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老湿的读书笔记|程老湿的读书笔记 - 互联网证券

券商与互联网公司的app产品差异

  • 立足存量
大部分券商移动App服务于自身存量客户,重在客户交易和安全性,并为满足多个客户的不同需求,力求实现多功能。侧重投资者方便、放心交易,交易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高于界面操作便捷度。
  • 立拼增量
互联网公司则瞄准增量客户,迎合客户基本需求,将某项专门服务做到极致是其吸引客户的主要策略。侧重画面舒适度和使用简便性,浏览资讯时更注重用户使用习惯和眼睛舒适度。
[ 券商APP 做加法 ]
  1. 实时行情
  2. 股市资讯
  3. 在线交易
  4. 理财超市
  5. 非柜台交易
  6. ……
[ 互联网APP 做减法 ]
  1. 用户最关心的问题
  2. 分析用户体验
  3. 简洁、方便
  4. 重点功能做到极致
"+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
  • +互联网
利用了互联网手段营销、推广,把它作为一个工具,可以改变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增加业务范围。
  • 互联网+
把互联网当做基础,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是催生经济新的形态。不是为了赚钱,也从来没有想过走商业化,只是想到客户有这个需求,通过互联网来实现。
“互联网+”是连接的一种表现,人与人之间有连接,人与物有连接,人和其他事物、商业形态都有链条;“互联网+”表现的是一种生态,提供一切能够给客户带来方便,能够让客户成本更低的服务,整个信息透明。
互联网证券 3.0
  • 互联网证券 1.0
“证券互联网化” 2013年3月随着网上开户的放开,意味着客户从账户开立到资金划转再到下单交易以及一些基本的客户服务,整个闭环可以完全依托互联网实现,足不出户在家里躺着炒股的时代来临。
网上开户、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的全面实现意味着“证券互联网化”的完成,这也是证券公司向互联网转型的基础。一些走得快的证券公司已经进行了下一步动作的尝试——引流。
它连互联网1.0都不是。引流本身是个营销动作,而证券公司的营销工作无论是从国信证券当年的银证通还是后来联合证券的经纪人,从未停止过,只是在互联网时代它被赋予了新的形式与内容。
  • 互联网证券 2.0
“专业性”一直是证券公司在这轮互联网金融浪潮中强调的自身优势与竞争差异所在。任凭市场的行情起伏变化,“买什么”的问题永远无法回避。互联网证券 2.0无论是从客户的角度,还是证券公司的角度上看,都应该围绕“导购”发展。
[ UGC ]
典型的代表是境外的Motifinvesting与境内的雪球,他们都依靠客户自己产生的内容作为导购,用来回答客户买什么的问题。
[ PGC ]
典型的代表是新浪理财师与金融界爱投顾,他们为专业的金融人才搭建平台产生专业的内容,以此解决客户买什么的问题。
还有一种导购,可以认为是机器的导购,比如百度股市通的智能选股,根据搜索指数为用户筛选股票,同样可以解决导购的问题。类似的软件还有很多,APPSTORE上可以说是琳琅满目。这些在金融导购方面的创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户“买什么”的问题,
同时还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新浪理财师的“计划”,客户如要知道理财师在模拟盘买入了什么股票,则必须按协议向平台付费,某些计划的单价已经逼近万元。
  • 互联网证券 3.0
从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在通过抓用户某一痛点打流量,并针对用户需求进行持续运营后会沉淀大量的用户数据,再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最终可产生新的商业模式。这几乎是互联网不变的定律。
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发展到今天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电商或即时通讯公司,而是名副其实的数据公司。
用户数据是互联网的金矿,因此互联网证券发展到后期,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深度挖掘才能真正做到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也不排除根据分析用户数据向其上游收费。
彼时的互联证券,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不应是目前收入结构中的任何一种。若干年后,当互联网证券也宣称自己是一家数据公司的时候则意味着这家公司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
网络投顾 ** 标准界定 **
  • 主体: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
  • 行为:给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辅助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
  • 形式:要以协议为基础
  • 性质:直接或间接获取经济利益的经营活动
  • 内容:包括投资的品种选择、投资组合以及理财规划建议等
** 业务模式 **
  • 标准化产品与服务体系
由投研能力较强的公司总部牵头,研发出标准化产品与服务体系供分支机构进行盈利性推广(发布研究报告)
  • 非标投资建议类产品及服务
基于对小群体或单一投资者需求充分调研基础上,定制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投资顾问产品及服务,定位于高净值客户,投资建议包括具体投资品质选择、投资组合构建、完整理财规划建议
** 盈利模式 **
  • 差别佣金收费
  • 按照客户资产规模/服务期限收取顾问费
  • 服务产品定额收费
** 传统问题 **
  • 标准化服务同质化,形式单一化
内容基本趋同,多以推荐个股为主,辅以标准化资讯产品
  • 难以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
短期内难以大规模被投资者接受,缺乏议价能力
  • 投顾角色定位不清晰
与一线营销联系紧密,利益分成不清晰,经常直接定义为产品营销人员
** 互联网解决方案 (PGC)**
  • 新浪"理财师"
平台机制上,首先选择广发英雄帖,批量导入专业资格的理财师,起量B端,但是留存和活跃度仍有待观察。其次,多渠道引入C端用户,包括新浪旗下不同产品。再次,平台建立了生态机制,包括评价反馈、透明化的阅读数据、实际效果的跟投等,期望打造健康的投顾环境,优胜劣汰。
此外,不同产品错位补充,包括投资咨询为主的理财师,配资为主的微操盘,资讯为主的新浪财经、理财为主的微银行和微财富,此外,加上新浪支付和操盘宝,彼此之间账户打通,互相导流。就是不知道新浪是否还有如此大的流量可以盘活这些金融业务。
  • 金融界"爱投顾"
联合券商打造爱投顾平台,促使投顾资源线上化,增强用户粘性和一站式的用户体验。合作机构包括中信证券、中山证券、长城证券、证星金融(香港券商)等。
很有意思的是投顾的评比体系,包括新锐排名、最具影响力排名、咨询达人、人气直播排行榜等;此外,也可根据属于技术面、基本面、波段、个股分析等擅长的领域进行筛选区分。
  • 中山证券"卖组合"
一个功能较全的服务平台,投顾可以随时发布观点,回答客户问题,与客户进行互动直播,分享有价值的投资策略等。并且,中山证券会针对投资者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投资者会享有不同的服务及产品。
** 方案缺陷 **
市场上现有模式,基本也就是围绕** 观点发布、咨询问答、投资组合跟投 **这三个模块,是否涉及到交易不同平台尚不尽相同。
** 焦点问题 - 有水平的投资顾问缺乏动力参与 **
专业投顾的人数有限、时间有限。即使移动互联网可以让他们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以及标准化的投资组合可以以产品的形式大范围售卖,但是每一个投顾都会自己算一笔帐,到底将大量时间泡在网络上是否性价比来的高。
有很大一部分较牛的投资顾问仍然是花时间线下服务于自己手上的** 高净值客户 **,而非一窝蜂地投入到网络投顾的怀抱。
如果不对投资者进行分层并针对性匹配,就会形成"劣币驱赶良币"的负循环
** 互联网解决方案 (UGC)**
  • 雪球上的"买什么"模块,各种软件的模拟炒股功能,国外的eToro、Motif、Betterment等
  • 利用非持牌的草根大牛
** 焦点问题 - 鱼龙混杂 缺乏有效监管 **
灰色盈利模式令投资者利益得不到保护,服务质量缺乏有效监管对于平台声誉形成挫伤,用户黏性下降较快,需要投入大量营销推广资源弥补用户流失缺口
** 互联网解决方案 (理想化)**
  • 服务分类:
    • 基础功能 (IM、关注提醒、交易、个人主页)
    • 标准功能 (单向收取、风险测评、信息资讯、投顾观点、投资组合、跟单跟投)
    • 高级功能 (双向交流、持仓分析及调整建议、交易指导、定制规划)
  • 用户分类:
    • 非注册用户 (部分基础功能)
    • 注册用户 (基础功能 + 部分标准功能)
    • 付费用户 (基础功能 + 标准功能 + 部分高级功能)
    • VIP用户 (全部功能 + 专家预约)
  • 【程老湿的读书笔记|程老湿的读书笔记 - 互联网证券】专家预约:用户提交申请资料,专家选择性接受问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