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西北望长安

连雨不知春去
一晴方觉夏深
早上在医院,窗外下起了雨夹雪,我一想,糟了,这突然降温,西医院那边又得添一批心脑血管病人了。回来打开公众号,许多同学在后台和我说他们那里都下起来雨或者雪了,其中“伪善”同学分享了范成大的这句诗给我。还有几天就春分了,想起了去年春分写的一篇文章,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春夜喜雨.西北望长安
文章图片
我对天气的记录永远是雨和晴
因为我的家乡没有雪和霾


乍暖还寒时候,总能引发愁绪,可这偏偏碰上了春分后的春夜喜雨,要说这喜从何来?不过是那位诗人的随物赋情罢了,雨又来何喜悲之说,若非要说些什么,在我看来,却是春夜悲雨。
【春夜喜雨.西北望长安】

近几天的劳累,加上这春寒,旧病有复发的迹象,不得不穿起了秋裤。春天还穿秋裤,这确实是让我难以想象的,自小没有这习惯,大一刚来的那个冬天,也就一条裤子就过来了,后来实在耐不住众人的劝说,跟着北方人穿起了秋裤,如今,反倒耐不了寒了。


这个城市的温度总是一场雨就能把它浇下去,无论春夏,总是那么明显。然而雨少,全年降水量也就600mm左右,而且蒸发量是降雨量的两倍,怪乎如此干,大一适应了一整年,早上起床才不是被干醒,勉强能说出话,所以我一直纳闷煎饼果子、大饼等如此干的食物如何能成为北地早餐的,要知道,我们老家早餐全是流质的,夏天甚至三餐喝粥,且注意,是粥,不是稀饭,来了北方才知道稀饭为什么叫稀饭,熬得真接近饭了。


这两天的雨淅淅沥沥总算是下完了,常年搁在书包里的雨伞才算派上了一次用场。书包里放雨伞,老家的学生大抵都会这么干,那里的雨常常一下就下个十天半个月,如此长久的时间,若真独上高楼,天涯路也能望尽了。


然而这里的雨并不长久,这次只是个意外罢了,不像老家的雨,真如洪脉般“来时虽盛去悠悠”,它不盛也未悠,呼啦啦下了一会儿便断了,地面干得也快。后来看到植物志上说的,这个城市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最多,占全年的75%以上,想到大一暑假的军训,下了好几天雨,是我记忆中这里的雨唯一一次让我惊讶的时候。


中国三大雨象,黄梅时节家家雨,巴山夜雨涨秋池,都有名句去把它留传,我曾将他们翻译成粤语白话,却发现独独没有我们家乡的回南天,大抵雨下多了,也就如空气般了。回南天正值此时,缠绵漫长。老家每年农历二月十二花朝节便早已迷朦起来了,那时还会插柳,只是没有一株成荫。北方则馀寒犹厉,也没有雨可下,柳树还是这两天才绿起来,故三年来都没有去折过柳,春风又绿江南岸,没有插柳的时宜,更无可赠柳之人。大一时,高中的学妹还打电话来说花朝节又下起了雨,没有了你的柳。如今,花朝节过了,我都浑然不知。人随事迁,还是事随人迁。


春夜喜雨.西北望长安
文章图片
清明时节雨纷纷,还有几天就清明节了,以前母亲总会赶这个时候去播种花生,我上大学后,农忙时节基本不在家,有时上课握着笔,忽然看到手上的茧,便想,十几年的茧,这三两年的怎么退得下去呀!


我很喜欢《本草经集注》里的一句话,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有时在门诊上和患者说起南药北药,深感一方水土养一方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北方这么久了,很多南方的习惯都没有改变过,比如吃面永远吃不饱,吃饭才能吃饱,常常下门诊,老师请吃午餐,只能额外点份米饭给我。有时深感故土带给人的记忆是永远割断不了的,南方饮食含水多,空气潮湿,而北方则正相反,于是我口常常干的,可是这么久了,也没养成经常喝水的习惯,水杯里换水时常常还是满的。有时,突然想到生化课上老师说的水摄入量,才拿起杯子抿两口。


这两天的雨,北方的同学可能已感觉到潮了,而我今早却干醒了,咽了一会儿口水才又迷糊睡了会。起床去医院跟诊时,走在路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想到以前发的一条说说,南望故乡,不敢见来人。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若是翻译成我家乡话,那便成了
听闻你在屋己来,
应知屋已个事吧,
你来虾日靓窗头,
虾刀梅花开开朦?


听说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发生的事。你来那天,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梅花开了没有?那么多事,却独问了花事,花自是年年都会开的,如今花也开得够盛了,可是花下的人呢?


西北望长安,你望到了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