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涛:我不是“崔神” 崔玉涛微博

崔玉涛(崔玉涛:我不是“崔申”)
每天更新两条微博,内容和文字要逐字逐句写 。微博粉丝超过800万的儿科医生崔玉涛,被很多家长形容为“在妈妈的最初几年里,能给我带来最大安全感的人” 。
儿科医生崔玉涛微博拥有800多万粉丝,其中大部分是父母 。
他从互联网起步就开始写科普文章 。从2009年开始,他每天不断更新两条微博,解答网友的各种育儿困惑 。他还出版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科普书籍,现在出现在年轻儿科医生的抽屉里 。
崔玉涛从医36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家的育儿知识都遭遇了一个断层——上一代人的口碑育儿经验似乎行不通了 。微量元素,免疫力,湿疹,辅食...大量的新名词在给新手父母带来新知识的同时,也承载了源源不断的焦虑 。
而崔玉涛是能够治愈新手父母焦虑的人 。
摄影/宁瀛
从治疗孩子到养育父母
在北京太阳宫一栋写字楼的大厅底部,有一块蓝色的小牌子,上面写着“崔玉涛诊所”的字样 。诊所分为两层 。地下一层为口腔科、x光室、检验科、药剂科、眼科,地下一层为预防接种、b超室、五官科、诊室 。不同于传统医院的大白墙,诊室的墙上挂着五颜六色的画,走廊里摆着五颜六色的沙发,沙发上巨大的玩偶令人尴尬 。
自2016年以来,崔玉涛带领他的医生团队为全国各地的父母提供儿童健康服务 。崔玉涛每周来两天,他的号需要提前一个多月挂上 。在30分钟的咨询时间里,有10分钟给孩子看病,20分钟和家长聊天 。“我们说的不是单一的健康知识,而是在不同的场景下,父母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来处理孩子的健康问题 。”他在“崔玉涛诊所”的儿科医生职位是“家长健康管理的助手和引导者” 。
崔玉涛透露:“最近我们团队的服务对象有一个变化,从如何抚养孩子到如何抚养父母 。”
作为第一批从公立医院辞职到私立医院并建立自己诊所的儿科医生,崔玉涛的育儿经验总是具有前瞻性 。“育儿”概念的提出,暗合了年轻父母在养育时“问题总是比疾病更多更难”的社会现状 。似乎他总能在育儿过程中抓住父母的软肋 。
然而,上世纪80年代,在崔玉涛成为儿科医生的最初几年,他在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日复一日地经历着“抢孩子的命” 。
崔玉涛仍然清楚地记得,他遇到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个昏迷的孩子 。没有人知道昏迷的原因 。他和同事闻到孩子衣服里有有机磷的味道,询问后得知:家长怕夏天棉袄发霉,就在衣服上撒了敌敌畏,存放起来 。当他们在冬天穿着它们时,随着身体出汗,有毒物质溶解并通过皮肤吸收慢慢渗透,导致慢性中毒 。等到孩子昏迷被送到医院时,有毒物质已经渗入神经 。这一事件令崔玉涛震惊和悲伤 。
1985年进入北京儿童医院ICU 。在最初的三年里,崔玉涛几乎不回家,尽管他的家就在医院隔壁 。每天,他和同事们处理一个又一个急诊,面对一个又一个危重患儿 。
随着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做了越来越多的科普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崔玉涛发现儿童医院ICU的重症患儿少了——脑膜炎、有机磷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一下子都灭绝了 。“就好像以前很擅长的题突然不考了” 。
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疾病以免疫系统为中心,如白血病、肾衰竭和红斑狼疮 。早产儿越来越多,体重也越来越轻:“之前救1500克早产儿很难,后来慢慢救了500克早产儿 。”儿童ICU分为新生儿ICU和儿童ICU,传染病减少甚至绝迹,儿科医生不得不面对新的问题 。
医院在发生这样的变化,千万个家庭也在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孩子已经从一个普通的自然现象变成了一个需要科学武装的技术活 。
2001年,崔玉涛离开了工作了16年的北京儿童医院,来到北京和睦家医院 。这期间,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父母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和焦虑,反过来为诊疗提供新思路 。
在过去的十年里,崔玉涛发现门诊的风向又变了 。“疾病越来越少,问题越来越多 。尤其是心理问题” 。他发现父母和医生之间有一个特别大的沟通障碍 。父母有问题去找医生,医生和父母有疾病沟通 。当问题被贴上了疾病的标签,家长就越来越焦虑 。
崔玉涛心目中理想的儿童健康管理,也是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实践的,就是为孩子提供纵向的随访健康咨询,全方位动态跟踪一个孩子的成长 。
从写第一篇文章开始,微博就把自己定义为“育儿”,直到现在,崔玉涛从未改变自己的想法 。早期治疗孩子的经历似乎让他有了强烈的使命感,养育之难在所难免 。正是因为难度大,所以家长需要更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更高水平的健商 。“我们不是要把父母培养成家庭医生,而是要让他们了解孩子的健康 。”
一个儿科医生触网打破圈子
网上有一个母婴旅行的纪录片视频节目,叫崔旅行,这个节目的主角是 。
在节目中,崔玉涛脱下白大褂,不再回答健康和医疗问题 。而是出现在母婴店、尚超母婴区、母婴用品工厂或实验室,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母婴产品,了解母婴产品背后的新技术 。
这可能是崔玉涛和商业之间的最新表演 。除了参与研发的产品,他拒绝带任何产品 。他每周都有直播,但在这一个小时的直播中,他只是静静的宣讲健康知识,解答育儿困惑 。
有人说,崔玉涛是儿科医生中“商业化”最成功的例子 。他说,“如果我想赚钱,我就不用走这么辛苦漫长的路 。”他说的是36年一线儿科临床经验和20多年各种形式育儿科学的不懈努力 。
崔玉涛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医生家庭 。他的曾祖父曾经是内科医生,他的祖母是教会学校的护士 。听到这个消息后,崔玉涛和他的两个姐姐都成了医生,好像当医生是一种家庭使命 。80年代初,崔玉涛大学录取填报志愿,都是医学类,最后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儿科 。
在工作的前五年,很多同事因为无法承受高强度和压力而选择辞职,而崔玉涛坚持了下来 。学习儿科并不是崔玉涛的首选,但成为儿科医生后,“治疗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一个家庭”的成就感让他找不到退缩的理由 。
在儿童医院的ICU里,年轻的崔玉涛深深感受到了科普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有机磷中毒、电解质脱水、食物事故等很多伤害都是可以避免的 。
1998年,Cradle.com找到崔玉涛的导师,希望一个儿科医生能写科普文章 。导师推荐了他,这是崔玉涛第一次“触网” 。他还记得第一篇流行的网络文章《如何应对发烧》 。后来,他陆续为杂志和报纸撰稿,然后是博客和微博 。
当微博出现时,崔玉涛并没有立即进入这个市场 。2009年11月23日,当崔玉涛决定写微博时,他给自己定下了“一天更新两篇”的任务 。他每个字都是自己写的,以至于有人提醒他“不能这么写” 。可能是因为“他根本不想红” 。他默默的工作逐渐有了成果,粉丝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马伊俐、白百何等明星妈妈也通过关注他的微博来养育孩子 。
网络时代,有很多儿科医生做科普,崔玉涛的科普是轻松的,容易接受的 。崔玉涛尤其知道如何向父母学习知识 。一方面,他认真对待他们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他会向父母咨询各种专业领域的问题 。玩具、童装、儿童食品等领域的专业人士都成了他交流的对象 。在他们身上,他了解到与儿童相关的行业是如何运作的,产品是如何设计的,什么样的产品对儿童的安全系数最高 。
改革开放以来,由教科书培养的这一代崔玉涛儿科医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是源源不断的海量信息和被海量信息冲击的焦虑家长 。崔玉涛敢于打破教科书,“打破圈子” 。看起来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儿科医生,但他从未偏离一个儿科医生的核心 。甚至做科普也是崔玉涛作为儿科医生的本能 。“医生要想做好健康管理,就必须走出医疗领域 。”
近年来,当崔玉涛回到儿童医院时,他在抽屉里发现了一些年轻医生的书 。他们说:“现在光看课本是不够的 。我们要和育儿书一起看课本,解决家长的问题 。”这让崔玉涛感到非常高兴 。
“很多人说崔博士说的话让人觉得舒服,不是因为我的水平有多强,而是因为我这么长时间一直在琢磨和探索这件事,有所积累 。”至于网络名人,大V和崔申,崔玉涛没把这些名字当回事 。有时候,组织者在参加活动时问“怎么介绍你”,崔玉涛会说,“随便你,但你得有儿科医生的职称 。”
在诊所,没有人叫他崔主任、董事长、老板,大家都叫他“崔医生”,他觉得这是他一生中最珍惜、最重要的标签 。
当了爷爷之后 。
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崔玉涛的周末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小孙子的到来,每到周五晚上,他和妻子的身份就从儿科医生变成了爷爷奶奶 。他需要自己把小家伙哄睡着,才有时间看文学,刷微博 。
看来这份工作没有挑战性 。毕竟他是网络上教很多妈妈养孩子的“崔神” 。但崔玉涛说,在养孙子的问题上,他和妻子只是助手,领导是儿子儿媳 。就连是否给孩子看电子产品这样的小事都要讨论 。“如果媳妇说不能看电视一眼,那我们家就不开电视了 。”
【崔玉涛:我不是“崔神” 崔玉涛微博】20多年前,崔玉涛成为了一名新父亲 。因为工作忙,儿子在医院陪他长大 。现在想来,崔玉涛会感叹那个时代的父母“心大”,尤其是他所在的ICU是感染高发科室 。但也许是因为“不那么干净”的环境,儿子的抵抗力特别好,很少生病 。
有了孙子后,崔玉涛也会告诉儿媳妇“不要保持太干净”之类的建议,但他始终坚持全家观念一致,以母亲为中心的养育原则 。“孙子出生后,我认真地改变了自己的角色 。我们只协助,给建议,不做决定 。”
崔玉涛的孙子出生于2019年底,随后是疫情 。由于出差少了,他有更多的时间陪孙子 。20多年来独自抚养一个孩子,崔玉涛不仅感受到了第三代带来的天伦之乐,也发现自己与网友有了更多的共鸣,亲身经历甚至照片为证 。在给网友传授一些知识的时候,拥有强大群众基础的崔博士似乎更能给网友“定心丸” 。
成为祖父的崔玉涛拒绝接受晚年 。他仍然坚持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花至少40分钟运动 。除了每周两天的日常出诊和门诊管理,他还亲自逐字逐句写科普,在网上直播,带领崔玉涛的儿科医生团队制定儿童健康管理的规范和流程,然后传授给基层医院 。未来十年,他想培养更多的年轻人 。如果把团队比作一条项链,他希望自己不是宝石,而是能把大家串在一起的链子 。
曹颖是崔玉涛诊所的员工 。她在成为母亲后成为了崔玉涛的粉丝,然后辞职成为了一名员工 。今年年初,柯宇学院业务方向调整后,曹颖的岗位被调到了诊所 。曹颖的孩子上小学后,崔玉涛给了她弹性工作时间:“我希望员工以轻松的态度工作 。如果家庭,尤其是孩子安排不好,员工也干不好,只要能做好本职工作就好,而不是在这里浪费时间 。”曹颖说,“崔博士是个好领导 。他一直认为家庭比工作重要 。”在崔玉涛的团队中,有很多像曹颖这样跟随他多年的人 。
李江在2014年开始关注崔玉涛,当时她刚刚生完孩子 。虽然父亲是老中医,婆婆是退休护士,但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她还是无所适从,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无法缓解她的焦虑 。身边的朋友纷纷推荐崔玉涛,于是他们“入坑” 。今年,李江的孩子7岁了,她不需要去崔玉涛微博浏览所有的育儿知识 。不过,她仍形容崔玉涛是“在她母亲生命的最初几年里,能带给我最大安全感的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