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女生的厌世之源――家排案例探索实录
廖老师在工作室群发布信息,她手上有一个很急的案例,需要工作室成员来做志愿者构成一个工作场进行家排技术探索和处理,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欣然加入。
我赶到现场的时候,场已经布好了:四米长、三米宽的红色的地毯四周整齐地摆放着单人座椅。廖老师宣布志愿者自由选择位置入座,然后宣布规则:把手机调到静音,放在主席台;整个过程不说话;被选的角色不评判,只谈感受。
案主是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有些瘦弱,满脸风霜,她说出了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得的帮助:女儿高三,还有个儿子,比女儿小五岁,患有难以治愈的慢性病,女儿觉得什么都要她一个人承担,压力很大,又很自卑,觉得自己没用,什么都做不成,没什么前途,厌世,活着没意思。希望通过本次家排,帮女儿解决思想问题,找到自信,重新对学习产生兴趣,快乐起来。
廖老师马上接过话茬:我们今天只是帮助案主呈现问题、发现问题,给案主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若是只凭一次家排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
带着期待,家排探索开始了。案主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四个代表入场:一个代表她自己,一个代表她老公,一个代表她女儿,一个代表他儿子。现场男生只有三个,案主找了一个女孩代替儿子,在找丈夫代表的时候,她问廖老师,丈夫是不是可以找女的代替。从这个环节可以推断出儿子在家庭中没享受到中国传统的儿子承担继承的地位,丈夫在家庭发挥的作用也比较弱。
第一轮,案主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排位:一列纵队,丈夫最前,中间是女儿、儿子,最后是她。丈夫的感受是在前面打头不错,女儿、儿子觉得前面有爸爸,后面有妈妈,感到很有安全感,她自己也觉得这个排序把女儿、儿子保护在中间不错。
接着,案主摆出了现实中的家庭排位:女儿在她右侧,她把女儿的手紧紧拽在自己手里,儿子在她左边,没有拉手,丈夫在儿子左边,隔开一米的距离。案主代表的感觉是丈夫离开得太远了,不舒服,她马上把丈夫拉回来与自己挨在一起,并且让儿子与丈夫拉着手。在这轮排位中,丈夫感觉回到妻子身边很开心,希望融入家庭,儿子之前都没有什么感觉,直到妈妈把她与爸爸的手拉在一起才觉得原来是一家人,廖老师问案主代表为什么一直把女儿紧紧拉在身边,案主代表说她对女儿有愧疚,对儿子没有愧疚,儿子也说他对姐姐有愧疚。妈妈和儿子为什么对女儿有愧呢?按理说女儿是健全的人,儿子天生不健全,愧对的应该是儿子才对。这里其实已经呈现女儿出心理问题的原因:一直以来,妈妈让女儿承担了太多责任,包括儿子承担的那部分也给了女儿,而中国传统思想女儿是嫁出去的,儿子才是承担家庭责任的传后人。女儿说她喜欢依靠在妈妈身边,说这些话的时候,她的脚微微挪动了一下,廖老师问她为什么挪动了一下,她说在妈妈身边感觉到很轻松,挪步是放松。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女儿在防御,心口不一,她被妈妈紧紧地拉着,站累了,但是不敢说累。
第三轮,让学习出来排位,当案主把学习放在女儿身边时,女儿推开学习,表示不喜欢,学习没感觉,认为很正常。廖老师让案主排位,把学习排进去。案主把学习、女儿、丈夫和自己四个人的手叠放在一起,儿子在外面。这时学习笑场了,廖老师征求学习意见:如果情绪控制不住可以下场,学习毫不犹豫地下场了。学习的笑场也是有意义的:案主生硬地把学习拉倒女儿身边,却不问女儿的真正需求,还把儿子忽略了,的确有些可笑。可惜,案主的感受性比较低,一直没有觉悟,廖老师只好继续排位。
第四轮排位,丈夫排位,他让女儿妻子儿子排在一排,自己排在后面。在前几轮排位中,丈夫一直都被忽略,甚至是缺位的。无论怎么排位,丈夫都觉得好,为什么呢?因为丈夫经常在外,教育孩子上他没管什么事。无论怎么排位,案主也觉得好,这可能还是案主感受性差的原因,而且,她感觉舒服的排位,都是不现实的,这些舒服的排位也许是她今后要改变的方向。
第五轮排位,廖老师又把学习请上场,让学习选择排位,可是女儿不喜欢学习靠近,廖老师让女儿选择可以与学习在一起的排序。女儿把爸爸、妈妈和弟弟安排在一起成一排,自己与学习排在后面。到这里其实解决问题的方向出来了,女儿希望爸爸妈妈以弟弟为中心,这样解除了作为家庭继承者的压力,她才能做她自己,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最后一轮排序,案主代表觉得站成一排互相看不到,安排家人围成一圈坐下来。学习坐在女儿右边,女儿左边依次是案主、丈夫、儿子。大家觉得坐下来的感觉非常好,女儿还是不喜欢学习坐在她旁边。案主调整位置,把学习放在自己和丈夫中间,两个孩子排两边,这个排位可以看出父母非常看中女儿的学习,而女儿的点一直不在学习上。廖老师最后让女儿调位置,把学习放在身边,女儿还是与第一次调的位置一样,父母带着弟弟站在前排,自己和学习站在后排。
其实排到这里,问题已经很清楚呈现了,在场的志愿者都感觉到了,案主在廖老师的启发下,终于领悟到问题的所在:她一直把健全的女儿当做唯一的希望,对儿子选择放弃,而丈夫在家一直缺位,她下意识把家庭的责任和压力传染给了女儿,女儿受传统文化影响,男孩才是家庭的传承者和责任承担者,潜意识中她企图通过厌学厌世来逃避这份责任。
廖老师给案主一个调整的方向:无论多么动听,语言是苍白无力的,只有行动起来才能真正改变,无论儿子能不能承担责任,都要培养他的家庭责任意识,也可以与女儿谈谈自己的想法,让女儿放下包袱,当然,心理问题是长期负面情绪积压形成,不可能一两次谈话就能解决,需要一个过程。通过体验,案主决定带着希望回家试一试,孩子他爸已经决定回来陪家人了,我们希望她心想事成。
【高三女生的厌世之源――家排案例探索实录】家排结束后,廖老师通过归还仪式让代表们还原到现实本人,廖老师透露,案主为什么选这些人,也是有原因的:女儿的代替者透露,她的境遇与案主女儿差不多,不好的情绪被带出来了,而案主代表卷入比较深,一直被愧疚感包裹着,廖老师让做了两次她还原仪式。最后聊到为什么这次家排这么紧急,因为这个女孩不愿上学,用死来威胁父母的,关系到威胁生命的紧急事件,所以召集大家一起探讨解决。我为廖老师专业水平折服,也为廖老师的敬业精神折服,更为廖老师这份责任和爱心折服!
推荐阅读
- 每日一话(49)——一位清华教授在朋友圈给大学生的9条建议
- 精神,带我走向人生的天堂!
- 有句话忍很久了,女生要求买房怎么就物质了()
- 五年后,我要成为独立自强自信的女性
- 2019女表什么牌子好(如何挑选女士手表?)
- 《十二夜》观后感
- 尖子生的启示(3)
- 刘婵为何不娶关羽的女儿为妻子,而为何要娶张飞的两个女儿
- 经历了人生,才知道人生的艰难!及精彩!
- 少年,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