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狗十三| 孤独无人懂的青春,大人们应该学会好好说话
这个电影为什么叫《狗十三》啊?看完电影我问身边的老公,他如是说。回想自己十三四岁的时候,父母在他们的世界里忙忙碌碌,每天见面除了聊学习怎么样考了第几名,就是问饿了吗吃得怎么样;当他们偶尔因为学习与吃喝之外的事转过头来把目光洒向我的时候,我早已不知道要和他们说些什么,以及怎么说。而遇到事情必须说话的时候——对,是说话而不是交流——彼此也是各说各话,不在一个频道上。我常常想,如果本来就陪我们很少的大人,可以好好地和我们说话,也许世界会不一样。
因为十三岁如狗吧,大人只要求我们听话,却不去思考我们是不是想要自由。
就像《狗十三》里面的李玩,当事情发生,如果爸爸认同她的情绪、理解她的作为、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也许她就不会“懂事”那么早那么多,以至于面对人生中的第一次告白,也能那么淡定的拒绝,然后对自己说“以后还会很多的”。
《狗十三》里面以爸爸为首的长辈们的样子,是我们无比熟悉的样子,这是我们经历过的,也许还会成为我们的孩子也会经历的。
李玩喜欢物理,却只能独自趴在窗边书桌上说给自己听。爸爸被叫到学校,老师明里暗里的意思只有一个,李玩学好了英语有机会争取重点高中仅剩的两个免试名额,如果李玩自己不同意,那么爸爸你就必须有所决断呀。大人当然不会让大人失望,兴趣班报名表上的“物理”变成了“英语”。出了办公室,李玩一脸生气,爸爸继续重申老师的立场:
都是为你好,你还生气?好,给你一百块,想买什么买什么吧。至于李玩想学物理的心愿,即使在爸爸安抚女儿情绪的时候也没有得到丝毫回应。
文章图片
如果说报兴趣班只是李玩和爸爸之间的一个最终“用钱解决了”的小冲突,那么丢狗事件则将李玩和全家人对立了起来,再婚的爸爸,疼爱她的爷爷奶奶,以及作为旁观者又谨小慎微要照顾公婆与老公情绪的阿姨(后妈)。
文章图片
李玩在爸爸的“来,我们谈一谈”中得知爱因斯坦丢了。“谈一谈”的策略如下:
李玩,你现在上初中了学习任务很重养狗耽误了你的学习时间(你错了一);爷爷老了每天帮你遛狗很辛苦你要体谅他(你错了二);我要把狗送走爷爷还帮你不让我送看吧现在狗走丢了(反正不丢我也不打算让你养了)。爸爸试图用这种避重就轻的方式转移李玩的注意力,傲娇的十三岁少女的逻辑却似乎比爸爸更清晰,她直截了当:
那你们找了吗?在哪丢的?看着大人们面面相觑的表情,她跑出了门,在小巷子里上窜下跳,泪流满面地呼喊爱因斯坦的名字。从对“爸爸送来的”狗的抗拒到悉心照顾日夜陪伴,这份感情大人们只字不提。
爷爷在巷子里追上李玩的时候,她的悲伤情绪正在顶峰。爷爷说:
天这么冷回去吧穿上衣服吧不要闹啦不就是一条狗吗!李玩的悲伤化为激怒,在反抗中顺势推了爷爷一把,真正犯下了她的第一个错。
文章图片
李玩疯狂地找狗,很晚还没回家。奶奶急了,出去寻她,也很晚没回来。当爸爸与李玩在门口相撞时,爸爸的怒气达到顶峰。
让一个多年没出门的老人半夜出门,就为了一只狗,你这个女儿是多么不懂事!这是李玩犯下的第二个错。暴怒之下爸爸拖拖拽拽扇耳光,逼着李玩道了歉。最后,爸爸自己也道歉了,他说:
爸爸不该打你但是爸爸每天真的很忙啊这事就这么过去吧你不要再闹了。
文章图片
劝说与打骂似乎都不能阻止李玩找狗,阿姨(后妈)的办法是,欺骗。当李玩兴冲冲打开厕所门发现他们“找到的”爱因斯坦并不是真的爱因斯坦的时候,她是想和阿姨讲理的:
爱因斯坦头顶有白毛这只没有,你们以为我只是想要一只狗吗?阿姨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她只是想平息此事获得家庭的安宁公婆以及老公的满意而已,于是她一边怂恿李堂一起指鹿为马,一边开始脱离事件本身任意发挥:
李玩,全家人天天陪着你找狗现在找到了你还是不满意,你是跟我过不去呢还是跟大家过不去呢!
文章图片
丢狗事件,本来毫无过错的李玩在事情的一步步推进中也犯了错,她变得越来越沉默。大人不可信,同辈也不值得信呢,李堂后来不也说那是真的爱因斯坦嘛。可是,即使向往着可以实现心愿成全自己的平行世界,现实中的喜悦也是期待和最亲的人分享的啊。
李玩心心念念的天文展,爸爸作为她英语考全校第一的奖励,答应她“无论如何都陪你去看”。天文展当天,爸爸有个重要的饭局,那就先陪爸爸去饭局晚点去也可以吧,不迟到就行,这是李玩的妥协。然而,饭局迟迟不结束,李玩每每提醒,得到的答复都是:
再等等吧快了快了……不仅如此,自己热爱的天文学还要被一个只知道“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老头子当众贬低和取笑,转脸看爸爸,他也在一脸迎合地陪笑。妥协不了了,李玩摔门而出,匆匆赶到科技馆门口,看到了里面最后一盏熄灭的灯。
文章图片
电影这面镜子,照出了为人父母的我们的样子。毫无疑问,李玩的爸爸以及爷爷奶奶是爱她的,也是顾及她的感受的,要不然也不会在狗丢掉后如临大敌一般聚在一起等待李玩放学回家。只是,最终,大家都习以为常地高高站在“家长”的宝座上,说出来的话,是指责,是逃避责任,是与事实毫无关系的东拉西扯和夸大其词。
如果,爸爸在改掉李玩的兴趣班之后,像对待朋友一样和她谈谈心:
李玩,我知道你喜欢物理,爸爸也是支持的,只是你英语太差了也的确需要补习,你也想年级排名靠前一点吧?要不这样,你的课余时间呢爸爸不干涉,你想学物理就学物理!得到了理解与认可的李玩,还会沉默流泪负气跑走吗?
如果,在狗走丢后的第一时间,爷爷放下身段诚恳地对李玩说出事实并道个歉:
李玩,对不起!我今天在菜市场把爱因斯坦弄丢了,我当时就急了,我知道这是我孙女最好的朋友!我在附近找了好几圈,还是没找到,估计是我走得慢,爱因斯坦早跑远了。于是,我叫上了你爸爸你阿姨一起找,大家找了一下午还是没找到。李玩,我知道你肯定很伤心,走,咱们再一起出去找找!【狗十三|狗十三| 孤独无人懂的青春,大人们应该学会好好说话】“大家知道我爱狗狗,爷爷也不是故意的,大家也都尽力在找爱因斯坦……”有了这样的信息基础,李玩的情绪再经过否认-愤怒-自责-接受这四个坎的时候,会不会更平和一些?“以后还会有很多的”,这种绝望后的自我安慰式的体悟会不会来得更温柔一点?
如果,爸爸在明确了自己选择饭局而不是看天文展之后,坦诚地对李玩说:
李玩,爸爸真的很抱歉,我知道我很早以前就答应过你的,对于爸爸的食言爸爸向你道歉!这次你就先自己去看,下次再有天文展爸爸一定提前预留好时间!也许从此李玩对爸爸的承诺都不再会毫无保留地相信了,但比起让孩子错过自己心心念念的愿望,哪个会更好一点呢?
文章图片
每个孩子都要走一条很长的路,才能学会平衡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妥协、理解、接受,慢慢步入成人世界,终究要被社会打磨成TA最适合生存的形状。而这个打磨的过程,不应由父母进行,更不需要由父母提前进行。
父母要做的,是放下自以为是的权威,以平等的身份,好好和孩子沟通,认同情绪、理解行为、合理表达诉求,陪着孩子一起平缓渡过青春期。因为言语不当而损伤了爱的本意是何等的得不偿失。我经历过自己的十三岁,也将经历女儿的十三岁,我会化作微风,轻轻助她抚平前方的波浪,伴着她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