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理性的消费()

我们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理性的,但是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却和所谓的理性背道而驰。比如我们本只打算买一条裤子,但是看到某些商品满300减100的活动,就会不由自主的去关注这部分满减的商品,回家的时候你就会提着裤子、短袖、或者外套。都说人在激动的时候智商是零,也不无道理。在你平静的时候你可以冷静的思考,但是一旦处于激动的状态中或许你就变成了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人。抑或在生活中很多细节其实你并不理性,只是你从未察觉而已。看过《怪诞行为学》你就会更深刻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为何做出这些选择,并且寻找到应对的方法。

1.经过对比和攀比,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被价格的诱饵迷惑,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购买东西时我们不自觉的对同类的商品进行对比,从而决定需要买什么。对比时未必会理性的考虑全面,A,-A,B,假设AB对你具有同等的吸引力,而-A是比A差,对比之后你在心里觉得A好,或许就不会考虑B,而选择了A。比如你和比你在外貌等方面差的人去参加活动,自然是你先被人注意到,获得更多的好感。
2.受到锚的影响,未必能选择准确反映我们从这些产品中获得的使用价值与快感。
3.被免费蒙蔽理性,可能放弃好的而选择差的。
很多店铺都会做一些活动,比如满多少减多少,或者满一定金额免运费。其实你并不需要这些东西,为了凑够免运费你会买更多的东西,你多付的钱或许比运费贵的多。我们也可能因为某些产品有附赠的礼品便购买,但买回来以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需要。免费也同样适用于时间领域,用长时间去换取一个免费的东西,浪费掉的时间你可以完成很多事情。消费者在相同的产品中考虑的是相对价值而不是绝对价值。
【如何更理性的消费()】4.白干活比干活赚钱反而更高兴。
社会规范主导的世界是由亲情、友情等构成,与商业无关。而市场规范主导的世界则是与利益息息相关。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一般难以同时存在,一旦打破某一个便很难再重建。现在很多公司会用礼品、旅游、培训等奖励员工而不是钱,和员工建立社会规范的关系使员工更具有忠诚度和亲切感。
5.与拖沓恶习的斗争。(不要受到短暂的冲动,而偏离了长期的目标)
解决办法:设定自我控制的底线:选择自我控制的工具。上学时老师布置作业每次都会拖到最后,大学时甚至老师在讲课学生在下面写作业趁上课时间写完作业课间交给老师。我们应该制定计划,给自己一个最后期限,当然这个期限比别人给你的期限要早,以此来督促自己。
6.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都有依恋。
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失去了什么,而不是得到了什么。我们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虚拟的所有权也会影响人的选择。所有权不仅局限于物质,它对人的观点、看法也同样适用。
7.多种选择的困境,留有余地最后得不偿失。
有些时候不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专心的做一件事情会更好。大三很多人很迷茫不知道考研和就业如何选择,有些人为了留有后路便考研找工作两头抓,结果可能是考研找工作均失败。而反观那些一开始便决定只考研或只找工作的人反而都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8.预期的效应。
向消费者提供信息,提高他们对产品的预期和真实快感。广告业则是这样的典型,让用户想象到自己用了产品之后的感觉。看见减肥广告就想象到自己苗条的样子,进而想到瘦下来的生活,想到这些感觉和场景对产品就已有了预期的效果便会有购买的欲望。
9.对价格的偏见,无意识的认为便宜的东西差。
“一分价钱一分货”,我们下意识的认为便宜的东西就比贵的东西差,其实并不然。就比如说很多知名品牌只是在卖品牌,加入它的总成本是2000元,而售价是15000元,而其他不知名公司的相同产品只卖5000元,很多人肯定会说是假的,实际上这两种商品的材料加工程序都是一样的,甚至是同一件工厂生产的。(当然名牌满足的其他要求暂且不论)
10.很多人都不诚实,但会有一定的底线,而现金可以阻止人们作弊。
我们大多数人自诩诚实,一些小细节却会出卖你。拿公司一支笔,你觉得没什么,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负担,而让你拿公司10块钱或许你就不会,假如你拿了或许整日惶惶不安,但一支笔的价格可能就是10块钱。在可以作弊且不被人发现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作弊,但是会有一个底线,不会跨越这个底线。
应对方法:
1.购物前列好清单,在看到免费或者打折商品时思考这些商品的价值以及自己是否需要这些东西。
2.不要用金钱来衡量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买礼物比给钱更容易让人接受且促进你们的感情。
3.做事之前想一想诚实等品德便会阻止自己做出一些不诚实的事情。
4.考虑自己得到的和失去的,别被价格的表象所迷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