名字,很多山里人都很陌生,也很熟悉 。奇怪的是他们从未亲眼见过火车,熟悉的是他们只听过很多关于火车的传说或故事 。有些传说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好笑 。比如我听得最多的就是人们关于火车的传说:一是火车很长很长,一辆火车可以挂100多节车厢,坐1万多人;第二,火车那么长 。带这么多人,拉这么多货,烧的是什么?有人说烧煤,有人说烧油 。这两位祖先的传说并不离谱 。其实最离谱的传说是火车太长了,在铁轨上直线行驶,不会转弯 。直走,不转弯?我小时候就相信这个传说,心里一点怀疑都没有?因为在我心目中,火车跑得那么快,一定都是走直线的 。事实上,这些传说和我们孩子的一样,要么是猜测,要么是听人们讲述他们走出去,回到村庄的故事 。
火车的问题是村里的一个传说,也是村民们闲暇时经常在一起讨论的话题 。很多时候,也是我们的孩子互相争论的话题,有时候我们也会脸红 。无论我们如何争论,我们的一些祖先可能真的见过火车 。那时候,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火车也是我们脑海中勾勒出来的画面,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想象 。在上学时代,我从书上学到的只是一幅简单的瓷砖画 。直到看了詹天佑的文章,我才知道火车是怎么爬山的 。看了那篇文章,我估计火车可能有两个头 。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关于火车的可笑传说而责怪我们的祖先,也不能说我们的祖先不够了解 。当年也是这样,包括我们的童年 。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处,世世代代只能在大山里看到头顶的天空空 。让他们知道很多山外的事,比登天还难 。由于山包地紧,山路崎岖险要 。很多代人可能都没有走出大山,见过山外的世界 。其实可以说多少代人都没有走出过大山 。不出大山,唯一了解山外事物和事物的方法就是一个脑袋自由想象 。
且不说我们祖先对火车的想象,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在80年代初之前对所有汽车的认识,也只能靠自己充分的想象 。时至今日,家乡的山高、林密、谷深、路险,就是对环境最好的现实写照 。在这种环境下,我第一次看到一辆车是在1980年底 。当时县城到小坝区的路才勉强修好,第一次有公交车、卡车、拖拉机开进大山深处 。记得那一年,父亲第一次领我上街看公交车,才知道公交车长什么样 。这时候我才明白,汽车不烧机油,也不烧“鸡”油;燃气汽车确实烧的是瓦斯油或者柴油 。“鸡”油在我们的孩子还没见过汽车之前就是一个误区 。直到现在,我家乡的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把发动机烧出来的油叫做“机油” 。当时我们的孩子误以为是“鸡油”,因为我们当时唯一知道的油就是“鸡油” 。
80年第一次看到汽车和拖拉机,可以算是一个山童的眼界 。因此,人们开始更多地想象火车 。比如火车有两个头,火车怎么掉头等等 。反正汽车的出现引起了孩子们对火车的好奇 。
想象一下,眼见为实 。那时候,山里的孩子想把看火车的梦想变成现实,并不容易 。我是1996年11月底看到并上火车的,当时我19岁 。19岁看火车上火车?在那个年代,很多人是不会相信这些的,但是条件有限,事实就是如此 。正是因为我高中毕业后报名参军,在2008年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火车离开北川 。如果不报名参军,不知道要到哪一年才能实现看得见、坐得了火车的梦想 。
在这一年里,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对火车有了真正的了解,对坐火车有了真正的亲身体验 。真的印证了我们祖先关于火车的传说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我真的很理解火车走在轨道上也要转弯,但是转弯比汽车大得多,大得多 。这时候我才知道火车是烧油的,有两个头 。这时,我意识到火车不能掉头 。掉头只是在前车变成后车,后车变成前车的时候 。掉头只是改变了车的位置 。
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感受 。爷爷奶奶对坐火车的传说很坦然 。比如他们说茶杯放在车上水不会洒出来 。还有就是吃喝拉撒跟在家住一样舒服 。但这似乎推翻了我第一次坐火车时他们的传说 。他们说的是真的,但是你只有坐下来才能感到舒服 。反正我很多次乘坐都没有特别舒服过,第一次坐长途特别难受 。
我第一次坐火车是从绵阳到成都,然后到昆明 。绵阳离成都不远,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 。可能是我没坐多久?因为绵阳到成都只要一个多小时 。还是第一次下火车,感觉有点激动,却没有找到坐火车的感觉?从绵阳到成都唯一的感觉就是火跑得比车快,不像坐车那么拥挤颠簸 。v
坐汽车,也就是坐公共汽车 。坐公共汽车对山里的人来说不容易 。我第一次坐公交车是在高中的时候 。当时有个长辈在县城工作 。1993年9月去学校报道后,他带领我们参观了县城曲山镇 。这是我们第一次想乘公共汽车 。其他时候坐公交是学校放假回家回学校的时候 。雨季只有走路,高中三年坐公交的感觉只有冬天才能找到 。我上高中的时候,区里已经改成农村了,一天只有三趟公交下乡 。拥挤的车,颠簸的路,是当时最深的体会,也是一种特色 。门关不上,车就停了 。不管司机是否超载,也不管车里能不能装下 。那时候的高速公路也是土路,骑了几十公里车顶上就会撞出几个大包 。这种车,偶尔会让人害怕 。每次坐公交前,都让人觉得很矛盾 。可以说他们是盼着怕着,盼着人少一点,甚至更多 。没关系,比走路更快更轻松 。
最长的一次坐火车是从成都到昆明,第一次坐这么长时间的火车,颠覆了我所有美好的童年想象 。这种感觉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
当时只知道成都到昆明有多远,不知道有多远 。所有的数字距离都是别人说的 。第一次从成都坐火车到昆明,才知道距离真的很长 。我也是第一次坐这么长时间的火车 。可能是因为距离太远,所以坐火车感觉不太好 。后来提到坐火车回家,让我很紧张 。
第一次从成都坐火车到昆明,三天四夜 。离成都大概凌晨一点 。刚上火车的时候,因为兴奋和第一次坐火车的新鲜感,感觉不是很好 。甚至从凌晨一点一直到天亮,我一点也没觉得不舒服 。到了第二天晚上,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硬坐着,晚上没地方睡 。人困了,只能躺在凳子前的小桌子上,闭上眼睛 。两个人坐在短凳子上,三个人坐在长凳子上 。但是桌子比凳子短,长边只能爬两个人,短边只能睡一个人 。一路上只有几个人轮流睡在小桌子上 。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及时睡觉也睡不好 。在火车上呆了三四天,人的头都晕了,眼睛都花了 。还好我们一节车厢都是新兵,不像小时候在家里坐公交车那么挤,再苦也挤不进去 。实在是困了,没办法半夜找块空地板,在车厢地板上舒舒服服睡上两三个小时 。马车只有那么大 。其实半夜很难找到空地板,包括凳子下面到处都是睡觉的人 。胆子大一点的就爬到车厢的礼炮架上睡一会儿 。迎接战士的干部发现后,会从礼炮架上爬下来 。如果有几个熟悉的,早点上一辆车的地板,几个人轮流躺在地板上睡觉 。好在当兵的都是带被子的,睡地板也能掀开被子 。在这种环境下盖着被子睡觉,应该是当时最好的享受 。
因为是第一次坐这么长时间的火车,不知道是真的头晕还是疲劳?还是第一次坐长途火车不适合的原因?仔细想想,可能还是老样子:乡下人第一次进城——不适应 。事实上,我以前从未坐过火车 。第一次这么长时间 。第二天,除了困的感觉,人更容易顺风而行 。下车蹲下后,感觉脚下的大地像火车一样不断向前,人会不自觉地用手去抓旁边的东西,尤其是蹲厕所的时候 。站着的时候也是如此,身体有一种强烈的东摇西晃的感觉,而人站在地上,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在倒退,就像站在一列行走的火车上 。三天四夜后到达昆明,坐了两天两夜的大巴,才到达新的训练目的地 。虽然已经好几天没坐火车了,但是地球在我脚下不停前进的感觉依然存在 。这种感觉在我新训十多天后逐渐消失 。
第一次出城,第一次坐火车 。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的第一印象,记忆深刻 。随着后来多次回家探亲,我体会到了坐火车的另一种感受 。这种感觉就是买票,上车,还上车 。拥挤了几千公里 。
后来因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坐火车把硬座换成了硬卧 。坐在硬卧上让我像老祖宗说的那样坐火车很舒服 。这才第一次知道成都到昆明坐火车大概准确的距离 。当时是三天四夜,还不是火车开足马力跑三天四夜的距离;而是坐专列,让车一路通过,于是1000多公里的火车跑了三天四夜 。后来坐快车单程大概26个小时,再后来大概22个小时 。现在火车的速度更是不可想象 。两省之间1000多公里,三四个小时就能到达 。各种舒适性远远超过我第一次坐火车的感觉 。从买票到上下车,那时候已经不拥挤了 。现在网上买票已经不用现场排队了 。只要刷身份证前的所有手续就可以上下车 。
这就是现在社会的发展 。它不再像以前我们坐火车的时候,当我们上车的时候,我们穿着白色的衣服,当我们下车的时候,我们穿着黑色的衣服 。尤其是成昆线的火车,隧道多,烧油 。火车没有空音,为了不热,窗户必须一直开着 。火车一进隧道,熏人的废气就灌进车厢,让人眼睛睁不开,人的脸和两个鼻孔全黑了 。那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下车后不能用白毛巾洗脸,只要擦一条黑毛巾,马上就变成黑毛巾了 。下车时,只要用手指抠鼻孔,手指就会变黑 。两个鼻孔不太好洗,鼻腔里所有黑色的东西要过很长时间才能慢慢消失 。现在的火车再也不用担心这个了,上车是白人,下车还是白人 。是时代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出行舒适度的不断变化 。它证实了祖先关于火车的传说,以及他们童年时对火车的想象 。
【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 那时候的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