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有”与“无”

老子曾提出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对一间屋子而言,墙壁门窗屋顶便是“有”,中间凿空的部分便是“无”,不难发现,“有”和“无”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两者合在一起才有了完整的功能。道理对当下的城市建设同样适用,看得到的高楼大厦硬件设施、实用的综合地下管廊便是“有”,而足够的公共空间,人文诉求便是“无”,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现实中,有和无的不均衡导致了诸多问题。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楼房让城市居民倍感压抑,满足不了居民的社会沟通需求;公共活动空间严重不足,本该是公共空间的地方也建了景或是设了开放时限还要收费;历史文化悠久的巷子被商业化,文化气息全无;公共服务质量下降,公共空间衰败,治安变差,无人投资,贫富人群产生对立情绪……这样下去,城市建设将难以为继。
所以,城市建设急需转变治理观念。强调共享发展理念,建设公共空间,造景化人,在历史文化,商业发展和人居环境三者间平衡关系,发挥好“无”的作用。商业化的同时留给历史文化以足够的生存空间,在把私人空间建的越来越好的同时不忘了把公共空间也建好,保持着公共领域的功能,经济建设的时候,留下城市绿地,留下文化古迹。经济建设弄好的同时,不能忘了我们人做为城市主题的人文需求,娱乐休闲空间。此外,政府可以给公共活动一些补贴,免除收费,少一点收益多一些人情味。
同时,城市“有”“无”两者的建设过程应该多一些创新。关于城市建设的创新,国内外都有先例。日本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一直是世界先进的水平,他们的地下停车桩、电梯式停车场,使得人口数倍于北京的东京却几乎看不见城市拥堵,曾一度被世界称为“东京奇迹”,让“有”和“无”不相矛盾,和谐共存;还有欧美对旧厂房等空间进行变废为宝的改造,拓展为公共空间。国内做的好的我们也应加以推广,扶持。比如月亮湾的地下管廊,利用地下空间将遍布城市空间的“蜘蛛网”——线缆,管道收纳起来;在城市空间管理上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如我国的阿里云城市大脑,通过对交通等各方面的的智能管理把固定的公共空间变得更加高效,不在拥堵。
谈有和无让我想到了国画,墨痕是显眼处的,但还要借着不显眼的留白才变得栩栩如生,成为耀眼于世界文化之林的艺术瑰宝。城市建设也应如此,不忘留白,有无巧妙结合,城市的生命才能保持长青。
【试谈“有”与“无”】

试谈“有”与“无”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