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不断精进,才能获得成长|唯有不断精进,才能获得成长 ——《精进》读后
文章图片
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这是现代社会人们最关心的几个话题,作者引经据典,梳理出自己的观点,从这七个方面进行阐述、提炼、建议。
书中有些新颖的观点值得一读,但较多的专著引述使得全书的结构比较松散,没有太多的逻辑性。七大主题都是非常宽泛的话题,并不存在唯一的解读方式,所以,此书可以作为闲暇时偶尔翻翻,拓宽一些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思路。
下面是书中比较吸引我的部分观点或者建议:
关于时间
可以用一种不急功近利,不消极避世的郑重态度和多维的视角对待时间。
文章图片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五年设想”是个很有用的技巧,可以让人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构想“远期未来”。但五年时间跨度很长,为了避免偏离目标,需要降低几小时、几天、几周这些“近期未来”中的便利性事件,主动增加挑战难度。
可以用时间矩阵进行筛选眼前的事件是否值得做,是否对远期未来有益。根据下图矩阵,我们要尽量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少做短半衰期事情。
文章图片
处理时间的快与慢、深与浅的关系
“时间管理”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因为实际做事的花费的时间总比预期要长,而且总有意外打乱你正在“管理”的时间和原定计划。因此,无论多么好的“时间管理”技巧,依然让人们觉得时间不够用。
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其次才是做学问、做事业。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和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减少。这就是时间使用的“深浅”问题。同样是和家人一起度过闲暇时间,一种大家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被动式休闲”,同时嗑瓜子、玩手机和人聊天,并没有全情投入给家人;另外一种是关上电视、离开手机,和家人一起互动,很明显后者使用的时间是更有深度。当进行真正的阅读、绘画、写作时,全情投入进入“心流”的状态,使得时间在显现长度的同时,更加有深度。
综上,用平衡的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明确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区分好时间的快慢深浅,才是“郑重”的对待时间的态度。
关于选择
在现有格局上,再向上走一步
最爱《一代宗师》里的那句话“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说的就是格局。
● 零度格局:盲众(“见不到”, 见到的是幻想和噪声。)
无目标或者只是追随当下潮流;主要被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所左右;无稳定的价值观和信念,因而经常大呼“毁三观”。
● 一度格局:逐利者(“见自己”,见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
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掌握与逐利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笃信丛林法则,认为人就是逐利性动物,能力越强获益越大。
● 二度格局:理念人(“见天地”,见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
为理念而生,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对某个或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的钻研,并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价值观就是追求真理之美,并保持内心诚实。
●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见众生”,见到的是自我与世界、人类之间的纽带)
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福祉为最高目标;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认识,同时兼具理念人的知识特性;以个人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为价值观。
找出隐含假设,发现更多可能
人们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潜藏着很多隐含假设,这些隐含假设限制了选择思维,使人在选择时受困。
●赛道假设: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项目已经预设好,获胜者寥寥无几。因此容易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中,不敢尝试,战战兢兢在一个被外界固化的轨道上不停地跑。
●低关联假设: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相互独立,毫无关联。比如小时候画画,长大认为画画没用,不画了,其实在工作中运用视觉化思考是很有帮助的。人生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所有的经历都有它的意义所在。
●僵固型心智假设:以固化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天赋不够、智商平平,在遇到挫折时就自怨自艾,失去继续努力的勇气。
●零和博弈假设:暗自认同零和博弈假设的人,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 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
综上,我们无需期望自己走向最高格局,因为无论什么格局,都是自己从内心出发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希望能在现有格局的基础上,再稍微往上走一步,可以看到更大的天地。避免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给我们植入的“隐含假设”,要让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关于行动
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将精益创业中的“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概念引入到实践中,不用等着“做好准备再上场”。在某家公司的实习经历不是产品,基于实习经历写出的系统性总结报告可以算做产品;阅读一本书的经历不是产品,对这本书深入、透彻分析的文章才算产品;拥有绘画的技能不是产品,使用这项技能创造的绘画作品才算产品。这些并不复杂的东西很“小”,很简单,只能算作“最小化可行产品”。
人们永远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先做出实实在在的的东西,思路才会清晰,才能在进程中不断获取反馈,并在反馈中进行优化。从“最小化可行产品”起步,增加“往前一步”的自觉,习惯性地往前走。
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人们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更依赖于隐性的知识和隐性的推理。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做完一件事,梳理“反应链”:比如,通过信息渠道的获取来源是否正确有效、预期与结果的比较是否偏差很大、需要改进哪些步骤、事件的进度是否合理、使用的工具功效如何、期间的情绪状态如何、遇到阻碍时应对措施效果如何、整个事件中显现了哪些优势和缺陷、事件的意义有多大等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才能真正从经验中获取智慧。
综上,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走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行动后要及时反思,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关于学习
带着问题去学习
从问题开始,现有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和此问题有什么关联?未解的疑问在哪?找到相关问题的经典资料(包括人)进行学习。
解码和融合
关于这个问题,该材料的观点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作者是如何论证并得出结论的?哪些情况适用,哪些不适用?这个观点可以迁移到哪些不同领域?你是否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补充?
学以致用
以最初的问题为中心,写一篇该材料的学习心得,进行分享,并根据反馈进行修改、完善。根据最初的问题设计一个情境,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
综上,基于已有的知识体系,通过问题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再让问题引导我们去探求答案。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后,再通过深入事物内部的解码,我们可以发现事物深厚的内涵,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于思维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简化从外界输入的信息: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精选可以信赖的信息源,重视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定期屏蔽外界纷扰,让大脑进行“断舍离”,
简化输出的信息:学会简洁的输出,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文字表达,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比如啰嗦的引述),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在一个“小容器”里(比如你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找到共同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系(比如某项目的申请书模式)。
让思考有形状:用图形参与思维的推进与创造,比如表达概念和想法的流程图、结构图;对问题进行多维度分解和组合的矩阵图;扩展思维的无限穷举的清单列表等等,都会让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大脑在持续的不断的打磨中,变得更加强大。
综上,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为思维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现实中的问题,总是牵涉太多因素,借助图形、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关于才能
努力是一种才能
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不是比拼意志力,而是具有策略性的活动,是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的。
对于教育背景一般、职业技能缺乏、拼爹无望、为人生迷茫焦虑的年轻人来说,把自己本就不多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勇气)聚拢起来,投入专注做好一件事,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是发展个人才能的最快途径。
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先努力做事,尤其是做一些不是特别喜欢但看上去又富有挑战的事情,或者少有人做却很有意义的事情,咬咬牙多坚持一段时间,也许就开启了良性循环,再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
提升“浸润”的深度:尽量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综上,如果你做一件事,先不问有没有兴趣,而是先做起来,而且很投入、很专注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单向的事变得双向,把一件被动的事变为主动,那么你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不需要意志力拖着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走得很远了。
关于成功
真实的世界没有说明书,大部分理论问题最初都源于现实问题,理论问题在构想阶段把很多不确定因素加以屏蔽,变得比较“单纯”,而现实问题具有方方面面复杂的因素,鲜有简化方案。理论与现实之间有一些可以结合起来的方法:
●跨学科应用:广泛吸收各学科知识,把这些最基本的模型作为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进行拉网排查全角度分析,思考多个复杂因素行成的共振,最后得到一个完整、全面、深刻的分析结果。
●亲身验证:从现实世界中获取理论智慧,从“现实输入”到“理论输出”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将现实问题中的复杂因素引入理论问题,进行分析。
●理论与现实交替学习:从现实和历史中提问,在思想海洋中提问,在实践中验证,在写作中升华。
●理论和现实融合:抽象的理论和生动的现实之间是没有边界的,如果觉得有边界,是因为知识和思考尚不足以洞见两者深处的关联。因此,用经验表达理论,用具象表达抽象才能在理论和现实间游刃有余。
【唯有不断精进,才能获得成长|唯有不断精进,才能获得成长 ——《精进》读后】综上: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可以比其他实践者思考得更加深刻和系统,反过来有助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适用范围和界限,然后反过来优化和完善理论。
推荐阅读
- 赢在人生六项精进二阶Day3复盘
- 2018-3-24
- 六项精进20180530
- 爱可睿全外教少儿英语,让孩子学习不断档
- 正语
- 唯有努力才能拥有更好的人生
- 心理工作要不断的评估现实事件对来访者心理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 2019.3.29
- 野望
- 日精进-第三十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